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剧照
有人认为是因为清军不可战胜,或者因为大顺军进入北京之后腐败了,又或者李自成等大顺政权领袖犯了骄傲轻敌的错误,在笔者看来,这些都不是大顺政权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有的很片面,而有的则是错误的,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析。
一、清军实力虽强,却不足以单独击败大顺军
看过很多现代电视剧的朋友对清军八旗的形象并不陌生,但是清军真的如此“无敌”吗?诚然,入关前后的清军战斗力的确强悍,因为八旗军都是从清朝贵族子弟中挑选出来的强悍个体,他们从小经过严格的训练,有着超强的骑射能力,而在十七世纪,骑兵仍然是一个具有超级战斗力的兵种。而且,当时的清朝还是一个蓬勃向上的政权,所以清军无论从个体还是整体指挥上来说都是处于巅峰状态。
清军剧照
但是,八旗军队也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数量太少,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清摄政王多尔衮“闻中国空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而多尔衮正是带着这支部队来到山海关之外,参与了日后的山海关战役。多尔衮“倾巢而出”,也不过凑齐了七八万部队,此外清朝部队尚有郑亲王济尔哈朗带有少量部队留守沈阳,由此可见,清朝的整体作战部队应当在十万左右。
反观李自成的大顺军,虽然单兵作战能力弱于清军,但是大顺军也是一支蓬勃向上的部队,从迅速发展算起刚刚数年时间,而且在进入北京之后,全国的大顺军、包括投降的明军,数量应当超过百万之多,而且很多人是经历过崇祯末年和明军作战的骨干,战斗力也不容小觑,所以以清朝十万军队,不见得能够轻易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
二、大顺军进入北京后来不及腐败,更谈不上失掉民心
很多人都认为李自成的大顺军在进入北京之后,为非作歹、作威作福,到处搜刮、拷打官绅阶层,失掉了民心,而失去支持的大顺政权自然不能在北京立足,进而导致全面的失败。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完全正确。
大顺军进入北京之后,确实对北京的官绅阶级采取了“追赃助饷”的措施,崇祯皇帝的岳父嘉定伯周奎、大学士陈演等人都遭到了大顺军的严刑拷打,并献出了大量的家产。但是对于百姓,大顺军却是相安无事的,即便有个别军士犯下扰乱百姓的事情,但是大顺军的整体形象并没有受到影响。这一点从大顺军撤离北京时的情形就可以看出,大顺军四月三十日从北京撤退回西安,撤退时“城中扶老携幼西奔者络绎不绝”,一些投降的明朝官员跟随李自成西撤,由此可见李自成的大顺军并没有失掉民心,否则百姓们不可能选择跟随李自成向西撤退。
大顺军剧照
至于军队的腐败,也不过是封建文人的污蔑而已。首先,大顺军在京城不过短短二十多天的时间(三月十九进京,四月十三即离开京城去山海关平叛),从来没有听说哪支军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从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变成毫无战斗力的军队。而且,在山海关战役中,大顺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经历了一番鏖战,一度占据了上风,如果不是清军的介入,吴三桂将成为李自成的阶下囚。而且,大顺军中的头号猛将刘宗敏在山海关战役中身负重伤,试想一下,哪一只“腐败”的军队的高级将领会如此身先士卒并且为了赢得胜利而受如此重视呢?
三、李自成等领袖的骄傲情绪不足以导致失败
在进入北京之后,李自成和刘宗敏等大顺政权的领袖人物确实存在一定的骄傲情绪,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吴三桂的轻敌以及对关外清军可能的入关干涉估计不足。很快,李自成的这种骄傲情绪就遭到了惩罚。
吴三桂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奉诏入关勤王,但是半道上李自成已经进入了北京,吴三桂无王可勤,经过一番评估之后吴三桂选择了投降李自成,但是由于李自成却并没有将吴三桂放在心上,最终北京城内进行的“追赃助饷”运动波及到了吴家,眼见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吴三桂便选择了占据山海关,并与清朝联系投降事宜。
此后,李自成虽然亲率大军去山海关平叛,却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军击败,丢失北京,可以说这是对李自成骄傲的最大惩罚。但是,在山海关战败和撤离北京之后,李自成等大顺政权领袖从骄傲情绪中走了出来。此后,大顺政权又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李自成还在河南对清军发动过反击,一度取得了较大的胜利,所以说骄傲情绪不足以导致大顺政权的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