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中魏国最强,为何魏国很少主动进攻,反而大多数时候是在防守

三国中魏国最强,为何魏国很少主动进攻,反而大多数时候是在防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731 更新时间:2024/1/21 10:13:36

相对于曹魏而言,孙权主动进攻曹魏的次数,都比曹魏进攻孙权的次数多,孙权在世时主动进攻曹魏的次数一共有四次,分别是:

226年,曹丕去世后,孙权趁乱攻打曹魏。

228年,石亭之战中,孙权主动进攻曹魏。

234年,诸葛亮去世的同年,孙权主动攻打合肥。

241年,孙权三路大军分别攻打淮南、六安、樊城。

[var1]

而在曹丕称帝前,孙权主动进攻曹魏的战争就更多了,蜀汉政权也是如此,诸葛亮就有6年5次北伐,次次压着曹魏打,司马懿只能保守地防守,不敢主动出击,就连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准备率军主动攻打蜀汉,也被曹睿阻止,为什么曹魏的战略如此保守?

事实上,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曹魏的政权的战略就开始变得保守了,当曹操在公元215年拿下汉中张鲁后,居然放弃了继续率军南下攻打益州的建议,反而还说出“得陇岂能望蜀”这样的话来,让人感叹雄心壮志的曹操也不是当年的那个统一北方、敢于冒险远征乌桓的曹操了。

曹操的晚年更是在一系列的战争中,穷于防守,从公元217年刘备发动汉中之战时,曹操一直是被动应战,刘备用了2年时间击杀了夏侯渊,在汉中之战中打败了刘备,之后,刘备派出刘封孟达攻打上庸三郡,并成功占领,派出关羽北伐襄樊,关羽一时之间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擒于禁、斩庞德、俘虏三万精锐曹军,曹操差一点就要迁都以避关羽锋芒了。

[var1]

曹魏的实力明明强于东吴+蜀汉的总和,为什么如此被动,而且被动的战略一直延续到了曹睿时代?

虽然曹操、曹丕、曹睿三代领导人的战略有些不同的,但是他们所面临问题是大同小异的,也就是这些问题导致实力最强大的曹魏反而一直采取保守的战略,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政权内部原因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就把优先统一天下的战略,更改为政治夺权+军事攻伐的双重手段,以政治夺权为主,以军事攻伐为辅,主要目的就是世袭权力和改朝换代,曹操从丞相的官职一路升为魏公、魏王,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政权班子、宗庙社稷、独立王国,这明摆就是要改朝换代,几百年的大汉政权,谁都明白要结束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曹魏的内部也存在了相当多忠于汉朝的人,这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副作用,只要大汉天子存在一天,就会有人忠于汉朝,就连荀彧这样跟随曹操十几年的人,也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在政治上分道扬镳,更何况其他人了。

[var1]

所以曹操在外征战,不能长时间远离政治中枢,他担心朝中有人反对他,但这些反对他的人,也没有在脸上表露出来,更何况明枪易碰,暗箭难防,就连法正都看出来曹操必有内患,这就是曹操的内患,所以曹操晚年不断有内部的叛乱事件发生,比如魏讽谋反案、太医令吉本谋反案等等,这些事情让曹操变得保守。

而曹丕时代的保守则与曹操时代有些不一样,从两汉到魏晋时期,是中国士族发展的黄金期,从地方到中央士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们掌控经济、人口、舆论、政治、用人权等等,曹操时代对士族是既打压又任用,因为曹操有手腕和能力,但是曹丕比不上曹操,对于崛起的士族,只能采取与之合作的手段,九品中正制是一个双方的妥协,曹丕时代尚能控制大局。

但是曹丕总共在位只有6年时间,大多数时间用来处理内部政权改朝换代的问题,能用来征伐的时间太少了,也无法成事,再加上夷陵之战期间,曹丕选择了观望,没有听取刘晔正确的意思,导致错失统一的大好时机。

[var1]

到了曹睿时代,曹魏内部的人才开始凋零,曹操时期的人才陆续去世,曹睿一即位,孙权就趁曹魏政权交接之际北伐,但被挫败,紧接着就是诸葛亮开始北伐,诸葛亮前后北伐五次,用时6年,等到诸葛亮去世,曹睿就开始大兴土木,曹睿从公元226年即位,到诸葛亮去世前,一直疲于应付来自孙权和诸葛亮的军事进攻,等到诸葛亮去世,曹睿就开始放松享乐。

还拒绝了司马懿攻蜀的建议,也是浪费了一次机会,虽然不敢说灭蜀,但是主动进攻也能占一点便宜,只能说司马懿与曹睿的出发点不一样,或者说后期的曹睿缺少进取之心。

曹操、曹丕、曹睿三人都持保守的战略,与他们政权内部及个人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外敌太多

曹魏政权是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正因为他强,所以他是所有势力眼中最大的敌人,南方的蜀汉与东吴联合起来对抗曹魏,这是曹魏两个最强大的敌人,曹魏用来防备蜀汉与东吴的兵力超过了曹魏总兵力的一半以上。

[var1]

曹魏与东吴有着几千公里的边境线,从中部的襄阳一直到东部的扬州入海口都是双方的战线,双方都需要投入极多的军事力量来维持边境安全,就是一个东吴,就消耗了曹魏40%的国防力量,而蜀汉政权至少也消耗了曹魏20%的国防力量。

曹操时代,曹魏的敌人有东吴、蜀汉、西北边境的乌桓、鲜卑、匈奴,再加上时叛时降的辽东公孙氏割据政权,218年,乌桓造反,曹操命令曹彰率军讨伐,当时刘备正在汉中与夏侯渊对战,孙权因为出于夺取荆州的目的暂时与曹魏联姻,即使如此,曹操也是腹背受敌,在与刘备的战争中屡次落于下风,就是因为外敌太多的原因。

孙权虽然暂时与曹操联姻,但在政治人物眼中,那不过就是个权宜之计,仍然是需要防备的,曹操也不可能把防备孙权的兵力调走,仍然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直到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被杀,曹操才解救了政权晚年的危机,可这个时候曹操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var1]

曹丕时代,解除了政权内部半独立势力臧霸,但面临的各方压力并不比曹操时代小多少,曹魏虽强,但同时也要避免两线作战,曹丕在位期间,主要把东吴作为对手,蜀汉根本没有放在眼中,因为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之后,蜀汉逐渐衰弱了,而诸葛亮这个时候并不出名,不像后来北伐一样,名震天下,曹丕当了6年皇帝也去世了。

曹睿时代,先是孙权北伐,接着诸葛亮北伐,一直维持了8年时间,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曹睿才松了一口气,事实上,曹睿时代是曹魏外敌最弱的时期,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暂时没有北伐,孙权北伐也显得孤掌难鸣,再加上曹魏又刺杀了鲜卑首领轲比能,阻止了鲜卑势力的统一,让鲜卑再次陷入混乱,暂时解除威胁。

曹睿还命令司马懿北征辽东,消灭了割据辽东几十年的公孙氏政权,解除了北方威胁,南北方威胁都不足以让曹魏感受威胁,所以曹睿开始大兴土木享乐起来,结果没几年就去世了,外敌太多是曹魏一直持保守战略的原因之一。

[var1]

三、地理因素

曹魏在南方的两大敌人蜀汉与东吴,都存在天险,导致讨伐的难度很大,东吴的天险是长江,曹魏是北方人,不擅长水战,想要灭亡东吴,必须训练、培养水军,同时还要建造足够多的战船,这需要很长时间,就是后来晋灭吴,也是准备了十几年才灭亡东吴。

同样的道理,蜀汉有秦岭天险,当年曹操在汉中之战败过刘备的主要原因就是秦岭非常难运输物资,导致曹操粮食不足,是不方便运输,这也是后来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曹魏想要攻打蜀汉,既然担心东吴的反扑,还要设法解决越过秦岭的运输,难度也比较大。

所以曹魏必须发展实力,因为曹魏与东吴和蜀汉的量级是不一样的,曹魏实力大于东吴+蜀汉的总和,如果三方都休养生息,曹魏将来的实力差距将与东吴、蜀汉越来越大,时间是站在曹魏这一边的,不打仗对曹魏有利,所以曹魏不愿意主动进攻,风险太大。

蜀汉之所以一直不断地主动进攻曹魏,这是因为蜀汉的国号是汉,他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法理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蜀汉只有不断地进攻曹魏,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或者他们只是为了满足当初的理想,刘备和诸葛亮统一天下的理想,也仅仅是理想而已。

更多文章

  • 陆逊为吴国鞠躬尽瘁,而孙权登基后,为何非要逼死陆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权为什么要杀掉陆逊,陆逊是吴国最强的吗,吴国重臣陆逊有多厉害

    不过,随着孙吴政权在江东开始慢慢巩固,孙权必定会加强自身的权力。出于对自身权力稳定的需要,孙权开始重用在江东毫无根基的南渡士族,并且限制世代植根于江南的江东大族。孙权逼死陆逊其矛盾的根源就是孙权打压陆逊身后的江东世家大族。[var1]孙权的江山是来自于自己的哥哥孙策。孙策在进入江东以后,刚开始的时候

  • 看宋朝士大夫如何用《春秋》借古象“今”的尊王攘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真的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为什么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士大夫最后的气节

    10—13世纪的宋朝君臣士大夫,面对着与己并立的异族政权,在自古贵华夏,贱夷狄思想观念的笼罩下,普遍地呈现出紧张焦虑的心情。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孰为“中国”之君,孰为藩夷之臣;孰为王道正统,孰为霸道僭越的命题始终萦绕着宋人。为了缓解这种紧张而焦虑的心情,他们通过为《春秋》作说,并为之议论,甚至依据自

  • 秦王政并没有想杀吕不韦,只是把他迁到巴蜀,为何吕不韦要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从嬴政还在娘肚子里时,吕不韦就开始在策划,童年的嬴政除了自己父母之外,就只知道这个吕不韦在为他们家的事奔走帮忙,这无疑在嬴政的幼小心灵中埋下了深刻的烙印,当他父亲秦庄襄王成为秦王后,嬴政和母亲赵姬才从赵国回到秦国,而这一年,吕不韦已经是秦国相国。三年后,秦庄襄王去世,当时虚岁年仅13岁的嬴政成为秦王

  • 诸葛亮之死,为何被其迫害的李严哭得最伤心,甚至“激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死后李严的反应,正史中李严和诸葛亮斗得很厉害吗,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

    史书不可尽信,也不可不信。《三国志》中讲得很明白,李严得知诸葛亮病死哭得很伤心的原因是只有诸葛亮能再启用他,诸葛一死,他的仕途也真正完了,因而“激愤而死”。哭亮也是哭己李严哭得伤心,不是真心感念诸葛亮,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断绝。实际上,他二人关系并不好,是诸葛亮上奏刘禅列举他的种种过错,把他贬为庶民的

  • 曹操看了一篇碑文,走出三十里路后,对杨修说:我文学才能不如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与杨修的七个故事,曹操和杨修的碑文,曹操内心对杨修的评价

    143年的五月初五,曹盱负责这次的祭祀潮神活动,他驾驶着船只来到舜江迎接潮神伍子胥,但是很不幸的是,那一天江上有大风浪,掀翻了曹盱的那只船,他的生命留在了舜江。消息传来,他那只有十四岁的女儿曹娥伤心不已,她不相信自己的父亲就这样死了,但事实就是这样,而且因为风浪太大,其父的尸身根本就找不到。曹娥如何

  • 三国去世最早的三位贤臣,一个可救蜀,一个可灭吴,一个可破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死得最惨的名将,三国死的最可惜的三大猛将,三国末期最厉害的人物

    在这些人中,魏蜀吴三国中都是拥有众多谋士和武将的,否则也不会建立各自的政权。在这样的情况下,魏蜀吴三国争霸。换个角度来说,魏蜀吴之间的争霸,不仅仅是各个主公的征战,更是各自谋士和武将的对决。在历史上,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除去三国时期之外,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对决,也是谋士和武将的对决,没有这些人的辅佐,

  • 司马懿临死前说了四个字,让司马昭致死没有称帝,原因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的曹魏无疑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强大的。在三国争霸期间,无论是魏蜀吴三国中的哪一个,都是吸引天下人才的。曹魏建立之后,发布了告示,就是为了吸引天下人才。同时曹操唯才是举,更是得到了很多人才,这让曹操有了一统天下的可能。不过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实力遭受了重创。正因如此,曹魏的国力一直没有发展。赤壁之

  • 王莽篡汉和司马篡魏有何区别,为何世人普遍理解王莽,而反对司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莽篡汉历史时间表,王莽篡朝全集完整版,王莽篡位后都有哪些影响

    一、篡位的手段不同王莽篡位是:道德掩盖之下的和平演变,司马懿篡位是:武力镇压之下的残酷屠杀,这是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虽然王莽与司马懿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是手段是不同的,王莽和司马懿同为封建社会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僚子弟,但行为却有本质的区别,王莽是通过一系列的以儒家道德为掩盖,对外表现的为人恭俭、雅好儒术

  • 吕布一生没有斩杀过名将,为何被称三国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吕布斩杀过几位武将,吕布斩杀的名将有哪些,吕布一生没有斩杀过名将吗

    在三国时期,显然有许多英雄的人物。虽然我们今天谈起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但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在众多名将中,吕布是公认的第一人。吕布年轻时被称为“飞将”,后来又被称为“飞将”。马中的赤兔,人中的吕布。吕布的出生日期不详,但他一定比刘备大,因为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称刘备为“贤弟”。虽然这个“贤”只是一

  • 典韦和赵云到底谁更厉害?正史:这二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典韦与赵云哪个值得练,正史上典韦和赵云哪个厉害,正史中赵云和典韦谁强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排名,那就是,一吕二赵三典韦。按照这个排名,三国武将第一人是吕布,而排名二三的就是赵云和典韦。关于吕布的强悍,大多数人都是比较认可的,就连日本人都形成了对吕布的崇拜。但是关于赵云和典韦的高下之分,在历史上却一直都有争论。其中有不少人就认为赵云是没法和典韦比的,因为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