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晋朝廷对于少数民族是如何管理的?频频爆发叛乱,北伐胎死腹中

东晋朝廷对于少数民族是如何管理的?频频爆发叛乱,北伐胎死腹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609 更新时间:2024/1/7 23:30:44

江统的《过徙论》,是在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齐万年的反抗运动刚刚结束时提出来的。江统认为夷狄:“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江统在《过徙论》中重点论述的是关中的氐、羌和并州的匈奴,追溯各族迁徙内地的经过,强调如何让少数民族人“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一旦氐、羌、匈奴等起兵造反,必然会“为祸滋扰,暴害不测。”因此江统才坚持要把少数民族迁往塞外。

不过这一次,西晋朝廷并没有采纳。

后来,匈奴左贤王刘渊起兵,建“汉”。再后来,鲜卑、氐、羌等各族也纷纷起兵,陆续建立了十多个政权,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五胡十六国”。搜史君以为这个名称其实不是很确切,所说的十六国,其中前凉、西凉、北燕其实是汉人的政权;而十六国以外还有汉人冉闵的冉魏,鲜卑族的段氏、宇文氏、西燕,等等都曾割据一方,虽然时间长短不一样,但也都造成那一时期长久分裂的因素。

如果晋朝政府采用江统的主张,就真的可以避免混乱了吗?

江统的主张,是以秃发树机能和齐万年为首的两次事变为背景的。所以,要回答上面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先把两次事件的真相搞清楚。

秃发树机能之乱

晋武帝

二月,分雍、凉、梁州置秦州,以胡烈为刺史。先是,邓艾纳鲜卑降者数万,置于雍、凉之间,与民杂居,朝廷恐其久而为患,以烈素著名于西方,故使镇抚之。——《资治通鉴·七十九卷》

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朝廷从雍、梁、凉三州分出部分地区,建置秦州,目的就是加强对有大量鲜卑族人居住的地区的统治。

六月,戊午,胡烈讨鲜卑秃发树机能于万斛堆,兵败被杀。——《资治通鉴·七十九卷》夏,四月,北地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之。众胡皆内叛,与树机能共围弘于青山,弘军败而死。——《资治通鉴·七十九卷》

而搜史君查阅资料又发现,秃发树机能在泰始六年六月万斛堆之战中大败过晋军,还杀死了秦州的第一任刺史胡烈。第二年七月,他又在青山攻打凉州,杀刺史牵弘。由此可见,秃发树机能领导的起义对于西晋来说已经很严重了。对于这种结果晋大司马陈骞对这两人的失败早有预见。

晋大司马陈骞

他曾对晋武帝说:“勇而无谋,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在《晋书·陈骞传》中有这八个字说明了问题:“二人果失羌、戎之和”。自邓艾把所有鲜卑人安置在雍、凉一带以来,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年了,如果不是晋朝官员“失羌戎之和”,事变是不会发生的。

秃发树机能领导的叛乱愈演愈烈,武帝甚至想派“重臣”贾充出镇秦、凉二州,却因贾充用计与皇室联姻而作罢。大将文鸯曾一度击败过秃发树机能,招降二十多万人,但叛乱的根源并没有铲除,在武威沦陷后晋武帝感叹道:“谁能为我讨此虏者?”

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了,晋朝之内竟然无一人能挡秃发树机能!最后秃发树机能的叛乱是如何终结的呢?

此时宿卫殿司马都督马隆挺身而出,说:“陛下若是能用臣。臣定能平定此虏。”马隆如何平定叛乱呢?其实马隆的也说过:“失羌、戎之和必败”,他出战的要求就是自己招募三千兵勇,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平叛,他是用什么方法平叛的?

他这三千兵勇可不是一般的兵,马隆立下标准,凡拉得开120斤大弓,能挽动九石之重的重弩,才能录取。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标准了,在当时一斤相当于250克,120斤的大弓相当于30公斤;一石相当于120斤,九石也就是270公斤。最后马隆招到了三千五百人。马隆就带着这三千五百人深入河西,一边走一边打,没过多久就攻克了武威,杀死了秃发树机能。

十二月,马隆击叛虏树机能,大破,斩之,凉州平。——《晋书》

依照《晋书·马隆传》中的记载,当时秃发树机能的士兵都是身穿铁甲,而晋军是以皮革为甲,于是马隆就下令在路边撒上磁石,使敌军行军受阻。

但是搜史君个人认为《晋书》中这段记载并不可靠,第一磁石需要多少才能达到让敌军行军受阻的目的?晋军是否有足够的磁石?第二如果晋军的磁石达到了目的,那作战中用到的兵器是否也会受到阻碍?

不管过程怎样,最终困扰晋朝将近十年的边患,让马隆仅仅一支小部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平定了。由此可见,秃发树机能的实力并不是非常强大,之前晋朝屡战屡败,完全是由于朝廷用人不当。

所以搜史君认为此次事变的是由于“失羌、戎之和”而起,用无能之人而久不能平。

齐万年之乱

征西大将军赵王伦信用嬖人琅邪孙秀,与雍州刺史济南解系争军事,更相表奏,欧阳建亦表伦罪恶。——《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齐万年

齐万年之乱也是起于晋朝官员与当地居民不和,关中地区的镇守将领本是司马伦,而前期写过的文章中有提到,司马伦此人根本没什么才能,而他的心腹孙秀又是个“狡黠小才,贪淫昧利”的小人,因为他们处理与氐、羌的关系不当,才导致氐、羌起事。当晋朝调司马伦回朝,派司马彤前往时,张华就曾言,司马彤到任后务必杀了孙秀,可惜司马彤并没有落实。

秋,八月,解系为郝度元所败,秦雍氐、羌悉后,立氐帅齐万年为帝,围泾阳。——《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元康四年,八月关中的氐、羌群起反晋,一同拥立齐万年为皇帝,紧接着就攻破了泾阳。见事态扩大朝廷派安西将军夏侯骏指挥,增援关中。

此次平乱选择的人和平秃发树机能之乱时犯的错误一样,朝廷选派夏侯骏前往平乱,而夏侯骏是司马师妻子的本家,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更做不了统帅。同时有派和司马彤(此时司马彤驻守关中地区)有矛盾的周处前往关中。单这两点,就注定此次平乱必定以失败告终。

张华、陈准以赵王、梁王,相继在关中,皆雍容骄贵,师老无功,乃荐孟观沉毅有文武材用,使讨齐万年。观身当矢石,大战十数,皆破之。——《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齐万年的问题其实不难解决。元康八年,张华、陈准推荐孟观为将。孟观带领京师的宿卫兵抵达关中,接过当地驻军的指挥权,连续不断地发动猛攻,第二年正月,就平定了齐万年之乱。

这两大事变证明:

只要朝廷政治清明,地方就不会发生叛乱;如果用人得当,即使发生了事变也不难解决。鲜卑、羌、氐都希望过和平安定的生活。各族首领,其中不乏有野心之辈,但只有在晋朝内政有毛病的时候,他们才有机会生事,否则是不可能的。

江统写了《过徙论》,其实他也知道这个道理,他在《过徙论》中说:“士庶顽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所以一有机会,就发生事变。因为,江统他存有“戎、狄凶悍不仁”的偏见,所以他在《过徙论》中先入为主的把这一点放在第一位。《过徙论》的不足就在于江统的偏见上。

进一步看,江统是给西晋开了一张不治病的药方,而且还会使病情恶化。

《过徙论》为何不适合西晋呢?

在古代那种条件下强迫上百万的人举家迁徙,必然会造成百姓颠沛流离,最终引起反抗。晋朝政府不愿意“徙戎”的原因就是害怕激发事变。

参考资料:《过徙论》、《晋书》、《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契丹,唐代一个藩镇能搞定,而大宋一个国家却搞不定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末藩镇与契丹,契丹大宋,唐朝时契丹在现在哪里

    1.契丹进化升级,建立了杂交加强版的大辽政权唐朝的一个节度使,干的可不只是一个契丹,而是能干翻整个东北草原。专门对付一个契丹,真是小瞧了唐朝的节度使。一个原因就是唐朝的节度使,权力太大、实力太强,而节度使的兵也是真能打。而且,当时河北胡化,所以唐朝节度使的兵,并非是一水的中原士卒,大比例的是草原胡族

  • 李白最狂的一首诗,很多人都没读懂,读懂后才知道李白内心的不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白最疯狂的诗,李白最霸气的四首诗,李白最长的一首诗欣赏

    之前有部电影叫做《妖猫传》,里面杨玉环说了这样一句话:李白,大唐有你才伟大。历史上很多才子其实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里并不是特别出名,但李白不一样,自25岁出蜀周游天下,名声随着他诗的出产量而高涨,甚至高达皇家之堂,要不然唐玄宗李隆基也不会亲自邀请他为自己的爱妃题诗不是。之前有朋友问我说李白写了这么多

  • 西晋八王之乱:愚蠢、狠辣、小人、背叛与杀戮,见不到一个君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西晋八王之乱是哪八王,西晋八王之乱的八王是什么关系,八王之乱对西晋的政治有什么影响

    图/来源网络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灭吴之后的西晋王朝,本来可以有一番作为的。但是,历史总是事与愿违地不可捉摸,一路坦途、一番高潮之后,便立即毁掉所有人的美丽梦想。统一华夏的西晋王朝,率先迎来的不是“文景”、“贞观”之治,而是同室操戈的华丽血时代。司马家的一众掌大权、握重兵的

  • 权力就像“羊羔”一样,吸引着化身“饿狼”的西晋诸侯争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西晋时期的诸侯,西晋政权与分封诸侯,西晋朝廷

    永康元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称帝改元建始,可是司马氏其他封王能同意吗?同年三月,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起兵讨伐,最终赵王司马伦兵败自杀。今天搜史君就带大家看看在八王乱中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这三王的争斗。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赵王兵败后,晋惠帝就被迎回

  • 西晋的奢靡表现在哪些方面?酗酒、挥霍、斗富,奢靡程度远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西晋斗富的最高境界,西晋的经济形态是什么,西晋贵族是这样斗富的

    古代中国一直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西晋自然也不例外。于此同时西晋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此时的九品中正制限制了有才华的寒门子弟进入管理阶层,重要的官职都由门阀士族把持,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搜史君这就有一个问题了,不是都说没有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那么社会的

  • 欺君之罪真的会被杀头?唐朝宰相当着皇帝面撒谎,皇帝还不敢拆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古代欺君之罪有哪些,古代的欺君之罪怎么规定,古代欺君之罪是什么惩罚

    那么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唐朝从太宗朝开始,李世民敢于纳谏让臣子们敢于说真话,但这是太宗朝前期的局面,自大宰相魏征死后,后面大多数敢于说真话的臣子们不是被砍头就是被充军。于是前任历史让唐朝一系的臣子们得出了一个经验,那就是要想活命,必须撒谎讨皇帝欢心。皇帝一高兴不止可以升官发财,还能得一个贤臣的美名

  • 李勣、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魏征死后,其后代都过的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绩和魏征,罗士信秦叔宝,魏征跟秦叔宝的关系好吗

    罗士信是唐初猛将,其曾在李密和王世充麾下效力。其降唐后,先后随从李世民进行了多次东征战役,后来,罗士信在征讨刘黑闼的战役中被俘,最终不屈被杀。罗士信遇害时年仅二十岁,且尚未娶亲,故而,他是没有后代的,所以我们暂且将其排除在外。秦琼可以算作是唐军阵营中的第一猛将,其作战勇敢,且有骁将之称。瓦岗军失败后

  • 唐朝任用了大量外国籍官僚?帝国语境下不能这样理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的官僚制度表,唐朝有多少外国官吏,唐朝在制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动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有三个原因能够说明,一个是历史原因的关中本位;一个是当世原因的李世民主导;一个是对外战争的羁縻安抚。01.历史原因的关中本位北周以及后来的大隋,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宏大叙事的解释,是北周和大隋解决了当时的历史问题,即胡汉矛盾。这个问题从五胡乱华时期就开始了。先是胡人的后赵政权,以

  • 李世民征战半生,但他有一个特别的嗜好,称帝前后都未曾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生平记录,李世民的个人怪癖,李世民生平有哪些贡献

    当然,李世民之所以没死在冲锋的路上,身经百战却毫发无伤,是因为他有一支强大的保镖队伍,和秦琼这个贴身护卫的保驾之功,但也和他胯下的宝马良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世民的每次战争都与"宝马"有关。李世民征讨薛仁杲的时候,他的坐骑是"白蹄乌",这匹马浑身纯黑色,只有4个马蹄是白色的。李世民骑着这匹宝马一天

  • 陕西发现一墓志,却意外佐证太子李弘死因,专家:武则天丧心病狂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则天杀太子李弘吗,武则天传奇李弘之死,武则天秘史李弘晕倒

    至今为止还是有大量的学者专家认为武则天就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为了自己的野心狠心杀掉自己的亲生子女,比如太子李弘,看过《神探狄仁杰》的网友应该知道,剧中提到了李弘是被武则天下令用毒酒毒死的。相信大家是不是觉得太不可思议呢?其实学者专家们对于太子李弘的死因确实也是有许多的不同意见,而其中大部分的学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