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还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的是中国可能爆发全面内战,甚至会出现大分裂。
袁世凯的枪杆子摆在那里,隆裕太后肯定要交权、溥仪也肯定要退位。但是,一种方式是和平的,就是签订退位诏书、和平退位;一种方式是暴力的,就是鱼死网破,溥仪被杀、爱新觉罗被灭。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隆裕太后带着溥仪逃回东北,这时候日本人必然要插手。但,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早把出关的路给封死了,逃跑几无可能。满清当初是拼了命地要入关,终于入关成功了,但现在拼了命地要出关,却真心出不去了。
所以,暴力的方式很容易被激化出来。
南方革命党闹得沸沸扬扬,北方大清朝掐得你死我活。接下来,就是举国无政府状态,然后只能是各方势力互相搏杀,先杀出一个强者来,然后再强者定章程。至于这个章程到底是共和还是帝制,那就无所谓了。所以,革命很可能会退回原点。
即便是这样,还是不是最坏的结果。最坏的结果是中国遭遇列强肢解,千年来的大一统可能不复存在。
这时候,中国的问题已经不是中国的问题了。因为列强虎视眈眈,肯定要插手。沙俄一直惦记蒙古和新疆、日本一直惦记东北、英国也一直惦记西藏。大清末期,各地全是列强的租借地,这些租借地要政治能力有政治能力、要军事实力有军事实力。所以,列强插手,那就太简单了。只要大清够乱,列强就一定能够乱中取利。
这些非常麻烦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
这就要从民国革命的逻辑说起。民国革命有三个逻辑起点:
第一个逻辑起点,肯定是孙中山这些热血青年提出的,就是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那共和的逻辑是什么?就是主权在民,也就是人民主权。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人民是谁。
第二个逻辑起点,是章太炎提出的,简单凝练成一个口号,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胜利后的中国,主要包括中原的汉族以及朝鲜、越南和半个缅甸。因为这些地区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至于满蒙回藏,他们愿意加入就加入,不愿意加入就悉听尊便。
第三个逻辑起点,跟章太炎相反,是杨度提出的。杨度认为中国人民就是大清统治下的全国人民。简单说,大清统治到哪里,民国就要统治到哪里,革命胜利后的中国要继承大清的全部政治遗产。大清就是再坏,你也不能把大清这个历史时代给否定了。
这三个逻辑起点里,第二个和第三个,肯定是矛盾的。革命前期肯定采取章太炎的观点,因为成功就要走极端,只有极端的口号才有最强的动员力。但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就必须接受杨度的观点了。如果按章太炎的逻辑走,中国把满蒙回臧全都不要了,那就等于全给了列强。到这个时候,中国还剩下啥?从大利益的角度来说,革命就不是正义的,还不如满清。而且只是剩下中原地区的中国,那就更等着被列强宰割了,连个战略缓冲都没有。至于朝鲜、越南和缅甸,那就真心想也别想了,早成了列强的殖民地。
所以,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主权在民,只能按照杨度的观点来定义。如: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第一条);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第三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第十八条)。
但你这个临时约法是谁写的?就是你们一伙南方革命党在南京开了个会,然后就把国家和人民给定义了。当然,南方的革命地区一定会认,但其他地区和人民呢?甚至连个开会的代表都没有,人家怎么可能认?关键是满蒙回臧这些人和这些地区,人家只认大清皇帝和大清政府。
所以,临时约法只是民国政府的一个法统,但这个法统的效力有限,根本难以覆盖全国。特别是满蒙回臧,人家完全可以不接受。
但溥仪退位、签订退位诏书,就不一样了。因为退位诏书成了民国政府的第二个法统,补足了它的先天不足。
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大清皇帝和大清政府正式退位,然后将自己的全部政治遗产交给民国政府。但前提肯定是南北能够议和成功。
没有退位诏书,临时约法根本管不了满蒙回臧,甚至连北方都管不了,所以人家闹独立,你也没法管。但是,有了退位诏书,满蒙回臧以及大清治下的全部人民和地区,就失去了闹独立的基础。你们可以不认临时约法,但必须得认清帝退位诏书。
如果溥仪不退位、不签退位诏书,民国政府就无法解决这个法统问题。法统问题,看似是虚的,但在当时情况下,虚的法统问题立即就会变成实的战争问题。法统问题,看似是远忧,但列强环伺之下,远忧立即就能变成近患。
因为民国革命与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是质的不同,复杂指数要高太多。
满清到民国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革命既是改朝换代的问题,又是君主主权向人民主权转变的问题。因此,必须把这个人民主权的人民给界定清楚。但临时约法做不到,能做到的只有清帝退位诏书。
如果出现溥仪不退位、不签退位诏书的问题,历史走向将会非常不确定。
甚至大分裂也不是没有可能,元明清几百年打下的版图基础将会直接退回到宋朝的面貌。当时的列强,根本不可能允许一个宋朝的中国存在。大清之所以没有被完全殖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量太大,谁也吞不下去。而成为宋朝的体量,那就真心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