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灭亡推迟五百年,就能改变结局?

元朝灭亡推迟五百年,就能改变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895 更新时间:2024/1/25 20:32:56

忽必烈蜡像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向公众公开了一项《建国号诏》之后,正式在中原大都建立“大元帝国”,但是截至公元1387年,冯胜以及蓝玉等人在第五次北伐攻占由“纳哈出”所固守的金山之后,元朝被迫退回北方草原,大元帝国也自此宣告灭亡,距离建国伊始仅仅116年。

而且由于元朝采用了全面蒙化的政策方针,其现存的正史资料极为稀少,更多的是后世编写的断代史或者是在民间采集素材编撰而成的野史一类。

但是笔者在仔细研究了《元史》以及《元典章》之后,却发现元朝的统治方针在整个中国的封建历史上都还是比较有特点的,所以今天便忍不住想要大胆的提出这样一个“元朝灭亡推迟500年就能改变结局”的猜想。

猜想的主要方向,也仅仅只是围绕着元朝的疆域、外交以及元朝特有的“四等人制”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

蒙古铁骑

相信稍微熟悉点元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元朝大军曾一度逼近过东欧腹地的事情,但事实上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1241年4月,那时候元朝都还没有正式建国,准确的来讲应该是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国”。

蒙古铁骑横扫欧洲之路

不过由于蒙古铁骑并不在意文字记录什么的,所以可供查阅的资料并不多,但是呢,据欧洲那边的史料记载来看,蒙古铁骑在到达欧洲之后,与欧洲本土爆发了一场很惨烈的战争,一场蒙古铁骑对战十万欧洲联军精锐的战争。

其中蒙古铁骑是由成吉思汗铁木真所率领的六成皮甲轻骑兵加四成的重骑兵所组成,欧洲联军则是由匈牙利国王的弟弟“科罗曼”所率领的欧洲最精锐的日耳曼重骑兵、奥地利重骑兵以及匈牙利重骑兵所组成。

但是由于科罗曼的战术部署失误,在战争伊始,就直接下令全军出击。

打算以重骑兵冲锋的优势冲破蒙古铁骑的方阵,但是尴尬的是蒙古铁骑并不买帐。

而是采用了迂回游记的战术,兵分三路,重骑兵两侧包抄,轻骑兵则利用蒙古弓组成箭阵,尽可能的消耗欧洲联军有生力量,同时为重骑兵制造机会。

如此一来,只会一股脑的向前冲的欧洲联军自然是损失惨重,等科罗曼反应过来打算利用长矛以及十字弓反击的时候。

所迎接他的却不再是皮甲轻骑兵,而是手持寒光闪闪的弯刀,煞气逼人的蒙古重骑兵。

欧洲重骑兵盔甲还原影像

最终欧洲联军大败,没错,欧洲联军确实是败了,十万十字军彻底泯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蒙古铁骑所奉行的侵略方针却并不是开疆拓土,而是受到了大蒙古国以战养战风格的影响,发动战争只是为了掠夺和征服。

而且欧洲气候寒冷,马匹的行动能力受到了很大限制,另外加上蔓延欧洲许多年的“黑死病”还在一旁虎视眈眈,所以蒙古铁骑在深入欧洲腹地之后并没有选择继续远征,而是班师回朝向大理和吐蕃发动了进攻的步伐。

元朝远征之路

直至1271年元朝建立,忽必烈同样发动了向外扩张的步伐,不过不再是去往欧洲,而是面向了周边邻国和海外远征。却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都以失败而告终。

好比如侵略日本的时候,遇到了飓风导致船只损坏,损失惨重,无奈返航。

侵略安南,遇到了雨季导致军中瘟疫盛行,战败回朝。

但是忽必烈不甘心,又发动了侵略缅甸的步伐,而后分兵又打向了安南,最终因粮草中断而失败。

忽必烈这下安分了,觉得自己肯定是还没有准备好,每次都因为种种无关紧要的原因而失败,所以在养精蓄锐七年之后,到了公元1292年。

准备充分的忽必烈率军起航,展开了向爪哇的侵略战争,这次忽必烈总算是赢了一把,爪哇不敌投降,但是却要求忽必烈必须打败爪哇的劲敌“葛郎”才行。

忽必烈刚打了胜仗正高兴呢,自然是满口答应,并很快就攻下了葛郎打败葛郎王,可谁知爪哇却又改主意拒绝投降了。

忽必烈这才明白是被爪哇给利用了,但是接连展开战斗,元朝部队早已经人困马乏,战斗力骤降,加上水土不服,很快就敌不过龙精虎猛的爪哇士兵了,无奈再次败退回朝。

之后忽必烈痛定思痛,再也没有发动过对外的侵略战争,到了元朝后期更是朝政混乱,远征之事也就再未提及。

所以综合上面的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元朝灭亡时间纵使再推迟500年,其疆域其实并不会比现有的领地扩大多少。

至于一直以来都盛传的:“假若再给元朝一百年时间,元朝必将统治世界”诸多言论,纯粹就是无稽之谈。

毕竟不是所有的元朝统治者都是“成吉思汗铁木真”。

在外交这方面,笔者就查阅的一些资料来判断,元朝的外交虽然很频繁,但在外交质量上,其实还是有点差劲的。

马可波罗画像

除了重用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让他专门负责接待各国派过来交流的使节之外,别的也就剩下一些商人传教士什么的。

而且对于各国派过来的使节,元朝也都是强硬的想要各国都归附元朝,定期向元朝进贡,如此强硬,再加上建国不过二十年,其余国家肯定不愿意啊,所以纷纷都拒绝了元朝的要求。

从而就发生了元朝侵略这些周边国家的事情,不得不说还是有点“狗血”的,要求别人当自己小弟,但是别人却不愿意,想要动用武力吧,却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好不容易赢了一次,还被人给骗了。

看来元朝在国家利益层面上,除了武力,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了,再给500年时间又能如何?如果不是疆域比周边邻国的疆域大,恐怕早就被别的小国反过来侵略了。

其实这个有着很大争议的元朝“四等人制”我是不想写的,因为现在的学术观点有很多都认为这个所谓的“四等人制”其实是不存在的。

但是呢,笔者确实是在《元史》的“卷一百二丶志第五十丶刑法一”中发现了一丝端倪,所以思前想后还是写一写吧。

原话是这么说的:“诸蒙古人居官犯法论罪既定,必择蒙古官断之,行杖亦如之。诸四怯薛及诸王、驸马、蒙古、色目之人,犯奸盗诈伪,从大宗正府治之。”

还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流则南人迁于辽阳迤北之地,北人迁于南方湖广之乡”

这很明显,“四等人制”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在《元典章》中的刑罚、科举以及一些官职方面,对于“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什么的确实有着不同的差异存在。

这已经很明显的就类似于印度已经传承了3000年的“种姓制度”了,虽然自1950年之后,印度官方就宣布废除“种姓制度”,但是毕竟已经流传实施了3000年,再加上印度地方上的“宗族联盟”阻挠,种姓制度其实依旧还存在着,不过就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印度浅肤色种族

就好比现在的印度雅利安浅肤色种族和印度本土的棕色皮肤种族之间的差异,就算是让我们来判断,也可以很明显的就能看出来浅肤色人种是印度的高种姓。

印度棕色肤色种族

不过至于棕色肤色种族就不一定了,因为随着种姓制度废除后,还是有着一些凭借事业翻身逆袭的低种姓印度本土人翻身农奴把歌唱,娶了高种姓的“白富美”从而改名换姓,摇身一变成了高种姓。

那么让我们回归主题,元朝的这个“四等人制”对照印度种姓制度的话:

“蒙古人”就相当于印度的第一“婆罗门”种姓,负责元朝的文化传承,好比如元朝奉行的“全面蒙化”政策。

“色目人”就相当于印度的第二“刹帝利”种姓,负责维护元朝的朝政,就好比如元朝朝廷为官的绝大多数都是“色目人”。

“北人”就相当于印度的第三“吠舍”种姓,也就是元朝时期的地主阶层,主要负责经商贸易之类的。

“南人”就相当于印度的第四“首陀罗”种姓,在元朝属于最底层,也跟印度首陀罗代表着种姓最底层的印度土著一样,从事着为以上三种种姓服务的职业。

但是既然这“四等人制”与印度“种姓制度”如此的高度相似,那么也就证明在实施时所产生的影响是一样的。

就目前印度对于种姓制度的态度来看,低种姓人士对“种姓制度”的反抗意识越来越强,在参与总理竞选的时候,也逐渐的由支持高种姓党派“人民党”和“国大党”转变为支持地方党,也就是由低种姓人士所组件的小党派。

元朝皇帝接见大臣蜡像

那么元朝呢?虽然采用的是封建时代的“世袭制”统治手段,但是人民如果反抗情绪高涨的话,各种起义造反什么的那是必然会发生的。

加上自从元朝中期就开始的朝纲腐败,政变频发,让元朝自元朝中期就开始了很大幅度的衰退,元末的官吏腐败,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更是火上浇油,为元朝的覆灭踩了一脚油门,这一点从元朝短短百余年的时间更换了20个皇帝就足以看出来了。

受不了长期被剥削压迫的百姓也就自然而然的发动起义,推翻了元朝苛刻的统治,纵使这次起义失败了,但是以元末9000万人口的数据来看,再次起义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元朝灭亡的结局是改变不了的。

自然“元朝灭亡推迟五百年就能改变结局”的猜想也就不成立了。

参考资料:

《元史》

《元典章》

更多文章

  • 成吉思汗手下“四狗”、“四骏”、“四子”、“四养子”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成吉思汗的五个兄弟,成吉思汗有哪些手下,成吉思汗所有人物关系

    成吉思汗是世界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出生于蒙古肯特省,是大蒙古国可汗,在他的领导下,逐渐的建立了蒙古帝国,成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而在他的手下有“四狗”、“四骏”、“四弟”、“四养子”等人,他们都是谁?结局如何?四獒,是成吉思汗手下四大先锋。速不台:1175年出生于蒙古兀良哈部,

  • 梦华录:汉人这个称呼,是从宋朝才开始大规模普及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梦华录果子是宋朝的吗,梦华录中的宋朝文化视频,梦华录 宋朝历史

    梦华录是个宝藏电视剧,在这部剧大火的同时,带起了一股宋朝热,在观看剧情的同时,很多人都领略到了宋朝的审美,甩出去明清好几天街。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很多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都是来自于宋朝,比如说一日三餐就是源自于宋朝,日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生活方式,也是出自宋朝。还有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炒菜这种方式,也

  • 北宋最“坑人”的谋臣,献出一计成功灭辽,但不久也导致本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北宋抗辽将领,塞北三朝之北宋伐辽完整版,北宋伐辽最新消息

    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在于宋徽宗君臣愚蠢地采纳了“联金灭辽”的总体战略,使得女真人在灭亡辽国后,很快便挑起战端,南下灭亡宋朝。如此看来,“联金灭辽”真可谓北宋史上最“坑人”的计策,而其提出者,正是北宋最“坑人”的谋臣赵良嗣。赵良嗣本名马植,是出生在幽燕故地的汉人,在辽国曾官至光

  • 朱标病死,朱元璋为何不立朱棣?朱棣登基后一举动,让人浮想联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朱棣,朱元璋和朱标的真实情况,朱标死后为什么传位给朱棣

    朱标正值壮年去世,究竟患了什么病,明朝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这一点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朱标死后儿子朱允炆继承了皇帝。一个巨大的疑问产生了,朱元璋为何不立朱棣?有人说这是立嫡立长,不错,这确实是一个原因。可朱元璋难道不知道,立朱允炆会给有极大的风险,朱允炆那些正值壮年的叔叔们怎么办?尤其是四子朱棣,他长子

  • 崇祯帝殉国前,为何要逼死庶母、皇嫂、皇后,砍死砍伤两个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嫂与崇祯,崇祯帝临死遗言,崇祯帝的功过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僭号称帝,建立大顺政权,随即率军进入山西,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便接连攻陷太原、大同、宣府、居庸关等地,在当年三月十七日便打到北京城下。李自成行军之所以如此神速,固然在于大顺军战斗力极强,但更关键的一点,则是明朝守将们畏敌如虎,尚未交战便投降。明末农民战争形势

  • 宋徽宗在金国派大臣潜逃回国,捎给宋高宗三句话,句句令人感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徽宗在金国几年,宋徽宗受尽金国人的折磨,宋徽宗在金国的真实情况

    宋徽宗被掳往金国后遭遇百般羞辱,这些史实在正史和时人笔记中都有所描述。当然对于自己的处境,宋徽宗也并非毫无作为,至少在到达金国之初,他还曾派大臣潜逃回国,向宋高宗发出求救信号,希望儿子能够出师北伐、迎回家人。这位奉命潜逃回国之人,名叫曹勋。曹勋是御用词人、殿中给事曹组之子,因为其父极受徽宗的宠信,由

  • 小乞丐被朱元璋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成为名将,子孙效忠明朝300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与乞丐的故事,朱元璋收留乞丐,朱元璋为小乞丐报恩

    看过《鹿鼎记》的朋友都知道,在韦小宝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中,有一位是来自云南沐王府的小郡主沐剑屏,而沐王府跟天地会一样,也是坚定的“反清复明”派。那么,这个“沐王府”究竟是个什么机构?它为何对明朝如此忠心耿耿?沐剑屏是“沐王府”的小郡主其实“沐王府”只是民间的叫法,这座府邸主人的真实封号是黔国公(最初

  • 赵匡胤兵变当皇帝以后,面对柴荣漂亮的老婆,他是如何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当皇帝后还去祭拜柴荣吗,赵匡胤和柴荣后世怎么评,柴荣为何不提前处死赵匡胤

    无奈之下,大符氏只好随着御驾亲征的他东征西讨,在26岁时竟因此而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这时候柴荣就将小符氏纳入宫里,也当上了皇后。然而两个人新婚之后只不过10天,柴荣就离开了人世。这时候的皇后就变成了太后,而姐姐的亲生儿子柴宗训只不过7岁的年纪。孩子年纪太小,小符氏只好临朝听政。然而怕出事就偏偏来事

  • 每个朝代选一名将,秦有白起,唐有李靖,明有戚继光,清朝会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白起和李靖,唐朝开国名将一览表,秦朝到清朝所有名将排行榜

    首先,笔者来谈谈统一中华的秦朝。提到了此朝,必谈一人!白起若是不在,就不可能有这般强大的秦朝。战国时期的四大著名将领都有这个人的名字,有人还把他排在首位!事实上,白大杀神的战斗力就是比及王翦也是远胜!当年只是提他的名字,不少敌人就跪了!其次,在汉代,刘邦建立汉朝,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将领。后来,汉武时期

  • 宋太宗弑兄篡位后,是如何对待年轻的寡嫂和侄儿的?简直刻薄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太宗篡位,宋太宗后代相信篡位吗,宋太宗怎样继位的

    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驾崩的,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个大谜团,正史记载的讳莫如深,民间的流言纷纷(“烛影斧声”),无疑都让宋太宗赵光义难以洗脱“弑兄夺位”的嫌疑。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宋太宗弑兄篡位确有其事,那么他上台后是如何对待年轻的寡嫂宋皇后,以及侄儿们的?按照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的说法,宋太祖暴崩时,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