直到在日本发现吴三桂的起兵檄文后才发现,这其中还有许多的原因存在,而吴三桂的反复无常也得到解释。吴三桂并非是想象当中的深情之人,同样的他对清王朝也并非是绝对忠心,他的所作所为均从自己的利益考虑,最终才会成为反复无常之人。
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可以说是崇祯最后的一把刀,所以在关内战火不断之际,吴三桂奉命前来救援,甚至还因此得到了爵位,本来是可以拥有一个美好前程之人,但是却因为崇祯自杀,所有的努力毁于一旦。失去明朝这个靠山后,吴三桂自然会处于劣势当中,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吴三桂痛失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以及吴三桂的家人,全部被李自成控制起来,可想而知会给吴三桂造成怎样的影响。
此时的吴三桂也意识到,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是无法与李自成抗衡的,所以他果断联系多尔衮,想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渡过困境。吴三桂的目的极为简单,就是想要借多尔衮之手将李自成解决,然后他再守住南方。只是一切都因为李自成而被再次打乱,李自成的不断逼迫,令吴三桂不得不做出最终的决定,再加上多尔衮的刻意施压,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吴三桂最终向清王朝称臣,并且后续成为了大清建政的一大功臣。
据悉吴三桂称臣后就一展自己的军事才能,因为在战场当中的出色表现,所以在清王朝建立后,他成为了满清的平西大将军。后续清王朝的根基稳固后,吴三桂直接被划分到西南地区,在这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小朝廷。当时的吴三桂或许也确实做好了效忠清王朝的准备,但是随着他拥兵自重,年轻的康熙意识到吴三桂的威胁,最终再次逼迫吴三桂作出新的选择,也给了康熙解决吴三桂这个隐患一个很好的理由。
吴三桂反复
本来吴三桂可以在西南地区安稳度日,但是因为他的势力发展越来越大,给年轻的康熙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所以解决这个心头之患成为了康熙亲政后的首个任务。更何况当时拥兵自重的还有两位藩王,康熙定然不允许这样的威胁存在,直到尚可喜的请词奏折到来,康熙找到了下手的机会。吴三桂也假意请求撤蕃,本来是想试探一下康熙,但是没有想到康熙顺坡下,最终撤蕃事宜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此时的吴三桂终于不再忍耐。
表面归顺于朝廷听从安排撤蕃,实际却另有打算,以云南为基础想要起兵谋逆,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可以名正言顺,还打起了“兴明讨虏”的大旗。只是吴三桂忽略了康熙的能力,不仅自己的起兵计划未成功,还令自己失去了原有的基础,成为了清王朝的叛贼,一代军事将领就此成为历史。
而此时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被忽略,吴三桂起兵之际一定会有起兵檄文,但是这份檄文从头到尾不见踪影。直到后续从日本发现一份檄文,才得知了吴三桂起兵的真正原因,也知道吴三桂对外宣称的一切理由,只不过是用于掩盖他自己的真实目的而已。吴三桂并没有他自己宣称的那般爱大明,他的所作所为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是最终还是被康熙打破。不知吴三桂如若知到最终的结果,是否还会再产生叛变的想法,是否会甘于被康熙削蕃。
吴三桂檄文
在日本发现的檄文当中记载,吴三桂表示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均是为了大明,称降清也是希望借助清王朝的力量打败李自成。值得注意的是吴三桂称,击败李自成后就可以另立新君,如若真如吴三桂所言,那么他后续就不会向大清投降。所以这份檄文当中记载的内容,很有可能是吴三桂想要拉拢更多的汉人为自己所用,从而起到抗衡大清的效果。
另外他还在檄文当中表示,并不想投降于满清,但是迫于压力还是降服,而后续会再起造次之心,也是被逼无奈。他在檄文当中表示,如若不是康熙的不断逼迫,也不会再次叛乱,显然这样的说法也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毕竟当时的康熙仅是削蕃而已,如若遵从,吴三桂并不会落得那样凄惨的下场。对于利益过于看重,令吴三桂已经忘记自己的初心,从而正面与康熙抗衡。
所以檄文当中的内容,不排除是吴三桂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解,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洗白自己,为后人树立一个正义的形象。也由此可以看出,吴三桂着实是一位反复无常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初衷,也难怪后人会在看到吴三桂的所作所为后,会表示无法理解他做出的决定,毕竟反复无常之人,是无法被他人所理解的。同时他对陈圆圆的爱也是被后人不断质疑的,如若他真爱陈圆圆,那么在李自成的问题上,处理方式很有可能会完全不同。
总结:
吴三桂想要通过简单的檄文来改变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他对明朝后裔赶尽杀绝之事,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掩盖的。这样的吴三桂就足以说明,他以往的举动均是为自己而已,所谓的复明也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千算万算的他没有想到,最终会败于康熙之手。而他唯一值得认可的一点就是,他曾真心想要为崇祯复仇,只是这点真心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最终他还是为一己私利投入到满清名下。
而他也终因自己反复无常而付出代价,不仅自己想要的结果没有得到,还因此而遗臭万年,被现代人各种唾弃。李自成与吴三桂的一番运作后,满清成为了唯一的受益者,这也是为何清王朝建立后,反清复明之人极少的主要原因,明朝百姓的主要仇恨集中在李自成身上。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