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的劲敌吐蕃王朝,为什么会崩溃且再没崛起过

唐朝的劲敌吐蕃王朝,为什么会崩溃且再没崛起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395 更新时间:2023/12/8 15:54:08

不过事实上来说,当时也就是宋朝的吐蕃,其实早就分裂成了一个个小的部落,并不强大,吐蕃最强大的时候毫无疑问是唐朝,唐朝的吐蕃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唐廷的梦魇,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非川之战(名将薛仁贵损失兵力五万,仅以身免),还是后期的吐蕃劫掠长安等事件,无不体现出这个强敌对于唐朝的巨大威胁。

但是令人好奇的是,吐蕃这个国家到了唐朝后期居然神秘的消失了,而且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够二度崛起,那么吐蕃到底是如何在一次巨大的内乱中崩溃的?这样一个强大王朝为何再也没能在高原上崛起呢?

上图_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高原王朝,内陆命脉

对于吐蕃而言,很明显是一个高原王朝,其最著名的赞普(相当于皇帝)松赞干布将吐蕃的国都定于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确定了吐蕃王朝的百年基业。但是从吐蕃建立那一刻起,其经济命脉就不在都城,而在内地。

众所周知,高原地带的物产远远不如内地丰富,所以吐蕃能够发展成为对唐朝威胁巨大的存在,一共有两个重要原因:

1.其全盘学习了唐朝的制度

2.控制了相当大的内地资源

吐蕃内部的政权属于二元统治,王廷的吐蕃赞普们都要和吐蕃顶级家族联合治国,所以从松赞干布之后大部分时候吐蕃的赞普们都是不太管事的,真正掌握实权的都是外面的超级诸侯们。由于学习了唐朝的制度,实际上这些超级诸侯也就是唐朝的节度使,不仅出将入相而且有很大的自主权,诸侯有自主权的好处就是独立,当然坏处也是独立。

比如禄东赞父子,他和他的儿子们前后控制吐蕃国政70余年,他们的根据地就在今天的青海。

上图_噶尔·东赞(?-667年),汉文史籍中以禄东赞、论东赞、大论东赞的名字出现

为什么根据地在青海呢?主要是因为吐蕃在公元663年凭借吐谷浑贵族的情报出兵消灭了吐谷浑,占领了吐谷浑全境而实力大增,其中吐谷浑的河西地区的领土基本上是被唐朝给占据了,所以吐蕃得到的都是吐谷浑的西部领土,也就是到青海一带,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对外扩张,禄东赞父子就盘踞在青海,方便指挥,但是对于唐朝来说,青海再往东那可就是陇西各郡了,直接威胁到长安的安全,所以青海对于唐朝来说也是不容染指的。这也是为何吐蕃与唐朝在唐高宗时期长期在青海拉锯的最根本原因。

吐蕃这种外重内轻的体系隐患重重,外面的大将们都掌握重权,既有地盘还有钱,比如吐蕃的国土中最重要的日喀则地区就掌握在节度使手中,也就是所谓的苏毗,“军马钱粮,半出其中”。

吐蕃国家最重要命脉就在苏毗,然而这个地方吐蕃王廷的人是无法直接操控的,和唐朝一样,吐蕃也是被各地节度使给拆分的国家,毕竟学的唐朝的制度就得了唐朝的毛病,所以吐蕃版本的安史之乱也就成了难以避免的事了。

上图_唐时期的吐蕃

超级连锁反应

说完了吐蕃国内的重重隐患,我们回到正题:为何吐蕃会在842年的内乱之中一蹶不振呢?

这里其实就可以得出结论:因为吐蕃的内乱不过是表象,本质是吐蕃百年积累的内部矛盾来了一场总爆发,说白了就是,吐蕃爆发的并不是内乱,而是一次总清算。

这场内乱,至少对吐蕃造成了三重打击,堪称吐蕃版本的“安史之乱”。

说起这个吐蕃版本的“安史之乱”,我们还得从吐蕃版本的“灭佛事件”说起。

上图_吐蕃武士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遭遇过三武一宗的灭佛运动,这里对于具体情况按下不表。但是在吐蕃也曾经发生过一次灭佛运动,当年吐蕃有两大宗教,一个是本教,另一个就是佛教,吐蕃的佛教在达摩赞普继位之前就已经非常兴盛,但是达摩赞普继位之后下令把吐蕃的佛寺全部关闭,经书全部烧毁,僧众也得全部还俗,理由也很简单,他是本教教徒,对佛教那一套完全不感冒,结果他在公元842年被心怀怨恨的佛教徒给刺杀了。

他这一死可不要紧,吐蕃国内直接就炸了锅,当时他还没立下继承人,他的王后永丹和王妃欧松各有一个孩子,这俩人谁当赞普大家争论不休,并且发挥了一贯优良传统——谁拳头硬谁当皇帝。于是乎吐蕃国都一时之间血雨腥风,打的是不亦乐乎。

上图_吐蕃服饰

这样一来就从宗教精神领域瓦解了吐蕃的存在基础,这是对吐蕃的第一重打击。

外面的吐蕃节度使们就开始趁火打劫了,当时吐蕃实力最强的有三个人,他们是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永丹的大将尚思罗,鄯州节度使尚婢婢,论恐热当时是洛门川讨击使,这官听起来不伦不类,实际上他相当于当时吐蕃在甘肃地区的最高长官,因为吐蕃外重内轻,自从唐朝中期唐廷在西域的势力衰落以后,吐蕃趁机占领了青海和甘肃。

当时论恐热的势力范围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和青海大部,尚思罗则控制王廷,尚婢婢则是青海其余部分。论恐热当时打出的旗号非常有趣:“无大唐策命,何为赞普?”这口号确实没错,没有唐廷的策命,永丹根本不是合法赞普,尚思罗本来也不是他的对手,结果洮水大战尚思罗全军覆没,论恐热的对手也因此就只剩下了一个尚婢婢。

上图_吐蕃时期的宫廷舞蹈

以下克上,政治上的全面倒退让吐蕃遭遇了第二重打击。

尚婢婢是吐蕃贵族,家族也是吐蕃宰相家族的一员,世代控制青海的鄯州,也就是今天的西宁,而且此人用兵能力极强,根本不怕实力强大的论恐热,当时论恐热进攻他的时候,旌旗杂畜,千里不绝,但是尚婢婢完全不当一回事儿,他对部下表示:“恐热之来,视吾如蝼蚁,以为不足屠也。”

他先是使出了一招骄兵之计,上了一封书信,表示相公(论恐热自称国相)这是举兵匡扶国难,自己根本不敢抵抗,只要退休就行了(相公若赐以骸骨,听归田里,乃惬平生之素愿也)论恐热听完瞬间没了防备,结果尚婢婢连续在大夏川等地将论恐热打的落花流水,双方陷入了拉锯战。

上图_吐蕃

虽然尚婢婢比论恐热用兵高明得多,但是他难以约束自己的部将,吐蕃毕竟是一个奴隶主政权,各地都不服管,于是乎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尚婢婢知道这么打会输,然而部将还是去打了。这就非常的令人无语,结果这内战居然前后打了24年,吐蕃内战的战火遍及整个青藏高原,这也让吐蕃的国力大损,在双方的内战期间,大规模的破坏对方根据地是常态,所谓:“杀其壮丁,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这种破坏让曾经兴盛的吐蕃王朝彻底丧失了复兴的可能,这也是吐蕃在经济遭遇的第三重打击,也是最惨痛的打击。

在吐蕃衰落的过程之中,唐朝的打压,一系列的天灾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是吐蕃最终的彻底毁灭,却离不开外重内轻的体制和奴隶主们肆无忌惮的掠夺。

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吐蕃没有自己的文化和适应自己情况的体系,一味的照搬唐朝,最终的下场比唐朝更惨。

上图_吐蕃文字

经历了宗教、政治、经济和三重打击之后,吐蕃不可避免的被瓦解了,吐蕃存在的基础,就是以宗教为纽带,以赞普为核心,以各地诸侯为支撑的封建奴隶制,但是这样的制度崩溃之后,吐蕃再也无法维持它那广袤的疆土。

在吐蕃崩溃的最后,被吐蕃占领长达百年的河湟之地的人们终于揭竿而起,在张议潮的带领之下回归了唐朝的怀抱,更是令无数人感到振奋。这也说明了一个最重要的道理:文化不认同,光占领,是没有用的。

作者:天光破云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 《旧唐书吐蕃传》赵莹

【2】 《册府元龟》王钦若

【3】 《新唐书吐蕃传》宋祁、欧阳修

【4】 《资治通鉴》司马光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大唐比我们还开放!莫高窟发现一批文书,证实了这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唐开放到什么程度,莫高窟现在开放吗,盛唐时期莫高窟的变化

    盛唐以包容开放著称,除了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之外,随之而来的私生活方面也空前开放。比如唐高宗李治娶了自己的后妈,而唐玄宗则娶了自己的儿媳妇,武则天的面首就不用多说了,唐朝的211位公主中,有24位嫁了两次,4位三婚,所以对于唐朝的评价历来有“脏唐”的说法。当然每个朝代的皇室都不干净,关键还是要看民风,

  • 见证唐朝外交“最强音”的乾陵61蕃臣像,为何集体都没有头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乾陵简介,唐朝最鼎盛时期的帝王陵,唐朝乾陵这块碑是什么时候立的

    然而,乾陵梁山前的一群雕塑却引发了无数历史爱好者的兴趣。这群雕塑和真人大小相仿,装束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头颅。这群雕像就是乾陵61蕃臣雕像。那么,什么是乾陵61蕃臣雕像?乾陵61蕃臣雕像为何没有头颅呢?上图_ 乾陵61蕃臣什么是乾陵61蕃臣雕像?乾陵61蕃臣像是和唐朝交往的,来

  • 唐朝一直在吃隋朝的粮食,甚至还吃了五十年之久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隋朝的粮食真的用到唐朝吗,唐朝吃了隋朝多少粮食,隋朝的粮食储备够唐朝多少年

    那么问题来了,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唐朝真的吃了隋朝五十年的粮食吗?关于这个事情,其实还真的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到底这个理论出自哪里呢?我们看看贞观十一年给事中马周的记载:“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

  • 唐朝风靡一时的马球运动,为何在明朝开始没落,在清朝消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马球详细讲解,唐朝哪个皇帝喜欢马球,唐朝初年盛行马球吗

    唐朝,十八位皇帝都是马球狂热粉丝。宋朝,《宋史·礼志》载:“打球本军戏”。元朝,打马球作为一种日常活动甚至被写入了藩属国高丽的汉语教科书《朴氏通谚解》。到了明朝,马球渐渐衰落。特别是到明朝中后期,衰落势态格外明显。帝王不再亲自打马球,百姓也较少打马球,到了清朝,竟然走向消亡。上图_马球俑为何风靡一时

  • 莫高窟发现一壁画,让人看了肉疼,专家:证实了昭君去世后的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莫高窟壁画的故事,莫高窟壁画精美绝伦,早期敦煌莫高窟壁画

    女人生得貌美是幸也是不幸,比如王昭君,因为颜值高被选为“和亲使者”,也因此远离故土,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王昭君为大汉赢得了60年的和平,而自己短暂的人生中,却历经屈辱,丈夫去世后,她请求回归汉朝,但皇帝的一句“从胡俗”,将她的人生推入无尽的黑暗,先是嫁给丈夫的儿子,儿子死了,又要嫁给人家的孙子,这是

  • 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都只有几十年,康乾盛世为何能持续一百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谁厉害,汉武盛世和文景盛世,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的共同特征

    从春秋战国,经历秦末动乱、楚汉相争的长期动乱以后,汉朝又经历了反吕动乱。“文景之治"是华夏社会的修复性增长。从魏晋南北朝,至隋末动乱,至唐太宗执政,其间动乱几百年。“贞观之治”也是修复性增长。从明末农民起义到清朝顺治入主中原,其间不过几十年,华夏社会受的破坏不严重。“康乾盛世”的基础好得多,所以增长

  • 除了李建成、李元吉之外,李渊还有六个儿子被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是亲兄弟吗,李渊和李元霸照片,李渊与李建成关系

    据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记载,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外,李渊还有六个儿子被斩杀。分别是楚王李智云、汉王李元昌、荆王李元景、霍王李元轨、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欧阳修雕像,拍摄于沙溪镇欧阳文忠祠。李智云的母亲,是李渊的妾室万氏。李渊太原起兵之前,李智云就被隋军抓住。李渊不顾李智云的死活,执意起兵向关中杀

  • 玄武门之变李渊没处死李世民,是因为只有一个嫡子吗?这问题好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怎么样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当时李渊在干嘛,玄武门之变李渊不杀李世民的原因

    在网上看到一个提问,玄武门之变,李渊没处死李世民,最大原因是只剩下一个嫡子了吗?当然不是。玄武门之变,实际上就是李世民造反。虽然李世民造反是从杀李建成、李元吉开始的,但本质上反抗的是李渊。李世民造李渊的反,是因为看不到当皇帝的希望。李世民是个野心贼大的人,因为在战争中积累了极大的势力,根本不满足于当

  • 同样都是经常打败仗,唐朝土地越打越多,而宋朝却为何越打越少?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怎么推翻唐朝的,唐朝和宋朝谁的兵力多,唐朝与宋朝实力

    比如唐太宗即位时,突厥颉利可汗突然率兵杀到,此时唐朝政局还不稳定,如果颉利可汗用兵,那么李世民还真有些难受。在渭水岸边,李世民隔岸斥责他背弃定约。他哪里知道这是缓兵之计,不久唐军陆续到达,其军容盛大威严,令颉利可汗大为恐惧,于是请求和解。李世民同意了,接着与颉利可汗杀白马设盟誓,突厥退走。这场面那是

  • 杨贵妃在长安城内吃到的新鲜荔枝,真的是从广东运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杨贵妃吃荔枝是从哪儿来的,杨贵妃真能吃到广东的荔枝,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四川还是广东

    其实杨贵妃所吃荔枝的来源地有两处,一是岭南,二是巴蜀。杜甫在《解闷》中写道:炎方每续朱樱献,皆是岭南贡荔枝。除此之外,《唐国史补》中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由此可见,杨贵妃小时候就喜欢吃荔枝,可是后来她发现,岭南的荔枝比家乡蜀地的荔枝要好,在唐玄宗的疼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