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靠二十多个干儿子打江山,他们最后都得了什么样的结局?

朱元璋靠二十多个干儿子打江山,他们最后都得了什么样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897 更新时间:2024/2/7 0:22:50

按照《明史》记载,朱元璋在创业之际他的养子“多至二十余人”,为他缔造大明发挥了重大作用,那么这些人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那段历史的细节。

朱元璋家族人数不多,家中只有三个哥哥,如果把伯父一家算在一起,也只有七位兄长,所以他幼时的名字称“朱重八”。因元末瘟疫、灾荒、战乱,七位兄长全部死去,自己成了孤儿,这对于早年的朱元璋情感冲击是巨大的,甚至成了他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口。

朱元璋画像

天下大乱之后,朱元璋除了投靠郭子兴并成了义女女婿后,在艰难险阻之中开始创业。然而,在遭遇不断打压之后,他开始感到只有自己的嫡系人马才能绝对服从自己,而他的思路却与别人也不太一样,通过广收义子形成自己的绝对可靠,绝对忠诚的朱家圈子,靠着他们逐渐夯实自己的实力,而最终这些义子们为大明的建立无不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全部气力,然而当自己的儿子都长大成人分封为王后,这些义子们大多被朱元璋提出了门户。

朱元璋养子们的名字与朱重八差不多,都是俗不可耐的。

朱元璋的第一个养子叫沐英,定远人,是在濠州城收养的。他的简历十分简单,八岁就成了孤儿,朱元璋看到他为之恻然,然后让夫人马氏抚养成人。

此外朱元璋还把自己的外甥李文忠收为养子。至正十四年十月,朱元璋的大嫂带着儿子驴儿(朱文正)和女儿来到滁州;不久二姐夫带着儿子也来到滁州。“上甚喜,固养以为子,赐姓朱氏。”文忠是养子、外甥双重身份,在养子中与朱元章的关系最为亲近。

就从这次亲人相见之日起,朱元开始以领养子的方式,组建其“朱家军”,算是起家的重要资本。

相关画面

此后朱元璋陆续收养如下养子:何文辉,年十四。徐司马,年九岁,无所依。“太祖得之,养为子,亦赐朱氏。”除上述几人外,还有柴舍、马儿、金刚奴、也先、买驴、真童、泼儿、老儿、朱文逊、王驸马等。

朱元养子之名,多为小名、俗名,其官名的子辈均为“文”,如外甥保儿叫朱文忠,沐英叫朱文英,还有叫朱文逊等等。“文”字辈与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为同一辈分。

朱元之所以收养如此多的养子,是因为他25岁才结婚,年后长子朱标才出生,直到洪武元年,长子朱标才十三四岁,仍然没有达到带兵打仗的年龄。因此,他不能按照郭子兴“以家治军”的方式来统率全军。朱元璋为了建立一支完全归属自己的“朱家军”,以姓氏、家族、血缘、亲情等来凝聚全军,除效仿称兄道弟的“结义”方式外,相比而言,养子的亲情关系比异姓兄弟更为亲密。因为养子经过了“改名换姓”这一礼仪,一个“朱”字,把素不相识的人际关系变为父与子的直接亲属关系。

这种关系,在当时社会中,是最可靠、最亲密无间的。对此,赵翼认为:“盖群雄角立时,部下多易于去就,抚之为家人父子,则有名分以相维,恩谊以相澳,久之亦遂成骨肉之亲,以之守边御敌,较诸将帅尤可信也。”正因为上述原因,朱元璋才收养了20多个养子,通过父与子的亲情关系,使养子们成为军中最可靠、最亲近的心腹。朱元章遂以“泛家庭”的形式,作为统率全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养子们为了报恩,甘心为朱元璋舍生忘死。

-这些年幼的养子们除去衣食甚厚外,还要学文习武。如李文忠“初令就学,聪悟能记忆。朱元璋教育他说“:人固不可不知书,然今方事武,且当令习弓马”。朱元璋为他们作为冲锋武将的培养方式定下了调子。

由于有朱元璋养子这一特殊身份,再加上养子们为了报恩,在战场上拼命效力,所以官职提升得较常人要快得多。

朱元璋书法

朱元璋养子是有标准的:“或为其至亲,或因其年稚,或见其幼勇。”一句话,利用他们的年幼,培养成为己所用的良弓。试想,这些人在战乱、饥荒中流浪于街头野外,一旦投入养父朱元璋的怀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将会有何等的感激之情。

由于有朱元璋养子这一特殊身份,再加上养子们为了报恩,在战场上拼命效力,所以官职提升得较常人要快得多。

李文忠19岁上战场,一开始就带领朱元章的亲兵上阵,不久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节制诸将镇守严州。21岁升为同签行枢密院事,为此,朱元璋令文忠手下的都事杨宪对其要多加关照:“朱文忠乃吾外甥也,年少未历炼,方面之事皆从尔。主之如有差失,罪只归尔。”

27岁为浙江中书省平章政事,节制严州、衡州、衢州、信州、诸全州等军事。

洪武二年,常遇春突然去世故,30岁的他替代了常遇春,成为仅次于徐达的全军“二把手”。第二年大封功臣时,被封为曹国公,在大臣中,其爵位已至顶点。洪武十年,朱元璋命李善长和38岁的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史台,同议军国大事”,掌全国的政,军,纪之大权,可谓位极人臣。

再看沐英,至正二十二年,18岁的他首次出征即被命为帐前都使。20岁时为广武卫亲军指挥使,不久改为建宁卫指挥,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洪武三年,26岁的沐英任大都督府金事,在全国最高军事机构任要职,33岁时被封为西平侯。

洪武十四年和十五年,沐英在平定云南的战役中表现出色,立下功勋。自十六年起,沐英镇守云南。自此,终明一朝,沐家世代守云南,贵比亲王。洪武二十五年,沐英去世,朱元漳为他隆重发丧,并追封为宁王。由侯爵越过公爵而破格封为王爵,这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

朱元璋是采用了古代监军制度,将自己最亲信的养子们作为监军,派往各个战场,从而全面掌控了绝对军事权威。

建国后,随着宗藩制度的设立,养子们只得恢复原姓,不再是朱家的干儿子。

然而,朱元璋站在亲骨肉和朱家的利益的思考问题的时候,那些养子们逐渐被踢出门户。

朱元的养子们为开创大明王朝抛头颅洒热血,毫无怨言。一旦江山确立,朱元章便令他们复其原姓。

相关形势图

沐英恢复今姓是在洪武元年,“以所部从下延平,#陈友定,闽平。复今姓”。叫他恢复姓时,朱元境向养子们深情地回忆了当时收养时的情景。朱元璋问:“朱文英,你究竟是谁的儿子?”沐英已记不清父母的姓名,便回答是皇上的孩子。朱元章反复地问,沐英就是这一句话。当朱元章说明他的来历后,沐英感动得大哭不止,说“沐陛下母后圣恩如天地”,朱元章便从此话中取出一个“沐”字,赐为沐姓。

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将养子们的姓一一改回,这与他的宗藩制度有关。贫苦出身的朱元璋,想将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永世传于子孙,在蒙元分封制度的基础上,采用分封诸子为王的宗藩制度。他对封藩制度作了如下阐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那些曾以皇姓为荣的养子们哪里知道朱元璋为了建立一个庞大的基室家族,娶了40多位妃子,生下26位皇子、16位公主。作为传承皇权的天潢贵胄们的数量完全足够了,大明江山的宴席桌上,已经摆不下诸多外姓人的席位。

假如养子们仍以朱姓,根据古代皇室礼仪制度,他们的名字就要列入天潢玉牒之中,就可以享受王爵的待遇,这种开阔大度的胸襟朱元璋还没有达到。

如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的孙子、朱元璋的从孙朱守谦,在洪武三年诸王册封时,即被封为靖江王,其子孙与朱元璋的亲生子一样,也有一块封藩之地。因此,朱元璋根本不可能将养子们一一封为王爵,与自己的亲生儿子共坐大明天下。一旦养子们有异心,偷窥大明江山,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历史上曾有过这方面的教训。比如后唐明宗李嗣源李从珂为养子。李嗣源即帝位后,李从珂被封为潞王。后唐应顺元年(934),李嗣源的亲生子、闵帝李从厚下令削藩,李从珂遂反,将李从珂杀害,自己当上了皇帝。有意思的是,李从珂登基前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日:“皇长子潞王从珂,位居冢嗣,德茂冲年,乃武乃文,惟忠惟孝。”居然以明宗嫡长子自视,以说明他继位的合法性,可见养子与亲子并无多大差别。这一历史教训,朱元璋不会不清楚。

被朱元璋逐出朱姓王朝的家族后,笼罩在养子们头上的皇室贵胄光环消失了。二十几位养子的身世,《明史》一书仅载,除了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平安等少数几人有记载外。可悲的是,其余养子连个姓名也未能留下,只留下像“买驴、真童、泼儿、老儿”之类的无姓小名。

史书不载,是因为随着大明王朝的建立,养子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朱元璋对他们已无需求。随着朱元璋杀戳功臣的开始,养子们的日子同样进入了艰难岁月。

李文忠无论从血缘还是军功来看都与朱元璋最为亲密,,朱元璋与李文忠初次相见时,“外甥见舅如见娘”,“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朱元璋在短短1105字的《皇陵碑》中记下了当时的情景,可谓对文忠情感至深。在以后的岁月中,李文忠“东征西讨,所向辄克。五出漠北,深入不毛之地。克上都,破应昌,残胡窜匿兽骇鸟散,系孙子,掳名王,雪白登之夙耻,虑青衣之积忿,壮矣哉”。然而,他却因“多招缙绅士人于门下”,引起朱元璋的猜忌。

一次,李文忠劝谏朱元璋:宫中冗员过多,有悖于“天子不近刑人”的古训,应裁省。朱元璋大怒道:“若欲弱吾羽翼何?”怀疑是身边的文人给他出的主意,立即派武士闯入李府,将他手下的儒士幕僚全部杀掉。李文忠惊悸,遂“得疾暴卒”。

沐英是朱元璋最初收下的养子。自18岁领兵以来,“善用兵,能以少击众。正史记载其死因“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后“闻皇太子薨,哭极哀...至是感疾,卒于镇”。但是,野史却是另一番记载:南京城修好后,朱元璋十分满意,问身边的沐英:此京城可攻吗?没有心计的沐英顺口说易攻,并说明理由。这引起了朱元璋的疑忌。镇守云南的沐英见李文忠、徐达死因不明,便自作聪明,将全身弄成癞疮,进京向朱元璋表白,云南为潮湿瘴疠之地,得了此病,必死无疑。朱元璋心中暗暗高兴。数年后,朱元璋见沐英仍然活着,再也等不及了,便派内侍赏赐鸩酒、牛脯给他。沐英只得当着使者的面吃下,痛楚而亡。

列传于《明史》的何文辉、徐司马、平安3位养子的结局是:何文辉在战场上得病,返回后死去;其子何环“征迤北阵殁”。徐司马病卒后,被“追坐蓝党,二子皆获罪”。平安活过了洪武朝,却在“靖难之役”中站错了队,帮助建文帝伐燕。事后,朱棣惜其材勇,任命他为北平都指挥使、行后府都督佥事。永乐七年的一天,朱棣在奏章中见到了他的名字,便问:“平保儿尚在耶?”平安闻讯,“遂自杀”。

至于其他养子,可能在战争中阵亡,如“朱文逊守太平而死,朱文刚(柴舍)守处州而死,

在朱元璋的多个养子中,沐英一家最幸运。沐英死后,根据当时的职官制度,其子沐春可继任镇守之职,于是,“群臣请试职”,朱元璋说:“儿;我家人,勿试也。”可见与一般臣子相比,朱元璋对曾经的养子后代的信任度要高得多。后来,沐家子孙世袭云南镇守之职,一直到明朝灭亡。南明时,永明王朱由榔被清军追逐到缅甸,直至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之时,只有沐家后人沐天波仍然跟随着他,因护主“不屈死”。此时,驾崩200多年的朱元璋哪里知道,他生前养子的后人,还对他最后一位不争气的传位人有如此忠孝之心,远比那些有相同血脉、此时已逃窜得无影无踪的龙子龙孙们,要强百倍。

从表面现象来看,朱元璋在战乱中收养孩子,在道义上是善行、善举,但从深层次来看他收养二十多名养子是有目的的。即如今人所说的那样,“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古往今来,一切帝王大多自私、贪、残忍、阴险,好用权术,为满足一己之私、一家之利,万物皆为我用。达到目的后,飞鸟尽而良弓藏,兔死而走狗烹。朱元章收养子一事,便是最好的印证。

更多文章

  • 明朝的首饰有多美?梁庄王家的珠光宝气告诉你,还与旷世爱情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宫廷的珠宝首饰,明朝的平民首饰,明朝首饰风格特点

    在他们的合葬墓中不仅有制作精美的明朝首饰,还有来自于西洋的珠宝,而这些珠宝的获得是跟历史上一个人物有很大关系的。他就是郑和,是他下西洋时期带回来的珠宝首饰。为此,还有专家推测明代贵族对珠宝之类奢侈品的需要是导致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告诉你这批出土文物中珠宝玉器共计3500多件,而这些材质真是

  • 大明奇僧姚广孝:超越王阳明的圣人,到影响大明百年国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姚广孝与王阳明,姚广孝预言大明三大巨变,明朝一代妖僧姚广孝

    直到明朝一个和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民间对于和尚的态度,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明朝第一谋士的——姚广孝。姚广孝究竟有多牛呢,故人有:立功、立言、立德来评估一个人的成就。姚广孝战功太牛,我们先看他的立言。顾炎武评价他:“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

  • 大明第二和尚:辅佐朱棣登基,功勋卓著,乾隆却不待见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助朱棣上位的和尚,乾隆对朱棣的评价,朱棣和乾隆什么关系

    他就是姚广孝,是他把燕王朱棣一手扶上皇位。他改写了明朝历史的走向。他的一生有多传奇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下吧。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样,姚广孝也生于明朝末年,苏州人,家族世代行医。由于当时天下大乱,姚的伯父对他说:现在世道不太平,要么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要么出家当和尚,也能快乐逍遥。朱元璋比姚广孝大7岁,同

  • 朱元璋如此残暴,为何开国功臣汤和,能够善终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为什么封汤和为侯,汤和为什么可以善终,汤和对朱元璋的帮助

    要知道,朱元璋对于开国功臣是非常的残忍,一众开国功臣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很多都是朱元璋曾经同甘共苦的兄弟,其中不乏很多功勋卓著的将领,还有几个是他的老乡。那么既然如此,汤和是如何得以善终的呢?当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又因功被封为千户之职的时候。朱元璋还在圆觉寺做和尚,饥一顿饱一顿,看不到任何未

  • 南宋十万人被困崖山,为什么不敢跟元军开战,反而选择跳海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宋末年的崖山之战,南宋为什么没有守崖山,元军是怎样包围崖山的

    公元1277年,天空阴沉,南宋正面临最后的生死挑战,余下的朝廷官员,逃难百姓以及官兵们纷纷难逃,而此时南宋朝廷余部逃至泉州却被大水阻拦,为此官员就以南宋朝廷名义跟当地的掌船官员蒲寿庚商议,希望对方能提供一批船只,用来拯救危亡边缘的南宋军民,可惜这蒲寿庚却铁了心的拒绝了。眼看追兵将至,南宋官员情急之下

  • 大明忠臣于谦含冤被杀,锦衣卫抄家时不禁落泪,刽子手自杀谢罪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朱祁钰病重。这一消息也让此时的大明朝堂暗流涌动,因为景泰帝无后,其先前所册立的太子朱见济也早已于景泰四年夭折。谁来承位,显然也已经是摆在明面上问题。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传统之下,大臣徐有贞、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很快便有了自己的决断——拥立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 揭秘:大金统治下的汉人生活怎么样?水深火热,南宋还不要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宋大金包括哪里,真正的南宋有多少汉人,南宋时期大金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女真人初进中原后,露出了游牧人民的本性,大肆的在中原地区进行烧杀抢掠,这使得大量的农民被杀害。当时的女真人的统治阶层基本上是默认这种情况,因为汉人毕竟人数比自己多很多,进行一些这样的方式,能够使自己在统治地区更有优势。所以在金朝控制中原的前期,汉人的命是不值钱的,基本上任由女真人迫害。正是因为女真人

  • 宋朝唯一一位侍卫出身的宰相,皇帝都不敢直呼其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都有哪几位宰相,宋朝皇帝身边有几大侍卫,宋朝宰相石开元

    而今天要讲的这一位,身为宰相,却让皇上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为了他行走方便,还特意制作了皇宫里矮平的木头阶梯。谁有这么大的派头呢?吕端是也。在重文轻武的北宋,别说一朝宰相了,就算是个七品芝麻官,也得是个饱读诗书的进士,然而吕端却偏偏是个没考过科举的人,还连任了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宰相,这太难得了。其实,吕

  • 在明朝,官要达到哪个级别,才有资格坐官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地方行政级别,明朝驸马都尉算几品官,明朝的官职是怎么设置的

    鸣锣开道我们在看古装戏时,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每当官员要出场时,先是一通鸣锣声,再后面,才是官老爷的队伍。官老爷的队伍很庞大,前面是驱赶老百姓,负责清道的衙役,左右两班是负责保卫工作的保镖,再下来才是官老爷的轿子。老爷坐在轿子里头,悠然自得的,好不威风,好不舒服!这些打前站的人,就是负责鸣锣示警的,

  • 史上最惨的状元,刚当上状元20天后,朱元璋说:车裂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状元最惨的下场,朱元璋当过状元吗,朱元璋科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曾经有人研究过明朝的史料,统计出明朝的状元只有八十九人,传承数百年,而科举考试却是三年一次,从数不胜数的学子中挑出仅仅八十九人,足以可见科举考试的严苛程度了,可他们成为状元之后享受的待遇,也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平步青云,前途无量,所以每次科举考试仍然是最大型的一次人员“迁徙”活动。可在这仅有的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