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338 更新时间:2024/1/3 11:06:48

在元朝和明朝时期,官员的俸禄极低,于是便产生了贪污腐败的现象。清朝刚刚入关时,继承了明朝所实行的低俸禄的制度,导致很多官员的俸禄都无法满足正常的生活需要。产生了吏治不清的问题。雍正时期设立“养廉银”,希望通过提高官员收入,保证官场的廉洁。

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清廉的朝廷吏治,稳定了朝政,为清朝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项制度在实行后期也出现了无法避免的弊端。

一、“养廉银”制度形成的背景:贪污腐败现象危及清朝统治根基

从制度上来说,清朝初期的统治者照搬明朝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官员的俸禄管理,这也导致出现了一系列和明朝一样的问题,官员们无法满足最低的生活需要。

到了康熙年间,允许官员如果有必须花费的银两,可“先斩后奏”,之后补上公费即可。这种制度实行一段时间之后导致地方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亏空越来越大,官员们更加入不敷出。

从思想上来说,管仲早就提出了“以薪养廉”的思想,管仲认为只有官员们不愁吃穿,才能知道礼节,懂得荣辱。汉惠帝时期也提出过这个一思想。

可以说历代的统治者都深刻的明白,官员的俸禄高低和官场廉洁性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清朝初期官员的收入主要分为合法收入和“灰色收入”两种。

当时正一品到从九品之间的官员,每年的俸禄为180两到36两白银,此外还有纸张银等补贴,可是数额及其微小。而官员除了要承担家庭开支以外,还要承担幕僚、随从、官府工作人员的办公费用。

据记载一名普通的县官,一年俸禄为45两白银折合每月三两左右。而当时一个普通的5口之家一个月的花费就不止三两,更何况官员还要承担衙门工作人员的开支。

按理说,在这种条件下,应该会出现政务荒废,官员清贫,食不果腹的情况,但恰恰相反,国家的政务不仅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官员们的生活水平也极高,甚至称得上锦衣玉食。这也就意味着,相比于合法收入来说,“灰色收入”才是各级官员的主要收入。

明朝时期曾有一项赋税称为“火耗”,指的是银两在融化重铸过程中造成的耗损,百姓们需要对此进行交税。一开始清朝统治者本来想全面废除这一制度,然而国家财政的影响,这一制度并没有被废除,国家没有规定严格的征收火耗的制度,地方上对此拥有极大的自由,到了后期统治者对于官员肆无忌惮征收火候更是熟视无睹,渐渐的竟然出现了“耗重税轻”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负担日益加重。整个官僚体制的风气也被败坏。中高级官员由于不能百姓直接征税,于是便接受下级官员的馈赠,对这些地方官员进行庇护。

除此之外,清朝初期盐并不是全面由国家所接管的,于是很多盐商为了获得政府的售卖许可,每年都会向这些官员们上交一笔不小的“盐规银”

二、“养廉银”制度的内容

雍正皇帝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登上皇位的。他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清理康熙时期留下的陋习摆正官场态度。

首先,雍正皇帝规定火耗的征收由国家统一管理。根据各省的不同情况,将火耗征收率控制在10%~30%之间,不许各地方官员私自增加。

其次“火耗”收入全部上缴国库,由国家统一分配,禁止各地官员中饱私囊。这些银两就是“养廉银”的主要来源。

一开始养廉银制度只发放给官阶较高的官员,中央认为这样才不会给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但是这也导致了小官吏由于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欺压百姓,于是制度渐渐扩大到各个官阶的官吏。

据记载,当时道元,知府所获得的“养廉银”在2200~4000两白银左右,县官州官在520~1500两左右。自此,“盐规银”,“节礼”等一切陋习被取缔。除此之外多余的银两也弥补了地方财政的亏空,维护了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

一开始“养廉银”只针对地方官员,并不涉及中央官员。中央官员采用的是

双俸禄制。统治者认为他们不需要“养廉银”,但是随着制度的实行,中央官员虽然官阶比地方官员要高,但收入却十分低下,因此很多中央官员十分希望向地方外调。

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京城人才流失。于是“养廉银”制度渐渐也囊括了京城的官员。

三、“养廉银”制度的实施造成的影响

“养廉银”制度的设立也反映出雍正和康熙两位皇帝所存在的不同观念,康熙皇帝认为官场的制度主要依赖于官员自律,而雍正更注重“养”。

他认为官员不必刻意清廉自苦,只要地方百姓生活平安和顺就好了,所以“养廉银”制度的实施,不仅对官场清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百姓的生活也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在雍正到乾隆时期制度还能顺利进行,银两能够发放到指定官员手中。之后,官员的“养廉银”在发放之中被苛扣,因此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从积极的方面来说:

“养廉银”制度的实施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火耗”成为了一种由国家“允许”的“灰色收入”,官员们为了获得利益,便大肆收刮百姓,于是百姓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和官吏之间的矛盾也渐渐激化。国家收归“火耗”的掌管权,稳定了阶级矛盾,维护了清朝政权。

另外在整个官员体系中“养廉银”制度的实施,也保证了吏治清廉,抑制了腐败的发生,“火耗”收归中央管控,其实降低了官员在地方的自主权,整顿了政府官吏中的不正风气,约束了官员行为。

同时,这一制度弥补了财政亏空,保证了国库的正常运转。当时,征收上来的“火耗”除了给官员做“养廉银”之外,还冲缴了国库和地方财政,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国库银两有大幅提升,之后“养廉银”制度更是成为了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

(2)从消极的方面来说:

“火耗”本来就不属于百姓应该交纳的赋税,中央管控降低了“火耗”额度,但是也给百姓造成了压力,换句话说,“养廉银”制度只是将国家的财政压力转嫁到百姓身上而已,因此,这一制度从根本上就存在不合理性。

其次这一制度的实施并没有完整的法律支持。虽然雍正将“火耗”收归国有规定统一的征收比例,但是只是充盈国库整顿吏治的一种权宜之计,并没有准确的立法,这也就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统一的现象。

这一制度缺乏监管,到了道光年间,“养廉银”制度名存实亡,因为清朝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永不加赋税”的祖制,随着人口增长物价的增高,

导致财政支出加剧出现了财政缺口,这一缺口便通过“养廉银”来弥补。所以,在这一时期,官员所获得的银两也是寥寥无几。

总结:

“养廉银”制度的实施是以维护官场清廉为目的的。在当时官员普遍低俸禄的条件下,这一制度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要知道腐败的原因有很多,只靠这一个原因实行“厚禄”的制度,必然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

更多文章

  • 唐王朝的最终倾覆,唐懿宗、僖宗二帝为何要负主要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僖宗简介,唐僖宗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唐僖宗

    历史上的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在中晚唐140年的时间中,绝大多数的唐朝皇帝,都希望能够重现往日的盛唐景象。因此,在中晚唐时期虽然外有边患内有藩镇,但唐王朝还是为此孕育出了“元和中兴”、“会昌中兴”等等治世。由此可见,虽然唐王朝的大势很难扭转,但中晚唐时期的诸多帝王,为了逆转困局,还是做了很大的努

  • “隋唐第七条好汉”罗成为何英年早逝,死于乱箭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隋唐第七条好汉罗成,隋唐中罗成到底活了多少岁,隋朝末年罗成生平

    有关罗成之死表面看是因为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迫害,又中了苏定方的诱敌之计。然而按照徐茂公的推算,罗成本不应该英年早逝,那么这一切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又是怎样的呢,且听我细细道来。罗成之死原因一:应誓在今天,很多人已经不相信所谓的誓言,毕竟在不少人心中这些都是应该剔除的封建糟粕,然而在过去,立誓者几乎都不

  • 秦琼病了12年,李世民派太医为其治病,太医刚走,秦琼:把药倒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琼患病12年为何让人把药倒掉,历史上秦琼真的病了12年吗,秦琼受李世民重用吗

    而在唐太宗李世民荣登地位之后,秦琼也成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享尽无数荣华富贵。成就了一段君臣相知不相负的佳话!可后来当李世明当得知秦琼病了之后,命御医前去诊治送药,秦琼又为何将药倒掉呢?这又是为何?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英勇善战无人敌,初露头脚得重用据史料记载,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民不聊生,起义

  • 李世民释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问斩,最后回来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世民释放死囚的记载,李世民真的赦免死囚吗,李世民一生杀了多少亲人

    为了改变自己的名声,李世民在登基为帝之后励精图治,更是开创了贞观之治,打造了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贞观之治期间,太宗皇帝还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李世民曾选择放了390名死囚回家过年,同时也与这些囚犯定下一个约定,过年后就要接受问斩。那么,这些囚犯在几年后有多少人选择按照约定,回到大牢之中呢?今天

  • 豪族末日:安史之乱扫荡地方大族,黄巢起义屠戮两京阀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黄巢杀尽豪族,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黄巢与安史之乱有无关联

    春秋战国,虽然礼崩乐坏,但中国历史仍旧是贵族时代。刘邦入关中、项羽焚咸阳,终结了赢秦贵族。再经楚汉战争,中国历史进入到了一个短暂的平民时代。西汉就是一个平民朝廷。皇帝是平民、丞相是平民、朝堂九卿以及郡守高官也是平民。如果不想用平民这个概念,非要把政治精英与平民区别出来,也可以用功勋集团这个标签。东汉

  • 隋文帝趁独孤皇后生病,召幸了一位美人,第二天就发生了惨剧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541年,波若寺突然红光照室,而后一团紫气浮于整个房间。凡是进来的人,就连身上的衣服都会呈现紫色,整个寺庙为之震惊。原来,这间房内新出生一个婴儿,他就是隋文帝杨坚。杨坚出生后,哭闹不止,直到一位女尼出现,他才停止哭泣。后来,杨坚就交由这位女尼抚养了。这位女尼法名智仙,她在接走杨坚时曾与杨家约定,

  • 六千八百兵力,一座孤城,血战十八万敌军,唐朝战史中的一曲悲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最惨烈的守城战,唐朝军队作战图,唐朝真实的战争

    但有一个问题,这些将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攻城略地非常厉害,主要是负责攻。那么纵观大唐一朝,有没有特别厉害的守将?有的,比如说著名的睢阳之战中的张巡。张巡在元末年中进士,以太子舍人出任清河县令。亲们都知道,开元末年杨国忠当权,在当时的时代,极其讲究靠山头。张巡非常有才华,从而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

  • 李世民广招天下豪杰,却漏掉了此人,他2次都差点颠覆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而这一切几乎都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虽说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但并非开国之君。但是在隋朝末年的时候,李世民为唐朝建立的功勋,早已超出了他的父亲李渊。战场上的功绩硕果累累,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之君也不为过,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就是因为在打天下时广泛招收天下豪杰,尽收人才为己所用。可惜的是,在这

  • 皇帝皇后沦为奴仆,后宫王妃犒劳士兵,一统三国的西晋有多耻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荒唐的西晋公元249年,三国末期,曹魏权臣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也学着先主曹操,夺取了朝政大权,成为了曹魏朝廷的实际掌控者;十几年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直接夺取了曹魏的江山,并篡位称帝,建立了这个生于不义的“西晋王朝”;初登皇位的司马炎,凭借曹魏积攒的家底,击败了东吴势力,结束了长达八十年的

  • “六味帝黄丸”登基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她人生的最后一年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武则天十大秘方,武则天真实长寿秘诀,武则天晚年的传奇故事

    神龙元年农历正月22日,张柬之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顺便包围了武则天的宫殿,逼迫武则天还位于太子李显,因为此事发生于神龙元年,所以后人也称“神龙政变”。“神龙政变”之前,朝廷上有三种力量暗流汹涌,分别是:李家势力,庐陵王李显被重新确立成为太子,相王李旦也解除了软禁;第二种势力是武则天宠信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