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绾,字公约,成都双流人。宋史里写他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并且殿试成绩是礼部第一,要知道宋朝是极其重文轻武的一个朝代,而且北宋人口众多。
有别于隋唐,北宋的科举制度相对公平,除了门阀世家,其他阶层的人也有机会通过考试改变命运,所以宋朝的科举竞争非常激烈,真可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
不仅学业出色,邓绾的仕途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殿试后不久他就被升迁为员外郎,到了神宗熙宁三年的冬天,邓绾又升任宁州通判。
要知道通判是略低于知州的地方长官,同时又有监察官吏的权利,号称监州,已然是一员封疆大吏。不过年轻的宁州通判仍不满足,他的目标是东京开封府,北宋的政治中心。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深受宋神宗信赖的王安石推动的改革,由于伤害到了很多既得利益集团,再加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导致改革遇到了阻力。这时民意汹汹,改革派极需扩充兵员,壮大自己的力量。
邓绾此时就通过他敏锐地政治嗅觉嗅到了一丝机遇,于是他马上上书表示,各地一派歌舞升平,大街上都是锣鼓喧天、鞭炮起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些反对声音都是保守派造的谣。
通过表态支持改革,他就与王安石搭上了线,此后他经常与王安石书信来往,二人眉来眼去,情到浓时王安石终于将他引荐给了宋神宗。宋神宗与邓绾交谈之后,也对他的能力给予了肯定,马上又将他升职,担任宁州知州。
一般人听到这个消息,那还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屁颠屁颠上任去了。可是邓绾一听马上就把脸拉下来了,他说召见我的时候这么着急,怎么能让我就这样回去呢?
对方看出他不满,就问他你想要什么官位呢,邓绾回答道,怎样也得是馆职。他的意思其实就是不管怎么样也要进中央。
没想到第二天他又升职了,并且如愿以偿的留在了东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官位,可想而知当时的舆论会怎样讥笑他。他的一些同乡也中肯的评价——“无耻”。没想到他心态很好,还笑呵呵的答道“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邓绾在东京大展拳脚广施抱负,很快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惜好景不长,王安石被保守派击败,被迫离开朝廷。可是这时邓绾不仅没拉兄弟一把,反而落井下石,和吕惠卿一同对王安石的新政进行打击。
但是宋神宗没过多久又为王安石平反,并且再次任命他为宰相。邓绾真是将两面三刀发挥到了极致,急于向王安石谄媚的他,又将弹劾他新大腿吕惠卿的本子递了上去,还建议皇帝重用王安石的儿子。
这下子不仅宋神宗就连王安石都恶心坏了,北宋朝廷要是还继续留着他在开封府,那口味就太重啦。于是宋神宗将他调去做了地方官,这就是眼不见为净。
那么这样的卑鄙小人王安石就看不穿吗?王安石用小人的原因有这么几个:首先邓绾在能力上是过得去的,北宋的科举考的是策论,而且通过王安石与宋神宗的面试也确实认可他的能力,从效果上看也确实推动了新法的实行。
再一个他是从外面调进来的,和保守派的联系不深。最后他够听话,听话的原因是他够无耻,他目的很单纯就是升官,而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王安石的改革荆棘遍地,正需要这种“光屁股打狼,胆大不要脸的”二者一拍即合,邓绾受到重用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