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先说前两句,这是《三国演义》里一个经典情节“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在青梅时节,请刘备喝酒,品评天下英雄。刘备列举了几位实力雄厚的军阀,曹操都不认可。他认为,天下只有两个英雄,一个是曹操自己,一个就是刘备。
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中就有出现,但较为简略:
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曹操没有把孙权列为英雄,因为孙权这时候还太小:建安五年(200年),衣带诏事发,刘备就离开曹操麾下了。而孙权出生于公元182年。在“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他不仅是个十几岁的少年,而且还完全在兄长孙策的羽翼之下,安分地做着“富二代”,根本没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当然,我们都知道,三国中“吴”政权的建立者,是孙权,不是孙策。孙策早逝,儿子太小,于是把父子两代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交到弟弟孙权手中。孙权很好地继承了父兄两代基业,并将之发扬光大。
所以,辛弃疾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开创事业是很难的,但如果没有优秀的继承人,再好的事业也无法发展下去。
可以回到题目上来了:曹操刘备死后,孙权为什么不趁机西征北伐、统一全国?
回答:因为魏蜀两国,在奠基人死后,都有强大的继承者。
曹操的儿子曹丕很出色,他才是魏国的开国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很不出色,但是在刘备死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家权力是由诸葛亮做主的。
甚至在诸葛亮死后,不出色的刘禅,一定程度上也维持着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刘禅后期的确是荒淫放荡,不理朝政,宠幸佞臣,不过这是个渐进的过程。正如孙权晚年也犯了重大错误: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
网上有句话,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话虽不尽然,也有一定道理: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同时有三个政权并立,持续几十年之久,这种情况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为什么能够三国并立、持续几十年?因为三家政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实力的平衡。
而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实力,与国家政策是否合理,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果合理的政策能够贯彻执行,那么,换掉个把领导人,也并不会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