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切几乎都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虽说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但并非开国之君。但是在隋朝末年的时候,李世民为唐朝建立的功勋,早已超出了他的父亲李渊。
战场上的功绩硕果累累,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之君也不为过,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就是因为在打天下时广泛招收天下豪杰,尽收人才为己所用。
可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却不想还漏掉了一个人。后来,此人愤愤不平,最后居然气不过,两次直接将唐朝逼上了绝路。那么,这位人士究竟是谁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唐太宗李世民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提起他的相关生平。李世民出生在李家别馆之中,自幼时开始便是聪明机智,所产生的见解更是十分深远,遇见大事的时候刚毅果断、不拘小节。
有如此本事的李世民,自然对于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在义宁元年(公元617年),看着隋朝的命运逐渐结束,李世民随即与父亲暗中图谋起义。
也是在这个时候,李世民广收英才,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收取人才并没有使用任何的蛮力,反而是自降身份,身先士卒的去邀请那些有才华的士人,将钱财赠送给他们,以此来供养所需要的门客。
试想一下,在落魄的时候突然有一位达官贵人,自降身份为你解决困难,你定然会感恩戴德,这也是李世民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毕竟他的下人都是誓死相随。
也是在同一年,李世民鼓动了自己的父亲李渊进行起兵造反,历史上称其为晋阳起兵。李世民率军攻打西河并且宣布政令,随后李渊特地嘉奖自己的儿子,自此李世民拥有了自己的称号。
天下大乱,战争的不断打响,李世民的功绩也广为流传。义宁元年十二月的时候,李世民再一次被任命为右元帅,之后的战役更是如火如荼。
隋朝的皇帝隋恭帝看着面前的局面,无奈之下,只能够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登基之后,改了国号为唐,建元武德。
李世民被封为尚书右武侯大将军、晋封秦王,加授雍州牧,唐朝虽然成立了,但天下并没有太平,同一年的七月、薛举入侵,李世民再度出征。
错失的英才——薛举
薛举便是上文之中所说的那位错失的人才,也正是此人将唐朝深陷两次的绝境。薛举是河东汾阴县人,容貌魁梧不说,还十分的擅长骑射。再加上,他家财万贯,得以用此去结交各方的英雄好汉。
正是如此,薛举才得以称雄于北方的边地。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适逢自然灾害,诸多地方盗贼揭竿而起,薛举便在此时自命为将,战役的爆发后名气广为流传。
同年七月,薛举在兰州称帝,一度达到了人生巅峰。不过,薛举的地盘很小,他便开始策划进军关中。在这个时候,隋恭帝已然将皇位禅让给了李渊,他便直接将火力对准了李氏。
薛举的属下也不是等闲之辈,看着此番场景更是想到了两个计策。其一便是让薛举与北方的突厥部落进行联手,主要就是因为李渊才刚刚登基、根基不稳,这个时候与突厥联合,会给其造成致命的打击,
薛举刚准备执行这个计策,却不想李渊和李世民猜到了他们的意图,提前便派人前往突厥,进行友好的商谈,解决了唐朝的绝境问题。这是薛举给唐朝造成的第一个绝境,只差一点,唐朝真的就会抵不过薛举和突厥的大军。
至于另一个的计策便是进攻,当时李渊面对如此的情景,只好任命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前去迎战,这场战役是唐朝建立起来的第一场战役。
其中所代表的意义不言而喻,可惜天不遂人愿,李世民在出兵的征途之中,突然感染的疟疾。没有元帅所带领的部队,最后只能吃闷头亏,这一场的战役唐军损失了五万多人。
尸体更是堆积如山,诸多的唐朝将领因此驾鹤西去,反观薛举的那边,随即乘胜追击,只差一步就能彻底将唐朝推上了绝境。然而,天不遂人愿。
李唐最后的成功
世人都认为这场战役,薛举定能取胜。却没有想到,薛举想要夺取长安的时候,染上了恶疾,没有多久便病重去世。,种局面属实让人没有想到。
薛举一死、军心大乱,这个时候唐军重振势力,一举直接灭了薛举的军队。如此,李唐才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每当后人提起这场战役的时候,都会认为是上天在庇佑唐朝。
否则,明明岌岌可危的唐朝,为何可以在最后关头能够绝地反击。古时候,人们没有能力去解释这样的局面,只会认为是天上的神灵在此庇佑。
不过,话又说了回来,如若当年李世民广招英才的时候,直接将薛举招收到自己的旗下,想来薛举最后的命运也不会如此。都说天生的君王想要取得成就,必须集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成功的首要标准。
李世民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依然差那么一点,若不是天亡薛举,让他直接命丧黄泉,估计李唐也不会那么快取得天下。
总的来说,唐朝的江山一半都需要归功于李世民,最终的原因就是他将心比心,他的手下能够肝脑涂地,为李唐打天下,为李世民打天下,这就是人心。
故而,在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大臣都不会有任何的怨言,一切都是众望所归,甚至于薛举的意外死亡也可视为上天庇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