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一千三百九十五期】(历史系列第681讲)
一个唐朝宦官杀百官比魏忠贤还牛百倍:835年12月14日不满宦官专权的唐文宗联合李训和郑注发起甘露之变,反而造成数百名官员遭到杀害。
自古以来,中国的皇室都存在四种力量,分别是:权臣、王爷、外戚和宦官。
权臣
权臣很容易理解,就是掌握实权、能力突出的大臣。
皇帝是世袭制度,老子厉害儿子草包的事情很多。皇帝自己无能,当然必须任命有能力的大臣。如果王朝的制度不太合理,久而久之,权力就会集中到权臣手中。
如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很多皇帝都是被权臣叛乱或者篡位干掉的,
赵匡胤也是权臣篡位。
不过,诸如宋代、明代、清代创建防备权臣的制度以后,权臣想要篡位基本不可能,顶多可以多获得一些权力。
王爷
王爷就是皇帝的兄弟,很多都是争夺继承权失败的人。朱棣这种人并非能力不足,只是父亲不喜欢他而已。王爷也是皇族成员,存在篡权夺位的巨大威胁。
朱棣篡位以后,就对方孝孺说:这是我们朱家的事情,外人不得干预。
确实,老百姓和大臣对于王爷篡位,一般并不关心,反正都是一家人内部搞来搞去,谁做皇帝还不一样?
所以,历史上王爷政变夺权甚至开战的众多。
不过,历朝历代,皇帝对于自己的兄弟都是严加管束。
明代朱棣以后就完全取消皇族王爷的兵权和行政权,只能吃吃喝喝。清代王爷都不能随便离开北京城,直接变成了圈养。
外戚
外戚的威胁主要是皇帝幼小或者无能、有病,太后或者皇后代为执政。
而执政绝非一个人就可以玩得转,这些女人必须借助娘家的势力进行帮助。
于是,外戚也就厉害起来。
除了明代刻意消除外戚以外,外戚干政在各朝各代都很常见。
著名的三国之所以出现,本质上就是外戚大将军何进,胡乱施政的结果,天下大乱。而吕后的吕家,武则天的武家都权倾一世,控制了朝政。
不过,外戚并不难对付。往往太后或者皇太后死去或者失去势力,外戚很快就烟消云散。
宦官
宦官是四种势力中,威胁最小的一个,影响却大。
除了开国皇帝以外,其他的皇帝多是“长于深宫之内,养于妇人之手”。在皇宫内,皇子日夜接触的只是宫女和太监,没有朋友一说。
宫女是女人无法重用,而太监往往同皇帝一起长大,双方有一定情义。
同时,宦官长期混迹于宫廷,尤其是皇帝身边的太监耳濡目染,通常都有一些政治能力和政治手腕。
皇帝需要用人的时候,太监作为心腹往往被委以一些权力。
皇帝对于太监的信任也是有原因的,其一就是太监没有后代。
没有后代,太监篡位的可能性就很低,冒着诛九族的危险篡位传给谁呢?
既然没人可传位,太监还不如生前多捞钱,吃喝玩乐一辈子,也就差不多了。
所以,中国历史上官宦都是颇有权势的,包括今天提到的甘露之变。
安史之乱中,天下大乱,很多所谓忠心耿耿的将领都叛乱了,皇帝也不知道该信任谁。
从唐德宗开始,任命心腹太监掌握禁军,成为制度。
谁掌握禁军,谁就可能政变杀死皇帝。
皇帝选来选去,还是认为身边的心腹太监更可靠。
然而,此举却极为不妥。
当时太监作为皇帝和大臣的联络员,已经掌握一部分政治权利,现在又得到了军权。任何人只要掌握了军政两个大权,就等于是土皇帝,可以在自己权力范围内为所欲为。
唐德宗的弱智行为,为子孙后代埋下了大坑。
826年,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后者扶持绛王李悟继位。
掌握实权的大太监王守澄立即出动禁军,将这伙人消灭,随后拥立唐穆宗次子李昂为唐文宗。唐文宗是唐敬宗的弟弟。
和荒淫无道的哥哥完全不同,唐文宗颇有能力。
可惜,当时唐朝政局一片混乱。地方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唐军无力镇压,只能听之任之。
外面,强大的异族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跃跃欲试,不断渗透入侵。
而内部除了宦官专权以外,士大夫政治斗争也非常激烈。牛李党争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只要是敌对派一律往死里整。除了政客以外,甚至连诗人杜牧和李商隐仅仅因站队问题,就被牵连。
他们斗的很厉害,导致官僚体系内耗严重。
这种情况下,唐文宗仍然试图改革:资遣宫女三千人,罢免官员一千二百余人。
这些改革行为对国家有所帮助,却无关大局。唐文宗逐步意识到,最大的敌人就是宦官集团。
此时宦官集团已经坐大,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李党的领袖李宗闵之所以当宰相,就是勾结太监的结果。
李宗闵向唐文宗推荐党羽牛僧孺,文宗甚至无力反对,被迫任命牛为宰相。而面对李党胡乱打击政敌,将牛党领袖李德裕赶出中央担任四川节度使,唐文宗也无法干涉。
最夸张的是,李德裕在四川期间,一举击败吐蕃,收复了重镇维州(今四川甘孜州东部)。而牛党仗着太监支持,不给奖励,甚至强迫唐文宗下诏,要求李德裕将维州还给吐蕃。李德裕极为愤怒,差一点就反叛。
唐文宗认为,牛党只是宦官的爪牙,只要收拾了太监集团才能彻底掌握大权。
于是,他开始同心腹大臣李训、郑注商量。
有意思的是,李训、郑注是大太监王守澄,推荐到唐文宗身边的卧底。
然而,李训、郑注都是足智多谋的人,又有传统的士大夫忠于君主的心理。
这两人明知道大太监王守澄的势力极大,难以对付,仍然帮助唐文宗出谋划策。
有意思的是,王守澄认为李训、郑注都是自己的人,郑注还是他多年的好友,对两人没有怀疑,放松了警惕。
而大臣们也认为李训、郑注都是宦官党羽。
在两人建议下,唐文宗一步步削弱宦官们的实力。
唐文宗首先处死了大太监陈弘志,借口他参与杀害唐宪宗。没多久,唐文宗借口禁军左神策中尉韦元素贪污、懒惰,解除职务,由擢右领军将军仇士良接任,以夺取禁军的军权。
仇士良也是太监,却同王守澄的关系非常差。
而此时王守澄也颇为困难,他把持朝政长达15年,三度参与皇帝的废立,树敌非常多。
甚至太监集团内部,也有很多人反对他。
最初唐宪宗被杀事件中,一般认为王守澄才是幕后黑手。宦官集团内部出现分歧,王守澄竟然窝里反,使用霹雳手段杀死继位的李恽和大太监吐突承璀。
而此次唐敬宗事件,也是宦官集团内部的分歧。王守澄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毫不留情的杀死包含绛王李悟及太监刘克明在内的一干人。
连续两次对付于宦官集团内部的屠杀,让王守澄众叛亲离。
太监们认为他眼中只有权势,冷血无情,随时可能翻脸,不能依靠。
本来王守澄肯定要完蛋了,此时唐文宗却过于心急。
在夺取王守澄的军权后,唐文宗在835年命令宦官李好古带着士兵,强行给王守澄灌下毒酒,将其毒死。
王守澄的弟弟王守涓迅速逃走,也被唐文宗派人杀死。
杀死了王以后,宦官集团的势力仍然存在。
感到恐惧的太监们团结起来,放弃内讧,一致推举仇士良为领袖。
仇士良掌握军权,也有一定政治能力,不好对付。
这种关键时候,唐文宗的左膀右臂却出了问题。
大臣李训嫉妒郑注的地位,多次告诫唐文宗,说郑注野心勃勃,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权臣。
唐文宗耳根子脚软,开始对郑注忌惮起来,改而任命李训为宰相,将郑注派到外地担任节度使,唐文宗计划,一旦铲除宦官以后就将他干掉。而郑注的政治能力,远远强于夸夸其谈的李训,导致唐文宗势力大减。
此时,唐文宗决定,仍然按照郑注制定的计划,准备在王守澄的葬礼上动手,将数百宦官包括仇士良在内,一网打尽。
然而,李训怕计划成功会让郑注东山再起,竟然决定自己抢先动手,获得头功。
835年,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夜生甘露,为祥瑞之兆。
李训认为这是提前动手的好机会,就诱骗唐文宗亲自去看,而不告诉他准备动手的真相。
而唐文宗只要去宫外,心腹太监大多会跟随出发,就是一个好机会。
李训安排上百士兵躲在院内,准备等唐文宗一到,就动手杀死太监们。
然而,唐文宗却也对李训有所疑惑。他的轿子到达院外,就先派遣仇士良、鱼志弘等宦官前去查验。
仇士良刚刚进去,就发现这里埋伏着士兵,急忙逃走。仇士良很聪明,立即明白是唐文宗和李训的计谋。
于是,他立即劫持唐文宗逃走,声称李训造反。李训大惊,急忙赶来拦住轿子,要向唐文宗解释,同时命令士兵开始杀死太监们。
此时唐文宗无法分辨李训是不是试图杀他,只能先逃命。
李训追上去拉住轿子不放,被宦官郗志荣打倒在地,宦官们簇拥着皇帝逃入宣政殿。
李训的士兵杀死了不少太监,但核心太监一个没死,还劫持了唐文宗。
回到皇宫以后,掌握兵权的仇士良,立即命令禁军反击。
这区区几百士兵迅速瓦解,李训逃走后,被抓住杀死。
仇士良认为这是唐文宗试图消灭宦官集团,决定翻脸。他用武力威逼唐文宗下诏,说李训联合郑注叛乱,试图立郑注为皇帝。
由此仇士良派兵乱杀大臣,数百大臣被杀死。
郑注以及党羽大多全家被杀,死者成千上万。
郑注的6个党羽,除了李敬彝已被派去打仗、没有参与甘露之变,其余5人及凤翔亲卒千余人都被族灭。
其中大臣钱可复被士兵包围时,恳求他们放过十四岁的小女儿。
女儿却颇有骨气:“你们当面杀了我父亲,我有什么脸面再活下去!”抱着钱可复求死,于是也被杀死。
唯一得以幸免的家眷,是大臣卢弘茂妻萧氏。
士兵包围她的时候,萧氏大声怒斥:“我是太后的亲妹妹,你们这些奴才来杀我啊!”士兵听了这句话,不敢动手。
仇士良曾说“亲属全部都要杀,孩子也不放过,妻女可以免死但也要成为奴仆。”宦官田全操甚至扬言:“我入城,凡儒服者,无贵贱当尽杀之!”
这就是著名的“甘露之变”。
唐文宗没被杀,却被彻底架空,成为傀儡皇帝。
仇士良将唐文宗的杨贤妃、弟弟安王李溶、唐敬宗子陈王李成美全部杀死,以恐吓皇帝。
曾经唐文宗对一件小事写了批注,宦官仍然命令按照他们的意图执行。
唐文宗大怒,认为他毕竟是皇帝,连这点小事也管不了吗?试图找宦官们理论。
唐文宗的皇后劝他:你的生命尚且掌握在宦官手中,何必为了这点小事触怒他们。
一次唐文宗和学士周墀闲聊。周墀认为唐文宗之前的改革颇有建树,恭维了几句。
唐文宗却说:我受制于家奴,历朝皇帝哪里有我这么窝囊的。说罢放声大哭。
周墀也泪流满面,跪倒在地。
事后周墀怕被宦官猜疑,从此不敢上朝。
皇帝尚且如此,大臣就更惨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中书省、门下省官员入朝都与家人辞别,命令家人准备好后事,因为不知何时会横遭不测。
而这个仇士良把持朝政20多年,除了杀死百官以外,还暗杀了二王、一妃、四宰相,直到63岁病死。
可以说,仇士良比魏忠贤厉害太多了。
由此,宦官把持大权一直到70多年后,朱温在903年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唐朝没有多久就灭亡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