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淝水之战:死地求生的东晋、屡战屡胜的苻坚,只是历史偶然的分叉

淝水之战:死地求生的东晋、屡战屡胜的苻坚,只是历史偶然的分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182 更新时间:2023/12/20 14:34:43

文/减水书生

图/来源网络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雄心的前秦一统了北方,没志向的东晋仍旧偏居江南。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征调了八十万大军,试图横扫东晋、实现天下一统。

前秦、前秦皇帝苻坚以及前秦的整个南征兵团,他们要建大功勋。

而东晋呢?

东晋遭遇到了南迁以来最大凶险,因为灭国就在眼前。

前秦百万大军来犯,战略目的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灭国。

于是,从皇室到士族再到流亡南方的中原百姓,面临的是一种置于死地的危局。

司马皇室虽然无心北伐,但也不想被赶下皇位,甚至也不愿降格为诸侯。

所以,再颓废、再腐败、再无能的司马家,也得雄心壮志一番,抵御外族、誓死不退。

南方大族和北方大族,虽然互相看不上,但强敌犯境,也只能“止争”萧墙、同心御敌。

所以,掌实权的北方士族上阵杀敌,挂虚名的南方大族暂时消停,生死存亡面前只能先活下来,然后才能再搞内斗。

而最不愿意见到前秦入侵的就是南迁江淮一带的中原百姓。

他们举家南迁,甚至是举乡、举县的南迁,而目的就是找到一块可以安放生命的地方。

但是,折腾完北方中原的异族铁骑,再次袭来,所以退无可退的他们只能拿起武器、保卫家园。

对于前秦,是建功之战;而对于东晋,则是生死之战。

这就是淝水之战的战前形势。

关键局部的优势

东晋的这种优势,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

时间上,内斗不断的东晋朝堂,恰在此时迎来了暂时的团结。

执政的四大家族终于出了一个能臣谢安,暂时稳定了朝局,调和了南方和北方的大族关系,出台了减税安民和休养生息的政策。

而最重要的是谢安派侄子谢玄坐镇广陵,以北方流民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八万人规模的北府军。

北府军,有两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对外,淝水之战就是北府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个作用是对内,实现建业和荆襄的力量均势,也就是强干、强相、强朝堂。

建邺拥天子以为尊而力弱,荆襄挟重兵以为强而权轻。

所以,在东线建立北府军的重要作用,就是实现建业和荆襄的力量均势,扭转“枝强干弱”的局面。

所以,苻坚大军来犯之时,正值东晋的朝堂、边地以及民治相对向好的一段时间。

空间上,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虽然是整条战线的全局性碾压,但是在主战场、东线的淮河下游,前秦大军并不占优。

夏,五月,桓冲帅众十万伐秦,攻襄阳。

一直是东晋最强主力的荆州兵团,率先采取攻势,于公元383年5月,主动出击前秦南征兵团西线,目的就是要牵制前秦大军对东部战线的碾压。

所以,前秦投入到东线主战场的,主要阳平公苻融等人陆续开来的三十万大军。

东晋谢玄部的八万大军是以逸待劳的本土作战,且将勇兵强、退无可退。

整建制的北府军,久经战阵,已经磨砺成战力彪悍的独立兵团。

而苻融诸部,首先是临时征调、诸部联合,三十万人不是一个统一建制。

其次是一路攻城略地而来,在洛涧之战还被刘牢之干掉一万五千人,挫了锐气。

第三就是这里面有人出工不出力,慕容垂部3万鲜卑精骑在淝水之战后竟然毫发无损,这里面又有多少个“慕容垂”。

所以,在东线主战场,东晋获得了一种关键局部的优势。

信息交通的困境

坚发长安,戒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接近百万的大军,看似很强,但仔细观之,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原因就是“前后千里”。

所以,在局部战场上,前秦的百万大军根本发挥不出人数上的优势,也就是关键局部不占优。

而最关键的就是:在没有电报、铁路的情况下,大规模分散行军根本无法实现作战时候的有效集结。

直到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战略家毛奇才率先使用了外线战略。即:诸路大军分散行军,而后在预定战场上实现快速集结,迅速投入战斗。

而外线战略的基础就是是电报和铁路等技术条件。

所以,古代打仗,一般都是内线战略,即大军先集结、再出发,然后才能集中力量、战场上决胜负。

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

九月,前秦皇帝苻坚已经到了前线,而凉州兵刚到咸阳,蜀、汉兵还在长江中上游,幽州兵和冀州兵算是比较快的,到了彭城。

虽然是百万大军,但“东西万里,水陆齐进”,不要说能不能投入到主要战场上,就说这些人怎么调配指挥吧?基本上没法指挥。

更为甚之的是“运漕万艘”,这是淝水之战容易被忽略,却又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百万大军的粮食问题怎么解决。

很可能是前线苻融诸部在战斗,而其他部队全部搞运输。

所以,信息的问题,制约了百万大军的协同作战;交通的问题,制约了兵力投送和后勤补给;而信息和交通的问题,使得百万大军根本就攥不成一个拳头。

前秦的征南大军,看着吓人、听着恐怖,而实际可能一点儿都不强。

非理性人的假设

在信息技术落后的古代,行军打仗最是考验将军的能力。

因为集中起来的大军,往往不是优势而是累赘。

带兵的将军,最担心的不是阵战杀伐,而是如何应对集中起来的“非理性人”。

经济学家喜欢用一个理性人假设,但人当真不是理性的,特别是集中起来的人和高度紧张的士兵。

带的兵越多,这种“非理性人”假设就需要高度重视。

淮海战役时,国民党孙元良的十六兵团在陈官庄全军突围成功,但是在萧县宿营的时候,遭遇解放军小股部队偷袭,而偷袭的结果竟是几万大军的十六兵团自相残杀,全军崩溃,孙元良最后就带着几百人跑了出来。

所以,战争得用非理性人假设,出征的将军带出去的几万、十几万大军,可不是什么理性人,集中起来且高度紧张的他们,甚至连小孩子都不如。

所以,两军交战,可怕的不是阵战不利,而是情绪恐慌和精神崩溃。

淝水之战的关键一幕: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

晋军主将谢玄采纳朱序的建议,不是与秦军据水僵持,而是主动出击,打算先干掉苻坚的先锋部队。

原因就是苻坚的百万大军,正从百里、千里之外赶过来,所以僵持的结果就是秦军会越打越多、力量会越来越强。

现在是八万北府军面对前秦的先锋部队,尚属局部占优,那就要利用好这个优势,转守为攻。

谢玄要约过河阵战,志得意满的苻坚居然同意了。

苻坚答应秦军后退、晋军过河,原因有三:

一是氐族皇帝苻坚,自是勇武好战,敌人下了战书,必然要接。

二是前秦百万大军劳师远征,消耗极大,所以与晋军速决战是求之不得的。

三是占据战场主动的苻坚及其一众将军,自信北方铁骑能够挞伐“羸弱”晋军。

苻坚不是宋襄公,所以他可不会不击半渡、不鼓不成列,但等晋军半渡而击之,所以苻坚是个理性人。

理性人的苻坚,以己度人了,他认为自己的百万大军跟他想的一样、跟他一样理性。

但事与愿违,他的百万大军不仅归属不一,而且劳师远征已无战心,更要命的是还有内奸朱序做晋军内应。

淝水前沿集结了十万规模以上的前秦大军,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大军崩溃,而此等规模的大军,一旦崩溃,就是兵仙韩信在世、也遏制不住。

风吹,便是军旗号令、向后撤军;草动,便是朱序的一声高呼:秦军败矣。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秦军确实按照军令,向后退却,要让出一片决战的战场,但却一退再退,退不可止,不仅乱了阵形,而且撤退变成了逃跑。

苻坚不是宋襄公,谢玄当然也不是,自然不会不鼓不成列,见秦军阵形已乱,便马上以整攻乱。

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秦军的战术后退变成了溃散逃跑,主将苻融试图阻止,却被挤于马下、成了晋军的刀下鬼。

又是后退乱军、又是朱序惊军,再是主将被杀,再有北府军的彪悍砍杀,淝水前线的秦军便真得成了败军、溃军。

历史的偶然性

淝水之战的结果是:前秦大军在整条战线上全面溃败,晋军收复了全部失地,而北方再又陷于分裂。

这一战直接打废了刚刚统一北方的前秦政权。

百万秦军顷刻间灰飞烟灭,亡命北逃而风声鹤唳。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屡战屡胜的危机

公元357年,苻坚成为前秦皇帝,他是一位有能力的氐族领袖。

在汉臣王猛的辅助下,前秦真正实现了国富兵强,苻坚以及前秦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公元370年,前秦灭燕。

公元371年,前秦灭仇池。

公元373年,前秦控制夷邛、筰、夜郎。

公元376年,前秦灭前凉、灭代。

公元383年,也就是淝水之战这一年,前秦还实现了对西域的控制。

在与东晋的战场较量上,前秦也是一直处处主动、咄咄逼人,公元373年,攻占东晋的梁州、益州;公元378年,攻占荆州重镇襄阳。

苻坚之前的前秦

即使在淝水之战前,胜利的天平仍旧垂向前秦一方。

但是,自古都是战胜易而守胜难,屡战屡胜里面有危机。

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

战争从来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屡战虽然屡胜,但战争的伤害已经遍及了“五脏六腑”。

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灭国战争的完胜,虽然统一了整个北方,但前秦的消耗也是极大的,需要休养生息。

而更主要的是国内处处异族林立、朝堂站满了亡国君臣,这是更大的危机。

所以,统一北方的前秦,需要一个内部整合的过程。

战争结果的遍历性

这是一个概率问题:战胜战败的结果具有遍历性。

在足够长的时间序列上,屡战,就必然会遭遇到战败,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时间问题。

即便强大如秦战国对阵羸弱之六国,也有战败的时候。

所以,如何应对战败、控制将来战败后的风险与损失,可能要比再战再胜更重要。

也就是说,已经屡战屡胜的前秦,更应该关注可能面临的战备,需要实施风险控制,而不是再冒险要战。

特别是那种孤注一掷地赌国运战争,不适应前秦这样的“准强者”。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益州疲弊的蜀汉,就是死命地北伐,蜀汉丞相诸葛亮硬是把占据天下六州的曹魏打得左支右绌。

蜀汉,为什么要这样做,非要以弱攻强?

因为蜀汉是弱国,以疲敝的益州不可能坐拥长策取胜,所以就得冒天下最大的风险、摆天下最贵的赌局——战争,通过战争结果的遍历性和不确定性实现一种赌国运的胜利。

所以,赌国运的战争适应弱国,而不适应曹魏以及前秦这样的既得利益的准强国。

治大国如烹小鲜,曹魏就是要亦步亦趋中与蜀汉和东吴耗,坐拥长策地拼国力、拼时间。

而前秦和东晋的局面就是如此。

统一了整个北方的前秦,已经对东晋实现了人口、国土和军事的全方位碾压。

所以,前秦,最应该的是效仿晋灭东吴,等待合适的时机,然后一战荡平南方。

而前秦,最不应该的是倾举国之兵,与东晋打一场赌国运的统一战争。

偶然分叉的历史一去不回头

前秦虽强,但有危机。

屡战之国,难免战败。

因果关系,可能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必然。

而历史则是偶然分叉之后的既成事实,它一去不回头。

所以,历史的偶然分叉就是:前秦惨败而东晋完胜。

前秦战败具有偶然性,东晋战胜也是得了幸运女神的关照。

如果历史再重演一遍,东晋战胜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清谈名士谢安,自是做到了“不动如山”,看完淝水战报,继续下棋,只是淡淡一应: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一个“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已经出卖了谢安的故作镇静。

他也没想到淝水之战会打成这个样子。

谢安想不到,前秦皇帝苻坚也没想到。

历史是一枚落了地的硬币,应该是正面、应该是反面,已经没有意义、更没有了概率的事情。

硬币落地的历史是一去不回头的,这时候的它就是百分之百。

所以,历史具有偶然性,淝水之战也具有偶然性。

在偶然性面前,所有的因果分析都是我们自我制造的镜像,或许有意义但可能真得没意义。

往前看历史,看英雄意气、看事势相激,仅是在历史制造的偶然性中找到一点想象的必然性,这仅是在一片汪洋中汲取了一瓢水来饮。

所以,我们需要更谦虚一点儿。

往后看未来,看人生蹉跎,看世事无常,仅是在自己制造的必然性中硬碰太多现实的偶然性,也仅是在一口洞穴中参悟着大千世界的千沟万壑。

所以,我们需要更豁达一点儿。

更多文章

  • 西晋为何短命而亡?西晋无法解决两个时代问题,所以统一只是暂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西晋为何是个短命王朝,西晋的灭亡的惨烈程度,西晋为什么那么短命

    01.西晋亡于分裂西晋是怎么分裂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但根本原因是地方分裂。而促成地方分裂的,就是两个问题,即地方豪族问题和内迁胡人问题。国家要实现统一,必须要在组织上完成国家建构、在观念上形成国家认同。西晋统一,完成了这两个任务吗?可以说,西晋都完成了。组织上完成国家建构,毛泽东《读封建论》:百

  • 被严重低估的唐代诗人,实力跟李白不相上下,到宋朝直接封神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最杰出的十大诗人,唐代最厉害的三大诗人,唐朝最著名的四个诗人

    这个问题我们有请诗圣杜甫来回答!那一年,杜甫看着仗剑红尘的李白满眼写满了星光,但是他并不妒忌,而是满怀着仰慕!他常常在思考,李白这样的人,唐玄宗把仕途之门的钥匙交到了他的手上,但手握长剑,满身青衫的他,转手就丢掉了这把读书人为之羡慕的钥匙,一手执笔,一手提酒,笑得如同一个两百斤的胖子!那一年的杜甫还

  • 武则天墓前的61个无头石人,千年无人能解,最后被两个农民解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墓前有61个无头石人,武则天墓前六十一个无头石人之谜,武则天墓前的无头石人代表什么

    武则天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位皇帝,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一生可以说波澜壮阔,充满着无数传奇,但最令人捉摸不透的,便是武则天的乾陵墓前,有足足六十一个无头石人雕像。这六十一个无头石人雕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历史学者们感兴趣的话题,是他们原本的设计便是无头的形态

  • 安禄山反叛时,唐玄宗若派出这三位悍将,完全有能力消灭叛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安禄山跟唐玄宗说的话,安禄山兵变时唐玄宗在哪里,安禄山怎么得到唐玄宗的信任

    在安史之乱平叛战争的前阶段,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三人就遭到了唐玄宗猜杀,正因为这三位名将的故去,才使得安禄山畅通无阻。那么,如果玄宗不加干涉,封常清、高仙芝或哥舒翰是否可以挡得住安禄山?原因有哪些?玄宗不加干涉,封常清、高仙芝或哥舒翰完全有能力挡住叛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首先来看地利,潼关自古以

  • 明崇俨遇刺案:狄仁杰也不敢过问的奇案,真相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崇俨之死,明崇俨狄仁杰关系,狄仁杰遇到过的奇案

    或许影视作品中有很多夸张成分,但在那个办案全靠自己的洞察能力毫无科技辅助的朝代,狄仁杰也确实称得上是位“神探”。 但让人惊讶的是,就这样一位神探,竟然也有不敢深究的案子。这就是当时震惊朝廷的奇案——明崇俨遇刺案,既然是一桩重案,为何狄仁杰不着手调查?这其中是否还有别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杀害明崇俨的凶

  • 杜甫的这首诗,实在太过撩人,凡是读过的人,都如跌入棉花糖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杜甫的经典名句,杜甫最霸气的四首诗,杜甫最经典的五绝诗

    他的一生中遇到过许多贵人,比如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非常欣赏杜甫的才华,从而在杜甫的生活上给予了他很多帮助,比如著名的杜甫草堂就是在严武的帮助下修建起来的。并且严武还向当时的皇帝举荐杜甫,杜甫这才能够担任检校工部士郎一职。此后杜甫又遇到了第二个贵人柏茂琳,柏茂琳是夔州都督,他是因为欣赏杜甫的才华,从而

  • 刘裕完全可以复辟汉朝,为何最后以宋为国号?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裕为什么国号是大宋,宋刘裕,国号宋的来源

    宋武帝刘裕之所以选择宋为国号,其实是和他自身的爵位有关系。宋武帝刘裕在称帝前的封爵为宋王,所以他在取代东晋之后便以其封号为国号,这和曹操、孙坚、司马炎都非常相似。刘裕不复辟汉朝是有原因的,并非是他没有取代东晋的能力,而是时势所迫。首先,刘裕虽然是汉高祖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但他并非是汉室的直系子孙,

  • 八王之乱后,中原动荡不安,河西、辽东两地为何幸免于难?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八王之乱被谁平定了,八王之乱形成的影响,历史上八王之乱是怎么发生的

    动荡不安的天下,最大的奇迹就是能有一片不被战火渲染的净土,而这片净土又是怎样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的呢?一、西部的净土——河西“八王之乱”后的一百多年里,几乎整个中原都陷入了混乱之中,各个政权的混乱,导致中原的发达地区几乎都变得破败不堪,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却还有两块“净土”那就是河西、辽东两个区域。这里提

  • 有人说:“西晋不能算是一个朝代”,但是《三都赋》却为它正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西晋一共经历了多少年,中国历史上真实的西晋,西晋的历史影响

    人们“黑”晋朝大都以“司马氏篡权”为依据,可是曹魏的权利又是从何而来的?还不是从汉室得来的。古代谋权篡位者并不在少数,或许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让整个三国时代出了名,而司马氏打破了大众喜欢的“三国鼎立”局面,因此才招黑的。西晋太康年间的代表文人左思创作的《三都赋》,很多人了解《三都赋》就是因为“洛阳

  • 消失的七大古国,最后一个古国强盛时,一度与隋唐两大帝国争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四大古国至今还有哪一古国存留,历史上神秘消失的古国,中国历史消失的十大古国

    古蜀王国古蜀王国是我国四川地区一个很古老的国家,其存在时间大约有一千多年。据史书记载,古蜀国的祖先为黄帝的庶子蚕丝,蚕丝在华夏族崛起之时来到了今天的成都平原,他在当地圈地建国,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国家。古蜀国是有史书明确记载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该国也成为了南方诸侯国中的一员,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