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杭州这座博物馆为何跻身中国第一?南宋官窑瓷器功不可没,多特色?

杭州这座博物馆为何跻身中国第一?南宋官窑瓷器功不可没,多特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320 更新时间:2024/2/29 9:06:18

让我们把时间回到1126年,北正值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的赵构南渡长江,定都杭州,南宋建炎三年升为临安府,南宋就此诞生。

而如今我们看到的南宋官窑遗址就是曾经主要负责为南宋皇家御制祭祀仪典瓷器的地方,一度风风火火。遗憾的是,随着南宋的灭亡,这个陪伴着南宋朝经历了150多年沧桑岁月的官窑也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好在1987年杭州开始筹建了南宋官窑博物馆,最终于1992年10月25日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开放,成为了中国第一座依托古窑址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经历了2002年2007年的两次扩建,让南宋官窑博物馆变身成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的大型陶瓷化专题博物馆。

虽然听起来名气够大,但其实重点关注两个展厅就好,分别是《南宋官窑历史文物陈列》以及遗址区。

首先来看看《南宋官窑历史文物陈列》,这里陈列着南宋官窑出土的瓷器,据说存世的南宋官窑文物非稀少,相信大部分都藏在这个博物馆内。

或许因为宋代审美的缘故,南宋官窑博物馆馆藏的这些瓷器大都比较简洁以及秀气,仿佛就像是一位文雅的书生,不用特意的装饰便透露出一种内敛含蓄且温柔的气息,我姑且称其为“平和之美”,当然这种气质也或许和徽宗极度喜爱道教审美缘故。

回到文物本身,我们来看看陈列区到底藏着什么特色的瓷器?

南宋官窑“大宋国物”垫饼

这件器物并不大,然而并不影响我对于它的喜欢。这款垫饼红褐色瓷土胎,高1厘米,直径5.5厘米,饼面平整,可以在饼面看到几个字,虽然潦草,细细看的话可以看出为“大宋国物”四个字,证实了它为南宋的遗物。

南宋官窑梅瓶

“梅瓶”在我国的瓷器中算一个单一的器型,其历史已有上千年,当然也因为造型别致深受众多的喜欢。在旅行途中,我也见过不少梅瓶,辽、金、元、明、清均有,当然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当属南宋官窑博物馆内的遗存。

这款梅瓶,整体为灰青釉,个别地方泛黄,高31.6厘米、口径6.4厘米,瓷器长鼓腹下渐收,线条非常优美,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它应该是通过碎片拼接而成,部分地方残破空缺,也或者正因为如此多了几分残缺之美。

南宋官窑鸭形器

同样是一款残缺美的典型器物,相比刚才梅瓶的秀气,这款南宋官窑鸭形器多了几分可爱质感。

这款器物高高17.1厘米,长10.4厘米,整体以鸭子为原型烧制,如今仅存鸭首、颈部和鸭身前半部分,其部分均残缺。

重点关注,侧边凸起的翅膀烧制得生动逼真,将鸭子变得更活灵活现,而这样精美的器物曾经很可能就是作为香薰使用,此刻不得不赞叹一下南宋人的文艺气息。

南宋官窑盏托

这款以莲花为造型的盏托同样是该馆内让我最喜欢的文物之一,可以看得出来这个盏托同样是通过碎片拼接而成。

整个器物上半部分敛口,圆唇,弧腹中空,下面的托尖唇上翘,上下两部分相得益彰,不论是远观或者近看,它都仿佛像是盛夏之际盛开在池子里的莲花。

当然《南宋官窑历史文物陈列》中的美妙之处不仅于此,像南宋官窑花口壶、南宋官窑樽式炉、南宋官窑鼎式炉等器物虽然同样残缺,但依然为我们展示了南宋官窑瓷器那种秀美和文雅之美。

那么这些精致的瓷器到底出自哪里呢?这时候不妨移步百米外的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也就是曾经南宋官窑的所在地。

因为随着南宋王朝的灭亡,南宋官窑的辉煌也随之消退,如今通过复原为我们呈现了当时的“龙窑”场景,整个窑炉包含了火膛、窑室、出烟室三部分,整个长度达37.5米。

当我们走过“龙窑”的时候,你是否会畅想到800年前,从南宋各地精挑细选的顶尖制瓷工匠,在这里淘洗紫土,制胚修胚,上釉烧窑的风风火火场景......

总体来说,馆藏并不算丰富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却凭借着一件件罕有的南宋官窑瓷器文物让它同样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当然它也展示了南宋王朝最后的辉煌。(作者: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

更多文章

  • 曹操憋气却没辙:长坂桥九员大将,只有五人是怕死,不怕死的四个为啥不出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操最怕的十个名将,曹操真实的军事才能,曹操一生最忌惮的五大名将

    张飞就是有霸王项羽的武功,也很难挡住漫山遍野冲杀过来的曹军。但是正史和小说都有记载和描述的奇怪一幕出现了:张飞横矛立马,曹营九员大将无一人上前,最后还被张飞的“狮吼功”吓得落荒而逃。在被张飞喝退、吓住甚至吓跑的曹营九将中,既有敢单挑吕布的夏侯惇,也有赤膊战马超并撅断其枪杆的许褚,这些人被张飞一人喝退

  • 麴义的实力如何?深得袁绍信任的他为何会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曲义简历,曲义和袁绍的关系,曲义在三国什么水平

    麴义常在凉州生活,精通掌握羌人的战法,他所部私兵都是精锐。后来成为冀州牧韩馥的部将。不过后来他背叛了韩馥,而袁绍想要占领冀州,于是和麴义结盟,逼迫韩馥出任让冀州,袁绍担任了冀州牧,麴义从此在袁绍帐下效力。麴义曾两次打败了公孙瓒,在界桥之战率军为先锋,于击破公孙瓒有大功。后来又在鲍丘之战中大破公孙瓒。

  • 袁盎:劝谏汉文帝,义保周勃,一生忠正不阿,可惜命丧梁王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周勃为什么斗不过汉文帝,当年汉文帝提防袁盎用来对付周勃,梁王刺杀袁盎

    有一天,汉文帝带着窦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游玩,中途却被一位大臣气得愤而离场,带着慎夫人闷闷不乐地回宫去了。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汉文帝十分宠爱慎夫人,慎夫人恃宠而骄,在后宫经常和窦皇后平起平坐,一点儿都不遵从妃子对皇后应有的礼节。窦皇后年纪大了,身体多病,早就失去了汉文帝的宠爱,所以对慎夫人

  • 诸葛亮去世前留下一特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延续了30年寿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临终前犯下两个致命错误,诸葛亮死前留下的猛将,诸葛亮悲情晚年

    在三国时期的蜀汉,有蜀汉四相的说法,其中诸葛亮是四相中的翘楚,也是蜀汉最有名的人物,而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后主刘禅就撤销了丞相的官职,所以另外三位,蒋琬、费祎和董允严格来说不是丞相,但是他们依然行使类似丞相的职责。这三位中,费祎是诸葛亮临终特意留下的特务,这位费祎,不负诸葛亮重托,整死了两个奇才,却

  • 鳌拜40万北方军权在手,为何不敢反了康熙自己称帝,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康熙14岁擒鳌拜为何晚年会后悔,鳌拜为何不用部队推翻康熙,康熙怎么灭的鳌拜

    自古以来,帝王成就千秋霸业以后,都会把功高盖主的大臣处死。比如当时刘邦杀了韩信,朱元璋更是把34个开国功臣杀了30个,赵匡胤虽然没有赶尽杀绝,但也杯酒释兵权,逼得功臣们纷纷请辞还乡。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害怕这些功臣起了谋反的心思,对自己的皇位不利。然而清朝的鳌拜却并没有遭遇这些,他作为开国大将,战功赫

  • 慈安在世的时候,压根没有慈禧的立足之地?这玩笑开大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慈禧是怎么对待慈安的,慈禧为什么没斗赢慈安,慈禧和慈安谁地位高

    慈安是咸丰的皇后,比慈禧还小两岁,进宫时也是只封了嫔,但是三个月以后就晋为贵妃,又过了十几天就立为皇后。慈禧和慈安是同一年进宫的,开始只是贵人,次年封嫔。四年后长了儿子,才晋封为妃。又过了一年,才晋封为贵妃。从她们地位的升迁来看,慈安的确是全面碾压慈禧的。但是这可以得出“没有立足之地”的结论吗?不可

  • 清朝一个很特殊的官职,叫“道台”,几乎没有人能说清他是干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道台名单一览表,清朝四品道台是什么官,清朝地位特殊的道台

    电视剧《李卫当官》中,出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职业,那就是道台。在这个电视剧中的道台管的是盐道,一出场就气场强大,官架子十足,他一声令下,盐铺子就只能停业整顿。而当时的李卫贵为浙江巡抚,就像是江浙一带的土皇帝一般的人物,却也拿道台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磕头道歉。还有的电影中的道台更是强大,他可以指挥当地的

  • 嘉靖念经出丑,一个宫女没忍住笑出了声,这一笑却改变了她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嘉靖怎么对待宫女,嘉靖宫女最新消息,嘉靖修道的两件事

    因此,大部分的人在君主面前会唯唯诺诺,其实这本身也没有什么错,因为人心是世上最难测的事物,君主的心就更难明了。也正由此,古代宫廷中的奴婢、大臣都不敢有半点行差踏错的地方。若是一不小心犯下过错,再加上遇到一个喜怒无常的君主,犯下过错就等于半只脚踏进了黄泉路,根本就是生死难料,这就是所谓的伴君如伴虎。但

  • 明史:李自成唯二未兼并成功的同袍,一个是张献忠,另一个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明史怎么评价李自成的,明史专家李自成

    明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并委派官员治理地方,农民起义军的性质从流寇向政权过渡。其时,大江南北的农民起义军部队,除张献忠部外,都已经服从李自成的领导,“群贼俱奉其号令”,至少名义上都是如此。这时的李自成已经有了跟明朝争夺整个天下的野心,他急需整合所有的农民起义

  • 明朝16位皇帝,把他们的名字依次写出,会发现一个神奇的规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16位皇帝排名,明朝皇帝的名字一个比一个难记,明朝16位皇帝的所作所为

    名字要起得好听,有学问,有意义,还得考虑生辰八字、五行八卦等,讲究多了去了。普通人起名尚且如此多讲究,那封建时期皇室讲究的就更多了。那时候科学不发达,懂玄学,能看风水能算卦的先生非常受尊重。比如袁天罡,诸葛亮,刘伯温等,都是会掐指一算得出结论的大家。中国封建历史上经历了几百任帝王,从公元前第一任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