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东汉末年,大多数人会想起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真可谓浪花淘尽英雄,忠肝义胆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三顾茅庐的刘备,乱世奸雄的曹操,草船借箭的诸葛亮......这些脍炙人口的人物和故事更是作为教材的课文。
但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我们所知道的,都是建立在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基础上,好像那个时期的分裂只有魏蜀吴。
其实不然,很少有人知道,在同时期,还有一个国家,与魏蜀吴同时建立,他就是公孙家所建立的燕国。
可是为什么人们提起那个时期只会想到三国,燕国好像是被忽略掉了,这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我们今天就从三个方面讲燕国被罗贯中和大多人忽略的原因。
地理位置偏
燕国存在于辽东地区,成立于公元190年,甚至要比魏蜀吴的成立还要早,开创人为公孙度。
此人本是董卓手下一名小吏,后经过董卓手下的介绍,又因为当时董卓手下能堪大用之人也属实不多,后来被调往辽东镇守。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董卓被自己的干儿子吕布暗算,命陨中原,公孙度就在辽东地区自立为王,暗自发展。
公孙度就这样发展,难道没有人注意到他吗?并非如此,早在曹操南征之时,就派人封赏公孙度为将军,可是被公孙度断然拒绝,我已经是燕国的皇帝了,怎么会去当大将军。
其实这一行动无异于找死,可是为什么没人北上把他灭了?
因为实在是没必要。今天的辽东地区每年输出大量粮食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三国时期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粮食作物,那个时候我们的主要农作物,在温暖的江南地区产量都不是特标高更何况是冬季时间较长的辽东地区呢?
农业产量决定了他的发展程度,没有粮食打什么仗,所以大多人都将他无视。
但他被忽略的吧原因也不只是因为地理位置造成的原因,也与开创人出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出身地位低
提起建立蜀国的刘备,我们想到的就是刘皇叔,哪怕我们今天将之称为“蜀”,可在当时人家国号可名正言顺的定位汉。
再说魏国,那也是被汉献帝“禅让”,顺理成章地完成了王朝的过渡,何况曹操也本身就是官宦世家,干爷爷虽然是个宦官,那也侍奉了四代皇帝,在朝中也是颇有名望。
公孙度?哪来的小瘪三?
虽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是那个时候,出身就代表了名望,如果不是,刘备为什么死抱着“皇叔”的名号?只要抱着出身高贵的大旗,就会有人慕名而来投奔,同样,如果你没有什么出身名望,自然也就低人一等。
所以公孙家不受重视,也是情理之中了,那怕他建立了所谓的燕朝,可这在大家眼中,就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你说建立就建立了吧,反正没人在乎。
公孙家族也不折腾,所以更看不到燕朝的影子了。
剧情发展独立
尽管地理位置偏,出身低微,但这也不是大家忽视他的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当然是,他也没有“戏份”.
古代王朝的剧情都以中原的地点为主,前文我们说燕朝地理位置偏,出身地位低,这客观上限制了他影响中原局势的能力,但这不是是绝对的。
历史上比他地位低的,比他位置更为偏僻险要的枭雄多了去了,南下入主中原的也是属于不胜数,可是公孙家族不争气啊。
地处偏僻不怕,出身地位低不要紧,可是你要去闹啊。三分魏蜀吴在中原大陆打的激烈,尔虞我诈,反观燕国自公元190成立,至公元238年灭亡,成立48年一直在休养生息,固守辽东地区。
火烧赤壁,魏国大创,他在休养生息。诸葛亮带兵屡次北伐他还在休养生息。辽东地区不是他称霸入主中原的起点,而是他养老的地方。
我们不能说他胸无大志,公孙家创立燕朝,在时间上甚至要早于魏蜀吴,但也确实在一直原地踏步,如果说只是为了养老又何必称帝?
如果说燕国公孙家族的平庸归于太过稳健,那么他的覆灭反而是因为猖狂。
结语
三国时期,随着蜀国的灭亡,也就进入到了最后的时期,多年来魏国屡受蜀国伐北的威胁,无暇顾及燕朝的发展,现在终于可以腾出手,顺便解决一下辽东的问题了。
燕朝也是本本分分,从不为三国主线剧情的发展做出半点贡献。在看魏朝此时兵强马壮,也知自己是大势已去,没有半点翻盘机会,就老老实实投降了。
魏国也并没有为难公孙家,甚至给公孙家封侯,继续镇守辽东,显然也没有太把所谓的燕国当回事,老老实实的叫我大哥就好。
但可能大哥做太久,就忘了自己是谁了,后来公孙家族的后代公孙政,大概还想光复荣耀,违反定下的约定,再一次自立为王,成立燕国。
这一次,司马懿带兵出征,仅仅过了一年,燕朝就被打碎了。公孙政在逃跑时被抓,后被抄家灭族,公孙家族从此土崩瓦解,再无燕朝。
此后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司马懿颠覆魏国政权,后又灭吴国统一天下,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也就进入了最后的大结局。
回顾燕国的成立和发展,虽然几乎贯穿整个三国时代,但在辽东地区一直属于独立的剧情,也不发展,自生自灭,不怪大多人不知道,太没有存在感了。
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须张弛有度,隐忍出击,最后蓄势待发,再看燕国,成立时就毫无必要,不仅不会受到重视,反而为自己树敌。
成立中期不懂得伺机而动,龟缩于辽东地区,宁死也要图一份安逸。在大势已去之后,又不知死活,逆风称帝,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也是咎由自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