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战争史占据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光,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国纷争,秦朝之后的楚汉争雄,汉末的三国争霸等。随着战争的延续,越来越多的兵书被开创出来,比如中国著名的《三十六计》,众多的计谋成为后世之人打仗的参考。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究竟哪一种兵法是最强的呢?
兵圣孙武在自己的《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孙武对于战争“全胜”的主要观点,而“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中国古代最求不战而胜的战胜思想。唐朝时期,吐蕃的一位战神逼迫唐朝割地,然而武则天却每年派一位流氓求和,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在3年之后这名战神自刎。
孙武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后世的解说中演化成为“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简单而言通过战争来获胜并不是一种最好的方法,这种方式会使得被征服者并不甘心,而通过攻心战,使得对方心甘情愿地认输投降,内心感到屈服,是最佳的方法,而离间计则是攻心战的代表计策。
在唐朝,吐蕃一直是唐朝的心腹之患,因为高原反应,中原士兵难以攻入吐蕃,这也使得吐蕃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松赞干布曾率军扬言攻入唐朝,大败之后逃回吐蕃,正是依仗着中原士卒们难以适应高原反应,这也是唐太宗之所以答应松赞干布求婚的原因之一,因为唐朝没有办法一战而攻克吐蕃,于是答应和亲,稳定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关系,避免战争的发生。
唐太宗在位期间,虽然与吐蕃和亲,但是两国之间唐朝是处于优势的,然而随着吐蕃与唐朝不断地进行贸易,吐蕃的实力逐渐的强大起来。对于唐朝,吐蕃的统治者也越来越轻蔑,甚至于觊觎唐朝中原霸主的地位。在李治和武则天的统治时期,吐蕃出兵攻打唐朝,这场大非川之战以唐朝惨败而结束。
等到武则天上位之后,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征战还未曾停歇,甚至于又爆发了一次素罗汉山之战,这场战争唐朝依旧惨败。吐蕃作为胜利者,对于唐朝原本应该是乘胜追击的,但彼时吐蕃的战神论钦陵却反常地表示想要与唐朝求和。吐蕃的反常让武则天不解以及不相信,不确定吐蕃的态度究竟是真是假,还是吐蕃想借此向唐朝提要求,面对吐蕃的这一反常行为,武则天纠结不知该派谁前去与吐蕃商议。
经过考虑,武则天计划派郭元振前去。他的父亲是济州刺史,郭元振算是一名官二代,郭元振本身也是非常的聪明,18岁的时候便考中了进士。才华出众的郭元振却并不算是一名好人,经常的欺男霸女,百姓可谓是敢怒不敢言。在现代郭元振相当于一名有权有势的地痞流氓。
虽然做事流氓,但是郭元振却非常的有政治智慧,他将自己违法犯罪挣来的钱大笔地拿出去用来贿赂相关的官员,收买各路人马,因此这些人对他多有维护。郭元振的恶名传到武则天的耳中,但他却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写了一篇文章,被武则天所看重,因此平安无事。
武则天派遣郭元振出使吐蕃,吐蕃的求和果然是另有图谋,他们要求唐朝撤掉安西四镇的守军,实际上是想让唐朝割地给他们,虽然唐朝屡次惨败,但是却不可能割地。郭元振为此想出了一个“离间计”。他的离间计,是离间论钦陵与吐蕃王族之子赞普器弩悉弄,离间论钦陵与吐蕃百姓之间的关系。
郭元振考虑到吐蕃的百姓所受的徭役以及兵役之苦,于是在吐蕃内散播论钦陵想要功绩所以不顾百姓的言论,同时唐朝每年都让人去吐蕃向他求和,但却不愿意割地,这样一来便向吐蕃百姓展现出一种论钦陵不顾百姓,只顾个人功绩的形象,使得百姓对其怨恨。同时唐朝向论钦陵的多次求和,只会助长他的威望,使得王族之子赞普器弩悉弄对其忌惮,这样一来论钦陵便不知不觉得罪了吐蕃的王族以及百姓。
在三年之后,吐蕃果然爆发内乱,论钦陵自杀,吐蕃的掌权者赞婆带领吐蕃投靠唐朝。郭元振的离间计,不费一兵一卒,却为唐朝迎来一场大胜,这就是兵书中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生活中,人们也经常的会和其他人爆发矛盾,有时会暴怒出手,这种方法无疑是不理智的,正如兵书所言,人们需要凭借着自己的个人能力在心理方面征服对方,而不是凭借武力。
参考资料:
《陇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