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荆襄流民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为何直到明朝灭亡都没能将它彻底解决

荆襄流民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为何直到明朝灭亡都没能将它彻底解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244 更新时间:2024/1/21 19:39:28

那么,明朝为何会在粮食产量高的湖北出现荆襄流民问题呢?

上图_ 明朝版图

第一,荆襄地区的地理环境为荆襄地区和明朝对荆襄地区政策的变化为荆襄流民问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湖北的荆州、襄阳地区位于西到终南山东部,东南到桐柏山、大别山,东北到伏牛山,其地理位置介于湖北、河南和陕西三省的交界之处,森林密布,土地肥沃,适合旱作农业经营。只要国家能给相对宽松的农业发展环境,荆襄地区就会成为湖北的重要粮仓。

进入明代之后,传统的农业发展区域河南、山东水灾频发,荆襄地区的农业地位进一步上升。由于荆襄地区土地肥沃,只要政策允许,荆襄地区有很大可能成为人口密度集中的农业区,这是荆襄地区产生流民问题的原因之一。

上图_ 襄阳保卫战

除了荆襄地区的地理环境适合人居住农耕,明朝对荆襄地区政策的演变也成为荆襄地区流民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荆襄地区在明朝建立前经历了多场战争,在元军进攻南宋的时候,宋军在襄阳打响了惨烈的襄阳保卫战。

到了元朝末年,红巾军和元军在荆州和襄阳展开大战,荆襄地区刚刚恢复的元气又在战火中损失殆尽。由于明朝是在元明战争的烽火中建立起来的朝代,其急需发展重点地区的农业。因此,在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朱元璋就把饱经战火的荆襄地区封禁起来,不允许民众开垦,只允许襄阳个别军屯存在来满足军队的需求。

上图_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朱元璋驾崩后,明朝经过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大明的经济在战火后的废墟中逐渐恢复起来。但明朝几代帝王依然没有重视荆襄地区的问题,朱棣北征蒙古,无暇顾及荆襄地区。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无暇顾及荆襄地区。朱瞻基打算解封荆襄地区的开垦,但政策还没落地,朱瞻基就驾崩了。直至朱瞻基驾崩后,明朝才逐渐放松对荆襄地区的农业限制。

荆襄地区土地肥沃,随着明朝逐渐放松对荆襄地区的农业限制,大批来自河南山东的失地老百姓来到荆襄地区居住,荆襄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这就为明朝荆襄地区流民问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上图_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

第二,明帝国政府管理疏漏是荆襄流民问题爆发的直接原因。

根据估算,到成化中期,荆襄地区的民众约有200万人。但明朝政府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管路措施应对荆襄地区的流民问题。

明朝的管理疏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地方行政划分不到位,保甲制度形同虚设。

面对日益增加的移民,明帝国政府只在荆襄地区划了一个郧阳府,并在郧阳府下划出多个州县管理荆襄地区的移民。但是,面对数百万人的荆襄流民,一个郧阳府和郧阳府下面州县的行政区划是无法满足复杂的行政管理需求的。很多流民藏在山间,隐匿户口,地方保甲制形同虚设,给官府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由于保甲形同虚设,很多老百姓还把自己的亲友叫到荆襄地区而不向官府报告,这就让官府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上图_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

其次,明朝对流民的政策是含糊其辞,也不切合实际。

其最具代表性的法令为明英宗登基后关于流民问题发布的一系列法令,包括流民复业令、禁止隐占人口田地令、赦罪令等法令,这些法令都是对流民问题的解决法令,其内容大都包含给流民土地,在赋税方面给予优待,减轻流民负担等方面。但由于明朝藩王实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影响等原因,这些法令对解决流民问题是治标不治本。明朝荆襄地区的流民的生活问题依然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

上图_ 明朝官员

第三,武当山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武当山宦官乱政,侵吞税款,中饱私囊成为荆襄流民问题爆发的重要外因。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武当山被划定为禁区,不准平民开垦。为了体现武当山的政治特殊性,明成祖又增加数千人的驻军保卫武当山。明朝在武当山形成了三大官僚体系:文官系统,明朝承宣布政使司的官员,负责维护道观特权,以及日常的行政、军政权。宦官,皇帝身边的亲信。一方面监视文官,保证道观的花费不被文官侵占,另一方面又负责监视军队,让军队镇压流民起义。提点,负责宗教事务。

作为皇家道场,武当山道观本身就不参加生产劳动,占用国家赋税,这就在客观上增加民众的负担。再加上明朝宦官权利日益增长,很多在武当山就职的宦官利用手中职权大肆侵吞本来就交给国家的,和道教香火有关的赋税——香税税款,中饱私囊。

上图_ 《武当霁雪图》是明代画家谢时臣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局部)

负责武当山的文官和朝廷的部分文官希望皇帝能把香税税款用于赈济灾民,改善民生,但明朝宦官却认为,香税税款应该全部用于武当山道观,而不能用于民生。恰好,中晚明时期的皇帝大都听信于宦官而不信文官,皇帝也就对武当山宦官侵吞税款中饱私囊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武当山下的老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只好外出逃荒。武当山的宦官却挥金如土,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还侵吞税款民脂民膏。宦官的胡作非为怎能不会引发武当山所在的荆襄地区民众的反抗斗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武当山地区宦官乱政就是明朝中后期宦官乱政,朝政极其黑暗的真实体现。宦官政治不就是明朝政治的恶性肿瘤,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恶性肿瘤。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第四,明朝土地兼并是荆襄流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登基后,将自己的20多个儿子封为藩王。藩王不参加劳动又有经济特权,占用国家财政,增加民众负担,成为明朝社会发展的“长期恶性肿瘤”。朱棣登基后削减了藩王的军事特权,但藩王的经济特权给予保留。有了经济特权,明朝藩王就可以大肆侵吞兼并土地,让农民无地可种。

更可怕的是,明朝新皇帝登基,除了册立太子,就把自己的其他皇子封为新的藩王。新皇帝带来一批新的藩王,这藩王数量越来越多,土地兼并就越来越厉害。

这种情况在湖广地区非常常见,根据统计,明朝在湖广地区分封的藩王数量占明朝全国藩王数量的38%,很多藩王分到别的省份后又来到湖广。这些数量越来愈多的藩王将兼并土地当成一种习惯,其给农民带来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比如,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就占有土地2万顷。在朱常洵2万顷的土地中,湖广地区的占地是最多的。湖北的农民无地可种,只好走上逃亡的流民之路。

上图_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

除了藩王,很多文臣武将也都在民间兼并土地。虽然张居正对明朝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但无奈藩王-文臣武将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张居正的改革触犯利益集团的利益,只好失败。

正因为以上几点原因,让明朝荆襄流民问题成为了明帝国政府的老大难。直至明朝灭亡,明朝都没有彻底解决荆襄流民问题。

作者:贞观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论明中后期荆襄流民壮大的原因及其示》 许超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同为南方政权,为何东晋北伐屡屡得手,而南宋北伐次次无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东晋灭亡的时候,反而是它领土面积最大的时候,收复了西晋的旧都洛阳,虽然被刘宋取代,但是却可以称得上“以强而亡”,但是南宋则是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甚至出现越北伐越弱的情况,这是为何呢?上图_ 东晋行政区划为什么东晋北伐屡屡得手,南宋却次次无功呢?东晋:生于弱小,死于强大东晋这个国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奇葩

  • “汴河”有多重要,看了北宋的这些统计就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汴河连接哪里,北宋汴河位置,汴河图片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掘隋唐大运河首期工程,运河将板渚,经鸿沟、蒗荡渠,睢水连为一体,北接黄河,南连淮河,流经豫、皖、苏等三省六市,全长6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汴河,也叫“通济渠”。宋太宗指的正是汴河。上图_通济渠行经示意图北宋的困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北宋,在外交上实行“守内

  • 神圣罗马、伽色尼和宋朝在同时期建立,为何三者国祚相差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朝与宋朝,宋朝时期的罗马,伽色尼帝国简介

    一、三者简介1、神圣罗马帝国公元962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加冕为皇帝,东法兰克王国也被后世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公元1034年,东法兰克王国正式更名为“罗马帝国”。公元1157年,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绰号“巴巴罗萨”)将国名改为“神圣罗马帝国”,其执政时期帝国国力达到顶峰,成为欧洲最强国家,疆

  • 明朝灭亡后,有着巨大优势的南明为何没成为另一个“南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明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南宋,南明与明朝的关系,南明与南宋的结局

    明朝的南明时期指的是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作为全国性统一政权宣告瓦解以后,明朝宗室亲王在南方受到忠于明朝的文武大臣和百姓的拥护,建立政权并延续明朝正朔的时期。但值得探究的是,一定程度上而言,南明在明朝作为全国性统一政权覆灭之际,其自身所拥有的力量与外部

  • 明朝将领五花八门谎报军功的方法?毛文龙造假得最离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将领毛文龙,对明朝毛文龙的评价,毛文龙照片

    明代一开始是看表现算功的,所谓:“凡建立奇功、头功, 其亲管头目即为报知, 妄报者治以重罪。行营、下营之时擒获奸细者, 升赏准头功。余俱次功”。在朱棣时期,明朝的主要还是看战斗表现的,这个听起来似乎比看人头要科学合理的多。毕竟别人杀敌,你抢人头,功劳就变成是你的了,这样似乎非常不公平。但是为何明朝后

  • 宋朝的“奸商骗子”究竟有多狡诈?可谓古代历史一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奸商真实案例,宋朝奸商骗局揭秘,宋朝富可敌国的商人

    一、不买不是你性格宋代奸商们的欺诈手法可谓是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这里不妨给大家举举例子。宋代的奸商最擅长的技术就是缺斤短两,不过宋代的缺斤短两可比我们想的复杂的多。比如有人喜欢在秤砣上面做手脚,一斤本来是十六两,这货直接把一斤变成十四两,方法其实也不难,就是故意把秤砣造的很轻就行了。还有称米的容

  • 燕云十六州和河套平原有何异同,为何在明朝的战略地位相差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控制河套了吗,明朝为什么失去河套,燕云十六州与辽宋之争

    同样是作为中原政权抵抗外敌入侵的防线,为什么河套地区和燕云十六州发展不同?上图_秦末汉初河套地区河套地区和燕云十六州有许多相同点。1.都位于重要的地理节点(1)河套地区河套地区位于贺兰山脉之东,吕梁山脉之西,阴山山脉之南,长城之北。《读史方舆纪要序》评价“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其主要包括宁夏

  • 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明朝“沐王府”,到底是什么来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镇守云南的沐王府,明朝的沐王府权力到底有多大,明朝沐王府图片

    朱元璋的滥杀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除了自己家人,他几乎不信任任何人,可是,这里面也有例外,沐英并非朱元璋的孩子,却得到朱元璋的无比信任。洪武十四年,沐英作为副将军,和傅友德、蓝玉用平定云南,立下赫赫战功,接着为了稳定云南局势,朱元璋就派沐英镇守在这里,从此之后,沐英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云南王”。然而,对

  • 乾隆临终前,嘉庆有一道圣旨威胁和珅,和珅为何不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生前给和珅留了一道保命遗旨,乾隆对和珅真有遗诏吗,乾隆死后嘉庆帝是怎么对付和珅的

    乾隆当了四年太上皇,终于快支持不住了,就在他临终前的四天,嘉庆帝下了一道圣旨,主要内容是说日后大臣上奏折,直接送到皇帝这里,不需要在送到军机处了。军机处是雍正设立的一个机构,相当于朝廷的核心,而和珅择是军机处的管理者,可见和珅的权力有多大?嘉庆帝下了这样一道圣旨,摆明是要切断和珅的势力,当时乾隆已经

  • 吴三桂就算不造反,也能在西南称王称霸,他为何偏要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吴三桂为何能坐拥西南,吴三桂为什么不反叛,吴三桂为什么这么难成大事

    清朝初年,吴三桂获得清朝廷极大的信任,朝廷给予在在西南地区极大的权力,"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但吴三桂仍旧在暗中招兵买马,培养自己的势力,似乎随时要跟清廷开战一样,如果他不暗中搞这些小动作,想来也不会被康熙猜忌。清朝初年,康熙最想的就是稳定天下人性,确切的说是汉人的人心,而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