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作为明朝的亡国之君,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崇祯皇帝确实励精图治,善于采纳意见、重用贤臣,但是依然不能阻挡明朝灭亡的脚步。另一方面,崇祯皇帝宠幸宦官,导致宦官掌权。虽然崇祯弥补了过错,斩杀了魏忠贤,但大明朝还是垮了,这是为什么呢?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崇祯继位,斩杀魏忠贤
在崇祯皇帝继位前,大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就已经达到了巅峰时期。崇祯皇帝刚上任的时候,正是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作为东厂之主的魏忠贤,凭借着几十年的经营,牢牢地把控着朝政。这时候的崇祯皇帝等于是傀儡皇帝,实际的权力已经被魏忠贤架空了。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崇祯皇帝对魏忠贤的杀心日益增加。
但皇帝的内侍都是太监,魏忠贤又是太监头目,所以皇帝要杀魏忠贤也是十分困难的。再加上文武百官都被魏忠贤压制的不能动弹,作为刚上任的崇祯皇帝是一点自己的亲信势力都没有。如此一来杀魏忠贤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崇祯皇帝就开始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而这些势力就是以王承恩为首的太监集团。
最终崇祯皇帝隐忍几年后,将王承恩等人收集的魏忠贤罪状一一罗列,然后赐死了魏忠贤。这也导致了大明混乱不堪的党争,又开启了一个新的巅峰时代。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任用王承恩为首的宦官打压百官,这也导致了之前抗衡魏忠贤的政党更加团结,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东林党”了。
在魏忠贤倒台后,之前被压制的政党都开始对宦官集团展开了极大力度的反击。这也导致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朝堂上争斗不断,从而影响了整个国家的运作。高层不断的争斗最终的结果就是,基层人民苦不堪言,于是各地就开始爆发大规模起义。但这些也并未得到百官和皇帝的重视,此时他们的心思都在党争之中,这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
魏忠贤的作用
魏忠贤死后明朝迅速衰落,最终被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了京城,崇祯皇帝也自缢于煤山之上。崇祯皇帝在死前还觉得是宦官和文官的矛盾,导致了自己成为亡国之君。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崇祯皇帝过度信任宦官导致了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在崇祯皇帝死前,王承恩也说了句很中肯的话,那就是“忠贤在此,何至于此?”
从这句话其实也可以反应出,魏忠贤在这些宦官心中的地位,虽然魏忠贤是死于王承恩等人之手。但是在王承恩死前依然能说出这样的话,就说明魏忠贤对于明朝确实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那么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掌权太监,魏忠贤对于明朝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魏忠贤一死明朝就开始了衰败?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魏忠贤在世的时候,是由他一人把控朝政,皇帝已然被他架空,虽然皇帝被架空了,但整个朝堂的集权还是在魏忠贤一人手里,也就是因为魏忠贤大权在握才能让国家正常运作。文武百官虽然被魏忠贤打压,可依然可以执行政令,而且效率还十分高,因为百官知道魏忠贤杀人是没有顾忌的,所以只能乖乖听话。
而且魏忠贤出身低微,他知道底层人民的疾苦。他掌控朝政的时候,大幅度的削减了人民的税率,将明朝的主要税收放在了江南的富商身上。这种政策也让底层人民的生活较为惬意,但是这种举动却触犯了江南的士族集团,也就是前文提起的“东林党”。但是“东林党”在老奸巨猾的魏忠贤面前并不能翻起浪花,所以这个矛盾就慢慢的累积下来了。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魏忠贤是有一定能力的,他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压制了明朝最为严重的党争,也只有他这种心狠手辣的人,才能让这些士族集团乖乖执行命令。这种畸形的团结也给明朝带来了一时的繁华,但随着魏忠贤被崇祯皇帝斩杀,这些士族就开始变本加厉的争斗,从而导致了明朝统治阶层混乱不堪。
魏忠贤死后的明朝
明朝的灭亡其实责任不全在崇祯皇帝,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崇祯皇帝之前的两位皇帝不作为。他们面对朝堂上愈演愈烈的争斗,没有引起重视,反而是用宦官集团来打压百官。心高气傲的读书人,又怎会容忍太监骑在自己头上,所以两个集团之间的斗争就越来越激烈,直到魏忠贤的出现才结束了两个集团之前的争斗。
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个办法,等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之前埋下的隐患,就一起暴露了出来。刚刚继任帝位的崇祯皇帝,哪里是这些老狐狸的对手,很快就被这些百官忽悠的乐不思蜀。坐在帝位的崇祯皇帝全然不知,朝堂上的波涛汹涌,甚至还以为大明的江山一片安详,直到起义军连破数城,才让皇帝和百官彻底清醒。
但为时已晚,起义军声势浩大,明朝已经失去了民心,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灭亡。直到最后这些大臣还在丢锅,最终导致了大明最后的屏障。袁崇焕被崇祯赐死,这也让大明失去了最后的曙光。明朝的灭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内部斗争过于激烈,导致了中央集权被大幅度消弱,才形成了最后无法挽回的局面。
结语
魏忠贤的死让明朝失去了定海神针,导致内部矛盾急速扩大,从而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魏忠贤掌权让国家安定,失去了魏忠贤的明朝虽然恢复了正常,但却无力应对危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从两个方面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妥善的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