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自成体系:论东吴的中军制度

自成体系:论东吴的中军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239 更新时间:2024/2/8 11:57:02

不同于魏、蜀,东吴虽然存在“领军”职务,但它在中军之中似不占据重要地位。而“护军”与“都护”则是东吴中军的重要构成部分,地位胜于领军。

另外,东吴的“武卫”系统在中军之中地位不凡,常常能够看到武卫将军“兼领中外诸军事”一类的记载。可知东吴的武卫系统很可能自成体系,不像曹魏一般隶属于领军。

注:曹魏的中领军下辖中垒、中坚、武卫三营与五校尉营,见黄惠贤《曹魏中军溯源》。

除此之外,东吴的禁卫系统内部,还存许多独特的机构,比如无难、解烦、绕帐、五营一类,它们的执掌各不相同。

东吴中军制度与魏、蜀唯一的相似之处,便是两汉以降的禁卫三卿(光禄勋、卫尉、执金吾)都已沦为荣衔,虽然仍设有类似职务,但它们已不再执掌禁卫兵权。

本文共5600字,阅读需11分钟

①东吴的领军系统

不同于魏、蜀,东吴的领军并不占据禁军主官的地位,在《吴书》及裴注中,可考者寥寥,唯有宗室孙异,与孙权的两位亲信徐详、胡综担任过领军。

(孙)楷弟(孙)异至领军将军。--《吴书孙韶传》

权下都建业,(徐)详、(胡)综并为侍中,进封乡侯,兼左、右领军。--《吴书胡综传》

比较奇怪的是,除胡综之外,孙异与徐详均无独立列传,且胡综的专长在于“为书部,典军国密事”,更多是以幕僚文秘的身份出现。

徐详的情况与胡综类似,也属于文秘性质较重的人物,并无领兵记载,因此无法确定东吴的领军与魏、蜀的领军是否属于同类职务。

权为车骑将军,都京,召综还,为书部,与是仪、徐详俱典军国密事。--《吴书胡综传》

除上述三人之外,东吴历史上再不见领军一职的记载。不过宗室孙异“官至领军将军”,而胡综、徐详则为左、右领军,记述方式颇怪。

实际“领军将军”是“中领军”是资深形式,而左、右系统属于东吴特有的制衡制度。因此不能排除东吴的领军一职本另有名称,只是陈寿在书写时刻意套用魏、晋的职务称谓。

②东吴的护军系统

东吴的护军出现于孙权称帝之后(229),东吴同时存在“左、右护军”与“左、右都护”两种职位,都护的地位高于护军,重要性亦高于领军。

东吴最早的中护军是周瑜,在孙策死后“将兵奔丧”,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五年,策薨,权统事。(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吴书周瑜传》

按该条史料将“中护军”与“长史”并列,可知此时的中护军并非朝官,而是孙策幕府的军佐。

因此周瑜的中护军不能视作一般意义上的禁军副官,而更类似两汉大将军幕府的幕僚。

相比之下,曹魏的护军“主武官选举”(见《魏略》),蜀汉的护军则“掌外军”。比如中都护(即中护军)李严长期在永安“统内外军事”,与成都的中领军向宠分庭抗礼。

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蜀书李严传》

建安年间(196-220)、黄武年间(221-229)东吴出现了大量带有方位前缀的护军,比如右护军蒋钦、陆逊、朱然,左护军吕蒙、步骘。他们的性质应该与周瑜无异,都是随军出征时的僚佐武官,至于左右前缀,则是东吴的特色制度,即相互制衡。

孙权践祚之后(229),东吴出现了“都护”职位,即护军的高阶形式。比如《蜀书》记载李严为中都护,而《华阳国志》则记载李严为中护军,可知二者的内在关联。

不过早期的“都护”仍被写作护军,由孙权的女婿全琮、孙权的同窗朱然分别出任左、右护军。

黄龙元年,(全琮)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尚公主。--《吴书全琮传》

黄龙元年,(朱然)拜车骑将军、右护军,领兖州牧。--《吴书朱然传》

而在同一时期,功勋宿将诸葛瑾与陆逊分别担任左、右都护。

权称尊号,(诸葛瑾)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吴书诸葛瑾传》

黄龙元年,(陆逊)拜上大将军、右都护。--《吴书陆逊传》

孙休时,宠臣张布、丁奉又分别出任左、右都护。

(孙)休纳其计,因会请綝,(丁)奉与张布目左右斩之。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吴书丁奉传》

按以上诸人均在朝中任职来看,东吴的护军-都护体系应该接近于魏、蜀的领军体系,属于护卫皇帝的核心人物。

不过考虑到上述诸人在受封护军、都护时均另有职务,也不能排除都护具备荣誉加衔的性质。比如丁奉迁都护时便被记载为“加都护”,似在影射这一问题。

③武卫系统

武卫将军源自魏制,属于中领军系统下的构成部分,与中垒、中坚二营的地位等同,均属于中军之下的二级机构。

不过从《吴书》的描述来看,东吴的武卫系统在宿卫工作中占据极高的权重,应属独立机构,似并不隶属领军与护军。

孙权死后,宗室孙峻专权,以大将军身份“都督中外诸军事”,孙峻死后,其堂弟孙綝继续专权,以武卫将军身份“都督中外诸军事”。

(孙峻)既诛诸葛恪,迁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吴书孙峻传》

峻卒,以从弟偏将军(孙)綝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吴书孙亮传》

武卫将军可以“代知朝政”,与之前的大将军相媲美,可知它应该是凌驾于中军系统内部的职务。

綝始为偏将军,及峻死,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代知朝政。--《吴书孙綝传》

另外,少帝孙亮被废后,孙綝之弟孙恩以“武卫将军行丞相事”,区区一介杂号将军,竟然可以代理丞相的职能,侧面反映出武卫将军的非凡地位。

武卫将军(孙)恩行丞相事,率百僚以乘舆法驾,迎(孙休)于永昌亭。--《吴书孙休传》

从记载推断,武卫将军的麾下兵士,确实有宿卫殿中的职权。比如孙峻谋杀诸葛恪时,“武卫之士皆趋上殿”。

武卫之士皆趋上殿,峻云:“所取者(诸葛)恪也,今已死。”--《吴书诸葛恪传》

另外孙綝继承孙峻权势之后,“一门五侯,皆典禁兵,权倾人主,自吴国朝臣未尝有也”,也佐证了武卫系统的权势。

④绕帐、无难、解烦等特色制度

东吴的中军制度中有许多具备特色的自创职务,虽然具体的秩阶、员额难以考证,但还是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些职务的隶属与执掌。

(1)无难督

无难系统是宿卫殿中的职务。

宗室孙皎之子孙咨为羽林督,孙仪为无难督。羽林在两汉隶属于光禄勋,光禄勋则是负责宿卫殿中的主官。

咨羽林督,仪无难督。咨为滕胤所杀,仪为孙峻所害。--《吴书孙皎传》

虽然三国时代,两汉的禁卫三卿已经沦为荣衔,但无难督既然与羽林督并称,可以推知它们应该具备相似性质。

赤乌年间,东吴的无难督虞钦,曾阴谋行刺孙权,可知无难督的执勤地点无疑就在宫禁系统的最核心地区。

(马)茂与兼符节令朱贞、无难督虞钦、牙门将朱志等合计,伺(孙)权在苑中,公卿诸将在门未入……(马)茂引兵入苑击(孙)权。--《吴历》

(2)五营督

五营督是五校尉营的总管,宿卫京师。

五校尉在东汉隶属北军中候、在曹魏隶属中领军,按照《吴书》称其总管为“督”来看,五校尉营在东吴应该是一套独立体系,设临时长官以监察控制。

太子孙和被废时,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劝谏。按无难督典殿中宿卫,五营督典京师宿卫而论,这一行径相当于禁军兵谏,向孙权逼宫。不出所料,陈正、陈象二人事后皆遭孙权族诛。

(孙)权欲废和立亮,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权大怒,族诛正、象。--《吴书孙和传》

(3)(4)绕帐督、解烦督

绕帐与解烦的情况稍微特殊,虽然能够确定它们属于东吴中军,但具体的执掌,究竟是宿卫殿中、宿卫宫中还是宿卫京师,则颇难定论。

曾出任左、右领军的胡综、徐详曾“立解烦两部”,不过鉴于东吴史料对领军系统的模糊描述,很难确定解烦兵的具体执勤地点。

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立解烦两部,详领左部、综领右部督。--《吴书胡综传》

不过在《吴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解烦兵离京出征的记载,非止一例。照此推测,该系统可能近似中军之中的外军,更多承担地方任务。

(张温)乃便到豫章,表讨宿恶,寡人信受其言,特以绕帐、帐下、解烦兵五千人付之。--《吴书张温传》

(韩当)将敢死及解烦兵万人,讨丹杨贼,破之。--《吴书韩当传》

魏晋以降中军分内外,内军镇守京师,外军屯驻地方重镇。当然,外军亦隶属中军,与地方上的州郡兵存在明显区别。

“绕帐督”与“帐下督”时常并称(见前引《张温传》),从字面描述看似乎是东吴皇帝在陪都时的禁卫武官。东吴的国都并不固定,孙权称帝前,分别在柴桑、京口、江陵、公安、建业等地来回迁徙,称帝后又一度迁都武昌。

孙权在武昌时,曾征召宗室孙贲之子孙邻为绕帐督;孙皓在建衡三年(271)西进伐晋,翌年(272)又征召步骘之子步阐为绕帐督。照此推断,绕帐系统可能是国君巡幸陪都时,临时设置的中军武官。

召(孙邻)还武昌,为绕帐督。--《吴书孙贲传》

凤皇元年,召(步阐)为绕帐督。--《吴书步骘传》

⑤禁军三卿与三署郎

两汉时中军主官是三卿,即宿卫殿中的光禄勋、宿卫宫城的卫尉、与宿卫京师的执金吾。

三卿在东汉末年逐渐沦为荣衔,不再执掌实际的禁卫兵权,魏、蜀皆如此,东吴亦然。

(1)光禄勋

由于汉、魏的王国制度中,光禄勋被称作郎中令(取自秦制),因此孙权在担任魏廷吴王期间,这两种称谓时常间断出现,实际是同一种职务。

任光禄勋(郎中令)的陈化,主要工作是“使魏”,可知是外交人员,也侧面佐证了东吴的光禄勋根本不在东吴的国都之中,遑论宿卫殿中。

(陈化)为郎中令使魏,魏文帝因酒酣,嘲问曰:“吴、魏峙立,谁将平一海内者乎?”--韦曜《吴书》

陈化之后的光禄勋(郎中令)是刘基,故扬州刺史刘繇之子,属于宿儒名流,“姿容美好,孙权爱之”。刘基的工作是“分平尚书事”,即协助处理、评价尚书台的奏章,与禁卫武官毫不相干。

(刘基)徙郎中令。权称尊号,改为光禄勋,分平尚书事。--《吴书刘繇传-附传》

另外可考的光禄勋,还有石伟、孟宗、薛莹等人,无一例外均是文学之士,石伟“少好学,修节不怠”,孟宗“后为右御史大夫”,薛莹是著名学者,在吴时负责修撰《吴书》,入晋后又修撰《后汉记》,未见领兵记载。

(2)卫尉

卫尉的情况与光禄勋相似,出任者多为勋贵闲散。比如严畯“尝为卫尉,使至蜀”,与郎中令陈化的性质一般无二,均是外交人员。

及(孙权)称尊号,畯尝为卫尉,使至蜀,蜀相诸葛亮深善之。--《吴书严畯传》

严畯毫无武略之才,乃至“上马堕鞍”(见《志林》)。鲁肃死后,孙权曾考虑过让严畯出任都督,结果严畯“发言慷慨,至于流涕”,事遂寝。

卫尉负责执掌宫城宿卫,而出任卫尉的却是严畯这样“不闲军事”的“朴素书生”,可知东吴的卫尉纯粹是荣衔,并无实际意义。

及横江将军鲁肃卒,权以畯代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众人咸为畯喜,畯前后固辞:“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吴书严畯传》

之后出任卫尉者,还有彭城蔡款,此人“以清贞显于当世”,情况也不难想象。实际他担任卫尉时,还兼“领中书令”,可知主要还是充任机要文秘工作,并不负责宫城宿卫。

(蔡)款字文德,历位内外,以清贞显于当世。后以卫尉领中书令,封留侯。--《吴录》

(3)执金吾

东吴的执金吾也是荣衔。嘉禾二年(233)辽东军阀公孙渊向孙权称藩,孙权大喜,派遣执金吾许晏等人“赍金玉珍宝,立渊为燕王”。

权遣使张弥、许晏等,赍金玉珍宝,立渊为燕王。渊亦恐权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致其使,悉斩送弥、晏等首。--《魏书公孙度传》

不出所料,许晏等人抵达辽东之后,被公孙渊斩首示众,送给曹魏作贺礼,令孙权“气涌如山”(见《江表传》),还扬言要御驾亲征(见《陆瑁传》)。

执金吾本是负责京师宿卫的武官,在东吴却被当作外交官使用。可知许晏的执金吾,与陈化的郎中令(光禄勋)、严畯的卫尉毫无差别。

照此推测,东吴的禁卫三卿,不止是荣誉加衔,还时常被施加在外交使者身上,意在抬高身价。

东吴有记载的执金吾还有郑胄、滕循(《晋书》作滕修)二人,此二人在出居外任时,曾有过领兵记载,不过他们担任执金吾时的相关记载却非常笼统,难以确定是否执掌禁军。

比如滕循是在广州刺史任上被“征为执金吾”,后迁司空,看上去与东汉勋贵的仕宦路径无异,执金吾更类似升任三公之前的跳板。

(4)三署郎

三署即左、右、五官三署,在两汉时属于光禄勋下辖的中郎系统,有宿卫殿中的职责。

不过按《张温传》记载,三署在东吴时代已经沦为“混浊淆杂,多非其人”的冗官机构,充斥着公族子弟(孙氏宗亲)与吴郡四姓(顾、陆、朱、张),而各地的太守还源源不断向朝廷中进献势家子弟,比如丹阳太守朱治便“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

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权答报过厚。--《吴书朱治传》

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暨艳)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弹射百僚,覈选三署,率皆贬高就下。--《吴书张温传》

田余庆在《暨艳案及相关问题》中认为东吴的三署属于干部储备机构,甚至连内部选拔的权力也不再归三署长官,转而归于吏部尚书暨艳。

注:东吴三署的人事权问题,见田余庆引用《华谭集》的“尚书二曹论”,及阎步克《从任官及乡品看魏晋孝秀察举之地位》。

三署实际是吴国官员养成和储备机构,是贵游子弟麇集之所。--《暨艳案及相关问题》

照此论之,三署的郎官自然也不再是宿卫殿中的警卫,而属于颇具冗官性质的散郎。

或者说,在禁卫三卿沦为荣衔的情况下,原隶于光禄勋的属官,大部分均沦为冗散,实属大势所趋。

⑥小结

东吴的中军制度在三国中属于非常特殊的存在,与汉制、魏制、蜀制均存在明显差异。

东吴的领军、护军系统并不成熟,时断时续,职能描述亦不清晰。且护军-都护长期作为孙策、孙权幕府的临时军佐,具备很强的僚属性质。

这可能和东吴喜好设置临时性质的都督职务有关,实际东吴的大部分职务,均是都督一类的差遣官,且往往在同一职务中分设左、右二职,以便相互制衡。它也符合“东吴以草创之国,信不坚固”(见干宝《搜神记》)的记载。

武卫将军在东吴中军之中占据极高地位,甚至可以与大将军、丞相并驾齐驱,颇值留意。

另外,东吴还设置有许多自创的中军官职,比如宿卫殿中的无难督,掌管五校尉的五营督,以及解烦、绕帐、帐下诸督。其中解烦兵时常充作外军,而绕帐、帐下督往往是在东吴国君在外地或陪都时临时设置的中军武官。

东吴在中军制度方面,与魏、蜀唯一的相似之处,便是两汉以降的禁卫三卿完全沦为冗散,属于清贵职务,不再实际执掌禁卫。很多时候三卿干脆充作外交人员,不在京师之中。

这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即前朝的官阶逐渐演化为后世的品位,而后世的差遣官则衍生出新的官阶体系,如此循环往复。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更多文章

  • 高平陵之变时,如果曹爽不交出兵权,他能打败司马懿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高平陵之变谁劝曹爽,司马懿逼曹爽交出兵权,司马懿为何能夺曹爽兵权

    曹爽就这么个货色。“肉食者鄙,焉能谋”,但肉食者未必鄙。只有肉食者堕落了,才会鄙。而曹爽恰是这样的肉食者。如果曹爽死不投降,他能力挽狂澜、剿灭司马懿吗?可以说,在政变的关节点上,天时、地利、人和,曹爽全占了。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是天时司马懿的确发动政变了。但问题是司马懿为什么不在抵抗蜀汉的关中发动政变

  • 关羽的实力就是爱偷袭?看看关公徒弟的实力就知这答案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正史关羽实力有多强,历史上关羽的真实实力,正史中的关羽打仗能力

    关羽被徐晃击败,颜良二十回合击败徐晃,而且刘备在颜良那说起过关羽,颜良正欲问时被关羽用刀刺于马下典型的偷袭,不偷袭关羽有可能像徐晃那样二十回合被颜良击败,文丑击败张辽和徐晃联手,关羽亲自说过张辽武艺不在关张之下,以关羽狂傲的性格说得必是实情,关羽不偷袭估计和徐晃联手也会被文丑击败。要说车轮战,关羽斩

  • 刘备讨伐东吴,为何不带上诸葛亮?并非诸葛亮不支持伐吴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备伐吴带上诸葛亮会怎样,历史上诸葛亮赞成刘备伐吴吗,诸葛亮没有帮刘备打东吴吗

    夷陵之战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刘备走向人生巅峰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刘备首次在正面对战中击败了曹操,取得了汉中大捷!然而,这一年也是刘备人生最黑暗的一年,因为汉中大捷不久之后,关羽就兵败被杀,荆州丢失,眼看刘备有机会北伐曹魏,一统天下了,却被孙权釜底抽薪,打落凡尘,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 嫁到匈奴后,王昭君有着怎样的悲惨境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昭君嫁到匈奴是今天的哪里,王昭君嫁到匈奴后过着怎样的生活,王昭君嫁单于原因

    王昭君大约在公元前54年出生,于公元前19年去世。她出生于当时属于南郡——今天属于湖北省的秭归,和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是同乡。昭君是平民出身,她的父亲王襄老来得女,对这个女儿十分宠爱。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是父亲还是尽力地为女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在昭君十四五岁时,她已经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又天生丽质,很快就

  • 《美人心计》吕后母子比起薄姬母子到底输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美人心计薄姬和吕后的关系,吕后与薄姬,美人心计吕后捂死的谁的孩子

    剩下可能威胁吕后母子地位的就只剩下薄姬母子。薄姬母子虽远在代国,但是吕后却不得不妨,当年薄姬自请带儿子去偏僻的代国,甚至不惜自毁容貌。如此可怕的心计,连自己都能下得去手,吕后自然非常忌惮。实际上,薄姬的确非常有野心,就在吕后选择对她的儿子刘恒下毒手时,她与吕后就已经是血海深仇,势不两立了。至于为什么

  • 战国机会最好的列国,真不是大秦,可惜得了一种病,无缘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各个时期的列国实力大排名,战国列国的实力,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看战国争雄时期,楚国的国土面积最大,在楚国最鼎盛时期,它的疆域涵盖了现在中国华中以及华东地区大部分地方,面积远远大圆其余山东列国。这么大的领土疆域怎么来的?当然是打来的,我们春秋列国之争还是讲道义的,两个国家打架一方认输赔点款割点地,胜利者就高高兴兴吃着火锅唱着歌就回去了。但

  • 曹操为什么不能实现天下一统?人改变不了局势,只能顺势而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操是如何强大起来的,曹操有可能一统天下吗,关于曹操在历史上的地位问题

    这就是大势,曹操就是再强,也无法逆天改命,只能认命。但是,曹孟德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北方。其功绩足以彪炳史册。他的人生也没什么遗憾了。01.天下没有统一的法统法统,可以简单理解为合法性。政治的合法性,并不是现代政治学有了之后才有的。它一直存在,且一直在发挥着作用。简单说,法

  • 来自汉朝的宦官,发明一样东西,推动人类文明百年,却饱受质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朝的发明,汉朝宦官叫什么名字,历史上东汉的发明都有哪些

    欧美人民为什么要抢购卫生纸呢?这我们不知道,估计是为解决文明的。当然,纸除了可以用来解决文明,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用来记录文明。那么这样看来,纸对于文明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这个逻辑很容易理解,没有纸那么我们很可能不知道祖先他们在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时候究竟都干了些什么。那么继续按照逻辑推荐,纸对记录世

  • 为什么小时候喜欢项羽、长大了喜欢刘邦?因为你已经成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项羽和刘邦的友谊,如何看待项羽和刘邦,项羽和刘邦谁更符合英雄气质

    所以,项羽的叱咤喑呜,撩动了那个自认为无限可能的青春期;而刘邦的委屈求全,共鸣了此时懂得世事维艰的而立不惑。01.生当人杰、死亦鬼雄,项羽尽逞英雄豪情青春期的边缘系统已经长成,但前额叶皮质还没成熟,所以总是情绪大于理性。甚至,本应供应大脑的血液总会流入那个比大脑更能制造快感的地方。于是,青春孟浪,就

  • 刘邦:我为你安排了四条活路,戚夫人:算了吧,结果被做成人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为戚夫人留下四条后路,刘邦的妃子戚夫人下场,刘邦初见戚夫人

    跳出一身好舞,在音律方面也是特别的出色。戚夫人的音律古色让旁人无不为她折腰。出身尊贵的她,从小就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但是同其他的皇室女子完全不同。根据《戚伯著碑》不难发现,戚这个姓氏大有来历,和其祖孙林父因密不可分,在当时建功之后被封戚邑。戚夫人受刘邦宠爱长达10年之久,哪怕是战火纷飞的战场,戚夫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