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古代影视剧中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刚进宫的宫女被东西砸到,呻吟了一声疼死了,结果被掌事姑姑连连掌嘴,可见说死字是非常不吉利的,尤其是在宫中,失言的下场很可能是掉了脑袋,那么在古代人们涉及到死这个事通常都怎么委婉表达的呢?原来是只能意会的,不过在东汉之后,曹操发明的一个成语让人们说起死亡也不避讳了。曹操大家一定都知道,我国著名军事家,他还有个被遗忘的身份,那就是文学家。
这个成语就是''百年之后''。曹操二十岁时走入了仕途,从此之后一路高涨。最终建立了魏国,当时的曹操除了军事才能之外,在文学方面也算可以,曹操与曹植曹丕统称为''建安三曹''。不过在后人的眼中,曹植的文学水平才是最高的。曹操留下来的文学作品不多,比较为人熟悉的有《龟虽寿》、《短歌行》等作品,因此曹操的文学素养可不是吹出来的。优秀的文学素养足以称曹操为文学家。
那是建安七年,曹操官渡之战大胜,班师的途中他下达了一道命令,名为《军谯令》用以抚慰阵亡的将士,根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记载: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曹操的这份《军谯令》有一个成语,就是''百年之后''这个成语,意思是逝世以后。死亡本是一件很伤感的事情,但曹操用''百年之后''来形容它,显得感情真挚,意蕴深沉,既有尊者的气派,又不失亲切风度,形容得比较优美,又不会显得赤裸裸的。
现在好多的老人还是会用''百年之后''这个成语来避免说''死''这个字。这个成语其实不仅让说的人能够接受,就连听的人也会更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