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农村青年李自成憧憬美好未来、幻想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时,公元1628年,崇祯皇帝登基。年方十七岁的崇祯锐意图强,精简机构裁撤冗员,谁知道有关系有背景的一个没走,第一棒子就招呼在李自成头上,他从此失业,再度回到老家土里刨食。
干旱贫瘠的黄土地,让一腔热血的李自成糊口都难,更别提让他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此后他为了谋生,又跑到甘肃当兵,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明朝已经从上到下腐坏透顶,明朝的沉沦已经不可避免。他敏锐地意识到,改朝换代的时刻就要到了。与其做一个在饥寒交迫中等死的穷汉,不如拼死一搏,或许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崇祯二年,李自成毅然投身到陕北农民起义洪流中。在激烈的征战中,李自成很快显示出他极为优秀的军事天赋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成为农民军中赫赫有名的“闯将”。崇祯九年,第一代闯王高迎祥牺牲,李自成被拥立为第二代闯王,他的队伍逐渐发展成为明末义军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支。
历经十余年艰苦卓绝的苦战,历经几次山穷水尽的绝境,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最终功德圆满,杀入京师,逼死崇祯,推翻了大明王朝,建立大顺朝,完成了改朝换代这一历史使命。
然而此后的局势发展却急转直下,李自成并没能像以往的开国皇帝们那样,开创一统江山亿万斯年,几个月之内,李自成就兵败如山倒,和他的大顺朝一起迅速湮灭在历史洪流中。
李自成意外失败的原因,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表面上看来,李自成的失败直接原因是由于在山海关大战中遭遇失败,整体军事实力不如清朝所致。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单凭一次两次胜仗,并不足以毁灭已经羽翼丰满的大顺朝,李自成的失败,内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自成起义之初,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口号:“闯王来了不纳粮”。这个口号传播极广,影响力极大,成为李自成大顺军的标志性符号。这句口号的核心含义是指:在大顺军占领区,李自成不向百姓征收任何赋税钱粮。
明朝之所以会崩溃,明末农民战争之所以会爆发,明朝持续向百姓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是一个重要原因。李自成的这句口号,就是针对这种实际情况而言,取消一切赋税,彻底减轻农民负担,让劳苦百姓们得到喘息之机。
从表面上看,这句口号可谓顺天应时,非常符合当时的主流民意,对当时的农民而言,只管种田不用交一分钱赋税,无异于桃花源般的理想国。李自成用这句口号,成功地争取到百姓的倾力支持,让他的队伍迅速壮大。
然而,李自成光顾了营造噱头和制造轰动效应,但却忘记了一个现实问题:不向百姓收一分钱赋税钱粮,几十万大顺军的军饷、粮秣、军费开支从哪里来?
兵无粮自散,没有军饷,不管朝廷军队还是起义军,马上就会溃散一空。李自成的这句口号,完全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把自己彻底逼进了死角。这个过于夸大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口号,最终给李自成带来了致命的伤害。这句口号带来两个严重后果。
一:劫掠
李自成农民军所到之处,把当地的朝廷府库、藩王地主、大小官吏的财产劫掠一空,这种方式成为他的主要军费来源。这种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筹集军费方式,一直贯穿了大顺军整个发展历程,甚至到了京城之后,天下大定,李自成仍然对京城内的官吏大臣和殷实富户大肆“拷掠追赃”,获得了数千万两白银。
农民义军劫掠富户,再正常不过,但如果十几年如一日靠劫掠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就完全是另一个性质了。大顺军的这种野蛮的劫掠行为,严重背离了主流价值观,被视为一种典型的土匪强盗行径,结果李自成起兵几十年,始终背着流寇的帽子摘不掉,属于典型的“霸道”而非“王道”。遍观中国历史上多少开国皇帝,可曾有哪一个人能依靠野蛮的劫掠打下江山。他的这种行为,使得他迅速失去了士人集群的支持。
二:食言
光靠劫掠,显然也不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明朝也没有这么多富户供他无限制劫掠。于是第二个后果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食言。很多史料都记载,李自成根本无力兑现他许下的“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承诺,先后在很多地方食言。
“闯王来了不纳粮”,被更改成“五年不征”或者“三年不征”,甚至出现了“大军所至,百姓给复一年”,只给一年免征期。在部分地区,还出现过“先降者不征粮”,其他依旧征收。或者只收“条鞭之半”,在明朝一条鞭法基础上减半征收。李自成的食言行为,让很多支持他的底层农民也大为失望。
一条不切实际的夸大其词的口号,最终坑死了李自成,让他丧尽民心。他在山海关之战败北后,立即被天下百姓抛弃,一蹶不振,就此烟消云散。打败他的其实不是清朝,而是他自己的这条口号。
参考资料:《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