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为什么是文化最鼎盛的时期?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宋朝为什么是文化最鼎盛的时期?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614 更新时间:2024/1/19 21:42:41

民国大师陈寅恪就曾对宋朝有过一个很牛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确实,宋朝堪称中国历史上文化最鼎盛的时期,不光体现在文化作品上的极大丰富,更体现在文人们的高风亮节上,比如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的科举,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那年殿试结束后,江西新余人刘敞的卷子得到了考官们的一直赞赏,被公认为状元的不二人选。主考官定好名次后,正准备给皇上送去,这时其中一个考官王臣对主考官说:“我觉得刘敞不适合当状元,希望大人能再考虑考虑。”

王尧臣为什么要跟刘敞过不去呢?其实两个人并没有仇,反而是关系很好的表兄弟,正因为是表兄弟,王尧臣才提出来不让刘敞当状元,因为两人有亲戚关系,外面的人肯定会认为这里面有内幕。王尧臣一生正直坦荡,绝不能因为这件事给朝廷抹黑,于是就力阻刘敞当状元。

主考官没同意,说:“这个名次是我们大家一起评出来的,而且事先也不知道是谁的卷子,更不知道你跟他的关系,所以你也没必要避嫌。”

但王尧臣死活坚持要把刘敞换掉,认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更关系到国家的公信力。

主考官见他都上升到这个高度了,再跟他争就显得自己境界低了,于是就不再坚持,把刘敞跟第二名换了过来。

这位因王尧臣高风亮节而当状元的幸运儿,叫贾黯,河南邓县人。

贾黯状元对大名人范仲淹很崇拜,是有名的“范粉”。有一年,范仲淹被贬到贾状元的老家邓州做官,贾状元当时正担任襄州通判,听说后,立即从襄州千里迢迢地跑回老家,拜访范仲淹。

范仲淹可是天下闻名的大名人,这样的“范粉”见多了,就没怎么理他。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贾状元又去了(没人查岗吗?),结果老范还是没理他。直到第三次,老范终于被感动了,送了他一句话:“以你的才华,这辈子不用愁没饭吃,但也很难有大作为,我送你两个字——‘不欺’,够你这辈子用了。”说完,抓起笔,写下了“不欺”两个字,送给了贾状元。

这简直就是偶像为他私人定制的亲笔签名啊,贾状元可想而知得有多么激动,回去后就把这两个字做成了腰牌,天天挂在身上,还到处跟人显摆:“这可是范天王亲笔写给我的,我这辈子就靠它活着了!”

在偶像的感召下,贾状元确实做的不错,一生不欺人,也不欺心,遇事正直敢言,从不溜须拍马。

有一个叫吕诲的同事,曾经暗地里弹劾过他,让他吃尽了苦头。后来贾状元得势后,吕诲很害怕,担心被他报复,天天在家里提心吊胆地等着。结果几天后,却等来了升职的好消息。吕诲开始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打听后才知道,原来是贾状元不计前嫌,在皇上面前保举他的。

贾状元小时候,父母闹离婚,老妈给赶出了家门,小贾高中状元后,想让老妈跟着自己享享清福,就把她接了回来。可当时老爸已经给他娶了个后妈,亲妈后妈凑一块儿,可想而知得有多别扭,怎么办?别担心,也不知道贾状元用的什么招儿,竟然让两个老妈和睦相处,一家人其乐融融,一时被传为佳话。

另外还有个事儿值得一说。贾黯刚考上状元的时候,去宰相杜衍家里拜访,希望能得到一些忠告,结果杜宰相别的都没说,就问了问他的家庭情况。贾状元很奇怪,出来后跟人发牢骚:“杜大人怎么光关心我的家庭情况,难道对我的官场生涯一点没兴趣吗?”

后来,这话传到了杜衍耳朵里,老杜笑道:“一个人的家庭决定了他的事业,只有从小吃得饱,穿得暖,当了官才不会天天想着贪污。我问他的家庭情况,就是想知道他进了官场,会不会有贪念,只要没有贪念,前途就很宽广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但实际上狗屁不通,谁说家里穷的人当了官就一定会贪?谁又敢说从小吃穿不愁的人当了官就没有贪念?其实,有没有贪念跟家里条件好不好没什么关系,重要的还是看个人操守。老杜说出那样的话真是老糊涂了,而贾状元听完后竟然还“为之叹服”,也是个糊涂蛋。

难怪欧阳修评价他说:“黯为人刚直,但思虑或有不至耳。”

至于原来的状元刘敞,性格上也跟贾状元差不多,一生耿直敢言,坚持原则,而且学问极为广博,欧阳修评价他说:“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

更多文章

  • 宋仁宗当皇帝时,宋朝并非全球最富,“三冗”“诡名户”问题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宋仁宗后谁当皇帝,宋仁宗时期宋朝有多富裕,宋朝宋仁宗执政多少年

    一、“三冗”问题宋仁宗赵祯当皇帝时,宋朝处于长期的和平环境里,宋朝经济快速发展。1023年,天圣元年时,宋朝在益州设交子处,发行“交子”也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反映出当时贸易流通频繁。虽然宋朝经济发达,但宋朝每年还要拿出数十万银两和数十万匹绢给辽夏,这些财物对宋朝是九牛一毛,但要放在宋朝整个国家公费来

  • 朱标当太子后,曾数次顶撞朱元璋,为什么朱元璋从未想过要废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有多么疼爱,历史上朱标跟朱元璋顶撞,朱标是被朱元璋气死的吗

    我们暂且不论其他皇子对这个太子之位的觊觎,光是当朝帝王的猜忌,就能够让太子废掉。然而,历史却不尽相同,各个朝代,也都有着其独特的风格,明朝时期,太子是朱标,他曾经多次顶撞父亲朱元璋,然而,就算是这样,朱元璋也一直没有动过废太子的念头,而是对朱标一直进行着教诲。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是出于以下的这几

  • 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让孙子朱允炆继位,为何不选儿子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心里只有朱标,哪怕是朱标死了,那这个皇位也得是朱标的儿子来继承,这就是爸爸对长子的爱。至于朱棣,他压根儿就没考虑过。如果单纯论能力,朱棣远远强于朱允炆,而且朱元璋的其他的几个藩王儿子都比朱允炆强,如宁王主权,他甚至比朱棣更适合做皇帝,年轻有为。那么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儿子来继承太子之位呢,

  • 天上掉馅饼?明朝王爷本无缘帝位,结果时来运转被尊为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3度错失皇位的明朝王爷,明朝哪位王爷三次错过皇位,明朝皇帝励精图治却失天下

    这个说法有些道理,不过有些片面。明朝时有个王爷,就因为一系列巧合,被人送到龙椅上。天上真的会掉馅饼?这位明朝王爷名叫朱厚熜,他是兴献王朱祐杬的第二个儿子。朱厚熜出生在兴王府中,离皇宫非常遥远。朱厚熜本无缘帝位,结果时来运转被尊为皇帝,确实有一定运气因素在内。朱厚熜的哥哥名叫朱厚熙,他出生后仅仅活了五

  • 徐达吃蒸鹅死,刘伯温吃御药死,朱元璋为何这么残忍?原因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徐达朱元璋刘伯温,明朝徐达和刘伯温的关系,朱元璋赐给徐达鹅肉将其害死

    建国后,朱元璋一边励精图治,一边屠杀功臣。其实,朱元璋防范和杀戮将领的嗜好,早在打江山时期就已经暴露了出来。朱元璋为了防止将领反叛,就规定:出征将领必须把家人留在京城做人质,同时还会派遣心腹去监军。当年,朱元璋的这个政策就起到了“反作用”,甚至逼反了一些将领,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邵荣造反。邵荣是朱

  • 朱棣为什么立行动不便的朱高炽为太子,而不立战功赫赫的朱高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为什么朱棣一定让朱高炽当太子,朱高炽是被朱高煦毒死的吗,朱高炽朱高煦谁厉害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让张昺、谢贵到府里查验。两个人进府以后,朱棣派送把他们擒获,连通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块杀害,当天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并控制了北平城。(朱棣)朱棣为自己发动“靖难之役”,找了一个合适的借口,《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

  • 宋朝男子为何爱在头上戴花?一个与重阳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官人为什么头上戴花,宋朝重阳节习俗,宋朝人为什么重阳节要戴花

    不过,在遥远的宋朝,男人头上戴朵花,却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而这一习俗,竟跟马上到来的重阳节有很大关系。下面,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宋朝男子头上簪花的习俗,以及这个习俗与重阳节之间的关系。一、宋朝男子爱簪花将花插在自己的头发或者帽子上,比较正规的说法是簪花。在描写宋代市井生活的名著《水浒传》中,施耐庵

  • 宋朝士兵每月可以领到多少薪水?以“厚禄”吸引勇武之人踊跃投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军职一览表,宋代士兵俸禄,宋朝低级军官官职一览表

    如果我们穿越到了宋朝,我们走在大街上可能会看到一些特别壮观的招兵队伍。他们这个招收的士兵,他们的要求是怎么样的呢?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了解到那个时候他们需要经过体测,只有过了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军营。他们的体测一般包括量量身高,测试一下眼睛。身高要达到现在的1米7才算及格,你如果长到180cm,那么

  • 宋朝为何那么多“剩男”、“剩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剩女严重吗,宋朝剩男的现象,宋朝时期剩男剩女

    通过史料研究,发现宋朝的“剩男”、“剩女”问题的症结一致指向了一个制度,那就是科举制度。宋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延续了唐朝的科举制,其形式与唐朝大体一致,都是进士科最为重要。在宋朝考中进士科的士子通常都可以官至宰相,也正是如此宋朝的进士科又被称之宰相科。在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并不算高,通常每次不过二、三十

  • 姚广孝为何会成朱棣最信任的宠臣?他临死前唯一请求:释放一僧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姚广孝与朱棣的关系,姚广孝死前给朱棣说的什么,历史上朱棣和姚广孝的关系

    姚广孝于1335年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族,他从小聪颖好学,才华横溢,诗词书画样样精通。14岁的他却选择了改行-出家为僧,法名道衍,期间,姚广孝结识了三教九流的人物。并拜了当时的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之学。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选高僧入宫诵经,已是47岁的姚广孝被选中。然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