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诛杀宦官的前期,何进轻而易举就杀了蹇硕。蹇硕可不是一般,普通的宦官,而是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中上军校尉,虽是个小黄门,但是个手头有兵,有精兵强将,还是统领诸校尉,总管各军,直接受命于皇帝,比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和典军校尉、议郎曹操的官职都大且牛些,比大将军何进更受汉灵帝的信任,就是汉灵帝用来分解和节制外戚何进兵权。可是,何进在消灭除蹇硕以外其他手中无一兵一卒的宦官时却束手无策,竟不知从何入手。何进无计可施的理由是张让等宦官昔日有恩于何太后和自己,何太后不让杀宦官。这个理由太牵强,牵强到幕僚们全都傻了眼。其实只要对当时社会环境及权力纷争进行梳理,不难就能看出何进的真实意图:安内和集权。汉少帝前后,朝廷涉及到三种矛盾四方势力,三种矛盾是指外戚与宦官、官员与宦官、以何太后为代表的何家与以董太后为代表的董家;四方势力则是宦官、官员、何家和董家。四方势力背后的支持者,宦官和董家背后的支持者是汉灵帝,官员和何家不受汉灵帝的支持,反受打压。汉灵帝死后,宦官和董家失去最强有力的支撑者,自然而然被削弱。汉少帝是何进的外甥,不用说是何进的靠山。
何进安内及集权包括三层意思。首先联合官员,对抗宦官和董家。汉灵帝在时,外戚中,董家实力大于何家;朝延中,宦官实力大于官员。按常理,何进应选实力强的宦官而不选实力弱的官员来做合作伙伴。何进却偏偏就选择朝廷官员这一方弱者合作,在蹇硕司马潘隐的帮助下,抓住汉灵帝驾崩的最佳时机,一举击败宦官和董家两大强者,以弱胜强。其次,放过宦官,利用宦官铲除董家。汉灵帝死了,董家虽削弱,实力仍在,毕竟董太后还在。对汉少帝而言依然是威胁。为此,董家必须铲除。而十常侍之一张让劝董太后把持朝政正好给何进落下铲除董家的把柄。结果是鸠杀董后,逼董重自杀,董家被灭。
最后,消灭宦官,收买官员一同辅政。董家被灭,宦官也失去利用价值。宦官是服侍皇帝及皇家的奴仆。只要有皇帝在,就有宦官存在。宦官没了,大不了再找批人阉了,送进皇宫,又是新一茬宦官。而官员是管理国家及人民的人员。每个官员都有各自的价值,这价值就是帮皇帝治理朝野,教化百姓,稳定天下。由于两次党锢,官员与宦官的矛盾不断激化,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不可调和。为了汉少帝,为了刘汉王朝,甚至是为了自己掌权,何进必然要两利相权取其重——消灭宦官,收买官员来给自己外甥汉少帝刘辩治理天下,管理人民。就这样,何进一时要杀宦官,一时又不杀宦官,一时又要杀宦官,就是这些杀与不杀的时间点把握,一举铲除与自己争权的董家,消灭与官员作对的宦官,收买官员的心。如是,何进一度成为了把持东汉朝政且炙手可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