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岳飞各方面都胜过关羽,为何古代的武圣却是关羽,而不是岳飞

岳飞各方面都胜过关羽,为何古代的武圣却是关羽,而不是岳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987 更新时间:2023/12/14 11:55:49

“武功高强”的意思,不仅仅是指个人打起来很厉害,而且其指挥作战的能力也很厉害。作为一个将领,指挥作战的能力,还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

(岳飞塑像)

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岳飞和关羽,显然岳飞更适合当武圣。为什么说岳飞更适合当武圣呢?

岳飞自身武艺高强,这点毋庸置疑。毕竟岳飞是从底层一步步冲上去,成为军队统帅的。要是武功不高,可能早就被杀死了,也不会受到重用。在指挥作战方面,岳飞的能力也是很强的。当时金国号称无人能敌,而岳飞在和金国的几次大战中,打得都很漂亮。

岳飞能打胜仗,是因为他有一种独特的“野战”思想。这种思想曾经被宗泽批评过。宗泽作为岳飞的老领导,曾对岳飞敦敦教导说,你不能打“野战”,而是要学习按阵图打仗,只有这样,你才能指挥千军万马打胜仗啊。但恰恰是岳飞能打“野战”,运用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所以他最终才能打败金国。由此可见,岳飞还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

关羽的武功也是不错的。《三国志》里称关羽是“万人敌”,个人打起来自然不错。不过,关羽指挥作战能力就有限了。他虽然能够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但是,他战场应变能力不强,以至于败走麦城。而且关羽作为一个大将,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瞧不起人。如果大将严格管理部下,这没有问题。但如果大将不能容人,那就是大问题。而最终也是因为这样,糜芳、傅士仁才脱离关羽投奔了东吴。

(关羽画像)

而关羽败走麦城这件事,也直接导致了刘备的夷陵之败,以及蜀国从此再无力统一天下。

如果岳飞不是被宋高宗和秦桧杀掉,他肯定能打更多的胜仗。而关羽却打了大败仗,把自己搞死了,也把国家搞死了。最终关羽是武圣,岳飞不是。这难道还不是一件搞笑的事情吗?

再说“品德”方面。岳飞保家卫国,抵御外敌,最后竟然被昏君奸臣给杀掉。这在我们看来,其品德自然是非常高尚的。而关羽的作为,只是体现在打内战上抢夺地盘。给老百姓带来的不是和平安宁,而是伤害。这样的关羽,并不能说他的品德有多高尚,根本就配不上“德艺双馨”这样的称号。

那么,为什么最终却是关羽成了武圣,而岳飞却没能成武圣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究竟是谁把关羽搞成了“武圣”?

关羽成为“武圣”,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那是一场国家层面强力的推波助澜。最早给关羽封爵的,是宋徽宗。宋徽宗把他封为忠惠公。把关羽从“侯”变成了“公”。同时宋徽宗一生对关羽进行过四次封赏,最后把关羽封为义勇武安王。从“公”到了“王”。然后是宋高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再然后是宋孝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虽然都还是“王”,但是这增加的字数,就显示了对关羽的肯定和重视。古代对于去世的人的谥号,往往以字数作为奖赏程度的评判。给的字数越多,也就是奖赏越多。

元顺帝浮雕)

然后元朝的元泰定帝和元顺帝都对关羽进行了封赏。尤其是元顺帝,他把关羽从“王”变成了“真君”,也就是变成神仙了。明朝明神宗把关羽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已经变成“圣”和“帝”。接着崇祯皇帝又一次封赏。到了清朝,顺治、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都有封赏。光绪的封赏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字数不但最多,爵位也成了天帝。也就是说,不仅是神仙,而且是神仙中的最高级别的领导层。

正是由于从宋朝皇帝开始,为数不少的皇帝推波助澜,关羽才成为了“武圣”。

古代的皇帝,除了宋孝宗追封过岳飞,民间不断地修建祭祀岳飞以外,皇帝层面对岳飞进行封赏的非常少。只有明朝景泰帝在岳飞的庙上题写过“精忠之庙”几个字。到了雍正的时候,还下令把岳飞移出武庙。

那么,统治者为什么会不断分封关羽,而对岳飞却那么冷淡而且粗暴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是对岳飞和关羽所谓“武德”的不同理解。在统治者看来,岳飞“一心北伐,迎还二圣”的做法,尽管是维护国家稳定,但是却并不是真正地“忠于”当下的君王。他背上刺的“尽忠报国”四个字,所忠于的也不是君王。这样的人,怎么能宣传呢?

而关羽一生始终投奔刘备,不管刘备是否落魄都生死相随的方式,才是值得肯定的,才是皇帝们喜欢看到的忠臣的样子。所以,他们便刻意地强化关羽,否定岳飞。

(参考资料:《宋史》《三国志》等)

更多文章

  • 透过《清平乐》看宋朝“士大夫”的政治生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平乐中反映的宋朝经济社会生活,清平乐在宋朝的真实生活,清平乐中的宋朝是真的吗

    《清平乐》文彦博剧照封建“士大夫”是由“士”经漫长发展而来,是从奴隶社会下的官员身份通过功能分化逐渐形成,是以“礼”为文化基因的政治变迁而形成,更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要求的必然结果。在汉朝的典籍之中,“大夫”的社会地位是高于“士”的,如《荀子》记载:“大夫士有常宗”,又比如《吕氏春秋》中曰:“大夫士

  • 没什么文化的朱元璋又是靠着什么来治理国家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是怎么治理国家的,朱元璋的铁腕统治,历史上的朱元璋真的很强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朱元璋早期的生活经历,看看他是怎么过苦日子的。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像大浪淘沙一般浣洗这人们,抗不过去的就永远的过去了,坚持住的人只会更加的强大。单单从朱元璋能够在那样的一个困境中坚持下来这一点来看,就说明他不简单。而且在流浪的落魄生活中,朱元璋还训练出自己聪明睿智的头脑以及敏锐的觉察力,

  • 如果朱元璋没有留下遗诏,朱棣有可能会得到皇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是否考虑过把皇位给朱棣,朱元璋真的传位给朱棣吗,朱元璋对朱棣的遗言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朝中形势,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大明可以传承的久远一些,所以在成为皇帝后果断把那些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都给消除掉了,就算朝中还有一些漏网之鱼,但是最多也就是小猫三两只,起不了什么大用了。而且立皇太孙为下一任的继承人,也是朱元璋在很着急的情况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朱元璋当时的病情如

  • 宋朝鲜为人知的两场大胜仗,其中一场影响了世界格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最尴尬的胜仗,宋朝对外打过几次胜仗,宋朝打过什么胜仗

    1 熙河之役当时宋神宗想要对西夏动手,进士王韶向宋神宗献上了《平戎策》三篇,深受神宗欣赏,于是命王韶为主帅,让他去平定西夏。王韶的进军思路是先夺取河,湟地区,然后在从两面夹击西夏。这个河,湟地区自唐安史之乱以后就不再属于中原王朝了,这不仅是一块战略要地,而且还是一块产马的主要地方,所以收复这两块地方

  • “隆庆和议”结束了明朝与蒙古持续200年的大规模战争,原因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与蒙古共多少战争,明朝平定蒙古了吗,明朝隆庆之变

    明朝与蒙古结下的梁子众做周知,互相厮杀了二百多年,这种世仇,却在明朝十六个皇帝中并不起眼的一个——朱载垕的隆庆朝得以基本化解,当时蒙古的大佬俺答汗为何会同意与明朝议和呢,或者说朱载垕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主要有三个原因。蒙古是马背民族,放牧、骑马、射箭是是他们的天赋技能,直到现在依然如此。但除此之外,其

  • 崇祯的兵部尚书杨嗣昌,如何败于张献忠之手?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杨嗣昌墓,崇祯时和杨嗣昌一样的奸臣,崇祯为何宠信杨嗣昌

    杨嗣昌画像督师身死崇祯十一、十二年之交的清兵入塞,使局势急转直下。不但杨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和谈计划化为泡影,十面张网战略也因为洪承畴、孙传庭被调入京师勤王而使农民军死灰复燃,逐渐成为一张破网。张献忠在谷城厉兵秣马一年有余,终于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再举反旗,李自成前去会合,八月以后又分东西

  • 徐达长子,建文帝忠臣徐辉祖,如何誓死抵抗朱棣?其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与建文,朱棣杀了徐辉祖吗,徐达为朱棣留下了什么

    徐辉祖画像徐辉祖长八尺五寸,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气。初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袭爵魏国公,往山西、北平等地练兵,并回朝掌中军都督府事。靖难之役时,徐辉祖作为南军主将,于白沟河之战中掩护李景隆撤退,全师而还;又在齐眉山大胜燕军。后被调入南京,淮北南军因此势孤而大败。燕军渡江

  • 明朝中期内阁首辅高拱,如何被张居正搞下台?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逐归田里高拱与张居正供职时国子监相识,二人志趣相投,相期将来入阁匡扶社稷。但当嘉靖帝去世当天,当时的朝廷首辅徐阶只召自己门生张居正共同写就嘉靖遗诏,并未通知已是阁臣的对手高拱,高、张二人顿生龃龉。此外,在隆庆五年高拱的亲信传言张居正接受徐阶三万两白银贿赂以救他的三个儿子,二人心中误解日益加深。张居正

  •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为何还如此得宠?看看她早年经历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万贵妃为什么长得像明宗,万贵妃与宪宗是什么关系,万贵妃和明宗有孩子吗

    都说帝王后宫佳丽无数难有真情,但是明宪宗与万贞儿的爱情故事却让后人感叹,万贞儿原先只是一名普通的宫女,她四岁时就被家人送进了宫,因为长得十分乖巧懂事,便被孙皇后派去照顾皇太子。当时朱见深才两岁,万贞儿已经19岁了,宪宗18岁登基,他是一个很专情也很痴情的人。当了皇帝后,便一些想要册立从小照顾自己的宫

  • 李自成如果听从了这个人的建议,那么天下必定就是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自成能坐稳天下吗,李自成有没有一统江山的机会,李自成是怎样成功的

    要求崇祯皇帝同意自己所提出的要求,那就是“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这句话是三个意思,一是要求封王;二是,要崇祯割让西北;三是,要崇祯犒赏其100万两白银作为军粮。总结起来,那就是要求崇祯同意自己的“招安”。要求要被自己带人暴打的,伤痕累累就要一命呜呼的人当自己的老大,真是滑天之大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