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自成为何功亏一篑?并非清军“无敌”,也非大顺军腐败失掉民心

李自成为何功亏一篑?并非清军“无敌”,也非大顺军腐败失掉民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960 更新时间:2023/12/19 13:26:17

李自成剧照

有人认为是因为清军不可战胜,或者因为大顺军进入北京之后腐败了,又或者李自成等大顺政权领袖犯了骄傲轻敌的错误,在笔者看来,这些都不是大顺政权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有的很片面,而有的则是错误的,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析。

一、清军实力虽强,却不足以单独击败大顺军

看过很多现代电视剧的朋友对清军八旗的形象并不陌生,但是清军真的如此“无敌”吗?诚然,入关前后的清军战斗力的确强悍,因为八旗军都是从清朝贵族子弟中挑选出来的强悍个体,他们从小经过严格的训练,有着超强的骑射能力,而在十七世纪,骑兵仍然是一个具有超级战斗力的兵种。而且,当时的清朝还是一个蓬勃向上的政权,所以清军无论从个体还是整体指挥上来说都是处于巅峰状态。

清军剧照

但是,八旗军队也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数量太少,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清摄政多尔衮“闻中国空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而多尔衮正是带着这支部队来到山海关之外,参与了日后的山海关战役。多尔衮“倾巢而出”,也不过凑齐了七八万部队,此外清朝部队尚有郑亲王济尔哈朗带有少量部队留守沈阳,由此可见,清朝的整体作战部队应当在十万左右。

反观李自成的大顺军,虽然单兵作战能力弱于清军,但是大顺军也是一支蓬勃向上的部队,从迅速发展算起刚刚数年时间,而且在进入北京之后,全国的大顺军、包括投降的明军,数量应当超过百万之多,而且很多人是经历过崇祯末年和明军作战的骨干,战斗力也不容小觑,所以以清朝十万军队,不见得能够轻易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

二、大顺军进入北京后来不及腐败,更谈不上失掉民心

很多人都认为李自成的大顺军在进入北京之后,为非作歹、作威作福,到处搜刮、拷打官绅阶层,失掉了民心,而失去支持的大顺政权自然不能在北京立足,进而导致全面的失败。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完全正确。

大顺军进入北京之后,确实对北京的官绅阶级采取了“追赃助饷”的措施,崇祯皇帝的岳父嘉定伯周奎、大学士陈演等人都遭到了大顺军的严刑拷打,并献出了大量的家产。但是对于百姓,大顺军却是相安无事的,即便有个别军士犯下扰乱百姓的事情,但是大顺军的整体形象并没有受到影响。这一点从大顺军撤离北京时的情形就可以看出,大顺军四月三十日从北京撤退回西安,撤退时“城中扶老携幼西奔者络绎不绝”,一些投降的明朝官员跟随李自成西撤,由此可见李自成的大顺军并没有失掉民心,否则百姓们不可能选择跟随李自成向西撤退。

大顺军剧照

至于军队的腐败,也不过是封建文人的污蔑而已。首先,大顺军在京城不过短短二十多天的时间(三月十九进京,四月十三即离开京城去山海关平叛),从来没有听说哪支军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从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变成毫无战斗力的军队。而且,在山海关战役中,大顺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经历了一番鏖战,一度占据了上风,如果不是清军的介入,吴三桂将成为李自成的阶下囚。而且,大顺军中的头号猛将刘宗敏在山海关战役中身负重伤,试想一下,哪一只“腐败”的军队的高级将领会如此身先士卒并且为了赢得胜利而受如此重视呢?

三、李自成等领袖的骄傲情绪不足以导致失败

在进入北京之后,李自成和刘宗敏等大顺政权的领袖人物确实存在一定的骄傲情绪,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吴三桂的轻敌以及对关外清军可能的入关干涉估计不足。很快,李自成的这种骄傲情绪就遭到了惩罚。

吴三桂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奉诏入关勤王,但是半道上李自成已经进入了北京,吴三桂无王可勤,经过一番评估之后吴三桂选择了投降李自成,但是由于李自成却并没有将吴三桂放在心上,最终北京城内进行的“追赃助饷”运动波及到了吴家,眼见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吴三桂便选择了占据山海关,并与清朝联系投降事宜。

此后,李自成虽然亲率大军去山海关平叛,却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军击败,丢失北京,可以说这是对李自成骄傲的最大惩罚。但是,在山海关战败和撤离北京之后,李自成等大顺政权领袖从骄傲情绪中走了出来。此后,大顺政权又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李自成还在河南对清军发动过反击,一度取得了较大的胜利,所以说骄傲情绪不足以导致大顺政权的最终失败。

更多文章

  • 古代的农民起义大都失败了,为何就朱元璋能成功?原因主要有4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统治下的农民命运悲惨,朱元璋起义与农民起义有什么区别

    1、 历史造就了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元朝风雨交际之时,内部支脉打的水深火热,外部还有南宋虎视眈眈,在这种极其动荡、战乱频发的时代,是造就英雄的绝佳契机,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恰好给摇摇欲坠的元朝致命一击,如果元朝在鼎盛时期,朱元璋想拿下江山未必有这么容易,其实是历史给了他机会。2、 朱元璋会审时度势为

  • 朱棣起兵时借走朱权8万兵马,朱棣称帝后,是如何报答朱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棣借兵并许诺朱权平分天下,朱棣有杀朱权吗,朱棣怎么收服朱权的

    朱元璋极受郭子兴赏识,甚至他还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许给了朱元璋做妻子。朱元璋与马氏极其恩爱,当他成为皇帝之后,马氏也就成了皇后,而两人的长子朱标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太子。 早年的朱元璋英明神武,周围汇聚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和谋士,可到了晚年,朱元璋就开始只做两件事,一件事就是坑杀当年的功臣,另一件事就是给自

  • 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却收效不大,为何他还乐此不疲?有四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 那么明成祖朱棣的“武功”究竟如何呢?他五征蒙古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本文将攫取一些史料来向大家展示朱棣的所谓“武功”。一征蒙古,战果尴尬朱棣第一次亲征蒙古是在他登基之后的第八个年头。永乐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出征蒙古,准备进一步荡平退居草原的蒙古人。但是,这次出征的动机似乎不没有那么强

  • 朱元璋:推出去斩了!少年满面笑容走向刑场,结果因此免罪还升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斩将,朱元璋午门斩子是斩谁的,朱元璋因为什么被提拔

    答案自然是有的,明朝初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周琬,他的父亲担任滁州牧这个职位,也就是滁州地方的行政长官,原本也是战战兢兢勤于政事,将原本被作为流放之地的滁州给治理得相当兴旺。我们知道欧阳修就曾经被贬到过滁州,并且在那里写下了“环滁皆山也”的千古名句,在古代这是一个有点封闭的地方,毕竟到处都是山嘛。

  • 朱元璋问道士自己寿命几何?道士:比我多一日,朱元璋: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问道士自己的寿命,朱元璋只比道士多活一天,是不是道士死的第一天朱元璋死了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的农民起义领袖,推翻元帝国的腐朽统治,建立大明王朝,他的一生经历堪称传奇。朱元璋并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甚至比一般百姓还要不如,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别说上学了,连饭都吃不上,为养活自己,朱元璋很小就开始替地主家里放牛来换取食物。 元朝末期,不仅政治异常腐败,

  • 朱元璋赏给朱棣一名14岁少年,50年后,少年的名字闻名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1368年,朱元璋终于攻破元大都,统一天下,定鼎中原,成为了万人之上的皇帝。但此时的朱元璋依然无法高枕无忧,北边有元顺宗的北元威胁,四川有明玉珍的明夏王朝自立,云南又有梁王的藩镇割据,还有很多事情得朱元璋来操心。 因此,坐上龙椅之后的朱元璋并没有就此懈怠,而是立即开始攘外安内的工作。朱元璋先是将元顺

  • 朱元璋唯一一次暴揍大臣,1.7万字的奏章,有1.65万字都在说废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和朱元璋顶嘴的大臣,朱元璋到底错杀了哪些大臣,朱元璋打钦差大臣

    或许是苦日子过得太多,就这样他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做出一定的成就。经过不断地努力奋斗,终于在1368年他成功了,建立了大明王朝,坐在万人之上的位置,受万人瞩目,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坎坷曲折,祖上几代都是以农业为主,很多长辈更是因为拖欠朝廷的税银而过着四处躲避的生

  • 朱元璋给儿子剥桔子吃,母亲却说:快跑,你父皇是要杀了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为什么要剥桔子给儿子吃,朱元璋对儿子说自己小时候的遭遇,朱元璋削桔子给儿子吃

    朱元璋还是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人,曾经他就尝试亲手剥桔子给儿子吃,了解朱元璋的皇后直接就被吓到了,对儿子说道:“快跑,你父皇是要杀了你。”那么朱元璋要杀的那个儿子是谁呢? 他就是永乐帝朱棣。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选择太子方面一直都遵循着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而他的嫡长子就是朱标,所以朱元璋就选择了朱标作

  • 朱元璋立了一条规矩, 被朱棣破坏了, 在崇祯亡国时起了极坏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棣给朱元璋立的规矩,朱元璋为何在临死前连喊三声朱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上吊的崇祯皇帝 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扫清了北京城外的一切障碍,对北京城形成了包围,崇祯皇帝和很多的朝廷重臣都成了瓮中之鳖,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大军在城外,而在这数十万大军中,有很多人原本是朝廷的人。李自成正对彰义门坐着,身边两位原明朝王爷席地而坐——晋王和代王,李自成带着这两个巨大的战

  • 朱元璋爱民如子?洪武二十三他在南京一次性就屠杀了2万户老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画像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说朱元璋对待官员、士大夫虽然残暴,但是对老百姓却很仁慈。然而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了。朱元璋重典治国,不仅仅是对官员和士大夫这些地主精英,他对普通老百姓也同样是重典治国。而最能凸显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是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在诛杀李善长等勋贵时,还不忘屠杀南京2万户平民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