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国古代地区治理的一个重要步骤,并被历代统治者所借鉴。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王朝,也是后来被誉为“承上启下”的王朝。
宋代是一个多民族并存、多个国家并存的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使其在建国初期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一时期的区域治理是一国在同一时期的特点。
宋代的地方治理方式表现出多元而统一的特征,初期实行的是州县制。宋太宗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路、州、县三级的制度。
在这之后,新设的州府,在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中,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宋代地方治理的改革
1、皇帝之眼-通判
府州设置了一个通判,就是皇帝在官场上的眼线,可以维持地方的团结,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的力量太过庞大,导致政府无法及时反应。
皇帝的思想、政策、通知能够更加及时、精确地传达,而地方行政体制则是特定政策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皇权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宋代皇帝除了拥有地方官的权利外,还控制着其他行政、司法、财政等各个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皇权的集中。
2、地方官员
宋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天下大乱,宋太祖赵匡胤夺得后周政权,成为了大宋王朝,他也是后周政权的一员大将。
所以宋朝吸取了前朝的经验,为了避免武将掌握重兵,又一次上演陈桥之乱,实行“重文抑武”,与士大夫共同治理,把文臣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同时,宋代的经济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其在经济上的权力更加集中。
中央为了避免一家独大,设置了许多监察机关,这些地方的官员彼此之间互相制衡,彼此制衡,根本不可能发展自己的力量。军方的事情,都是由朝廷来处理,由皇帝来处理。
3、按三年一次的方式进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地方的官员,最多只能在一处工作三年。这和我们目前的领导层体制很相似。那时候的体制很是森严,一旦任期结束,就要离职,不会再有任何的延迟。
而且,这里的人,都是外来者。宋代的土地管理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地方性制度,它的权力全部由中央直接发出,地方要服从上级的命令。
所以,宋代的皇权从来没有被剥夺过,有效地实现了统一,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从而避免了许多的纷争。
但是,在这种体制的实施下,却忽视了地方政府的自治与积极性。区域行政管理体制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发展而出现的。
4、增加“路”是宋代特有的创新点
宋代,不管是中央的官员,还是地方的官员,都是从上层社会内部进行改革的,而阶级性质又决定了这种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利益。
历朝历代都未能解决地方与中央权力的冲突,为此,宋初对前朝的官僚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权力分割,检查,完善考核机制,杜绝了官僚机构钻漏洞的可能。
“路”体制下的组织结构错综复杂
1、转运使
宋太宗年间,中书省改组,有权处置州县事务,比州县高一级,这就是官吏制度的雏形。
2、监狱司
宋真宗年间,设立了提点刑狱,与转运司并称,是地区最高的行政机关,以玉石为依据,将相应的司法事务进行分类。
整个制度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从安抚司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
景德时期,刑狱与转运使并立,成为了道路体系的骨干力量,宋代官府在路级上实行权力分散的初衷也随之显现。宋代以前还没有这样的道路制度,具有宋代的行政特色。
3、统治者对“京东路”的唯一宠爱
“路”是宋代联系地方与中心的纽带,担负着承上启下之责,实质上是五代藩镇制度的变更,是政区统一的格局。宋神宗有二十三条道路,并被确定为继续流传。
京东路因其地理、经济发展迅速,而成为朝廷重视的区域。所以,在北宋时期,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京东路的管理,并采取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加强皇权。
区域管理是中央政府依法设立的一种方式,一些地方的国家权力对中央所不能进行的治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的体系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体系。
宋代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权经过不断的变革与调整而形成的,但由于体制复杂,官员冗员,最终导致了财政上的巨大压力,国家积贫积弱,最终走向了灭亡。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