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最不想看到的,是他自己的身世之谜,吕不韦因此饮鸩酒自尽

秦始皇最不想看到的,是他自己的身世之谜,吕不韦因此饮鸩酒自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064 更新时间:2024/2/3 11:15:37

[var1]

有些问题永远不能回答,有些事必须带进坟墓,只有让秦始皇放心了,吕不韦努力一生的积累才不会彻底灰飞烟灭。

所以当秦始皇对他发出灵魂之问的时候,吕不韦瞬间就醒悟过来,如梦方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

既然没能提前全身而退,那此刻及时舍车保帅,是对大家都好的结果。

所以吕不韦看完信就饮水自尽,说明他比李斯更聪明一点,没有完全在功名利禄中迷失,忘了自己是谁。

  • 秦始皇希望吕不韦永远闭嘴的事,其实是他自己的身世之谜;
  • 秦始皇最不想看到的,是吕不韦与日俱增的势力与声望。
  • [var1]

    而这一切,都绕不开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吕不韦的一生,从飞黄腾达到死于非命,都和这个女人密不可分,真可谓“成也赵姬,败也赵姬”。

    作为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吕不韦的一生,绝对称得上是功成名就。他两次跨界,从经商到政治,再到思想界,不仅干一行精一行,还在每一跨界中都成就斐然,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年轻时,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头脑活络,在各地之间低买高卖,富甲一方声名显赫。吕不韦第一次跨界是在邯郸,发生在他第一次见到秦始皇的父亲赢异人之后。

    那时苦逼的异人还在赵国当人质,生活不自由,经济很窘迫。但眼光独到的吕不韦一见到异人,就认为他“奇货可居”,回家后和他老爹围绕异人进行了一场旷世经典对话:

    [var1]

    吕不韦:“种地最多有多大收益?”

    吕父:“十倍。”

    吕不韦:“做珠宝生意最多能有多大收益?”

    吕父:“百倍。”

    吕不韦:“那皇帝背后的财团呢?”

    吕父:“无数。”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战国策·秦五》

    吕不韦用金钱开道,利用秦国内部的矛盾,纵横捭阖,不仅很快和赢异人称兄道弟,还成功拿下最受秦始皇的爷爷宠爱但没有继承人的华阳夫人

    [var1]

    赢异人是人质,前途未卜;华阳夫人没有继承人,也意味着没有未来。吕不韦正是死死拿捏住这两点,来回“贩卖焦虑”,使得连归国希望都十分渺茫的异人子楚竟然被立为王位继承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便是吕不韦最宠爱的侍妾赵姬。很快赵姬便在吕不韦的安排之下得到了异人的宠爱。秦始皇便是在这双重的宠爱之下,出生在赵国。

    秦始皇后来最忌讳的身世问题也在此埋下伏笔。

    [var1]

    公元前250年,几经波折九死一生的赢异人在吕不韦帮助下逃回秦国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居功至伟,被封为丞相,正式走入政界。只是苦尽甘来的异人只执政三年便撒手人寰,留下赵姬孤儿寡母。

  • 刚刚十三岁的太子嬴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邦,称他为“仲父”。商人吕不韦通过这个叫赵姬的女人,步步为营,一点点走向权力中心,登上人生巅峰。
  • 而吕不韦的失败隐患,也是从赵姬守寡开始一点点种下的。因为当时秦王嬴政年纪还小,太后赵姬常常和吕不韦私通。
  • 一边享受着相邦至高无上的权力,一边享受着“仲父”“隐秘的快乐”,此时的吕不韦开始膨胀了。

    [var1]

    为了不输给“战国四公子”礼贤下士的声望,吕不韦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他还主持编写了一本号称一字千金的煌煌巨著《吕氏春秋》,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吕不韦此时的野心已经爆棚:我老吕写的,堪比《春秋》。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长大后,赵太后仍“淫(乱)不止”。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便向赵姬献上嫪毐

    [var1]

    吕不韦过人之处在于,即使膨胀他也没有完全迷失,还是能够意识到危险。进献特殊人才嫪毐这件事情的初衷,他原本想有了替身,自己便全身而退了。但聪明一世的吕不韦,做梦也没想到,他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巨型炸弹!

    [var1]

    没有了身份的顾虑,赵姬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贵为太后的赵姬对嫪毐爱不释手,他们还接连生下两个儿子。在太后的不断关照下,嫪毐获得了一路晋升,被封为长信侯,成功培植起来一股强大的势力,和嬴政、吕不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

    纸终究包不住火,忍无可忍的嬴政正式出手了。嫪毐被车裂,和太后生的两个儿子被活活摔死,从这些霹雳手段上,可见嬴政的愤恨有多大,而他注定要成为千古一帝狠辣果决也可见一斑。

    [var1]

    随着赵姬的丑事一点点被揭露,吕不韦的那点往事也昭然若揭。按照嬴政的指令吕不韦亲手剿灭赵姬嫪毐集团后,他自己内心又是怎么想的?

    是面对昔日盟友灭亡时兔死狐悲的惶恐?还是心腹大患终于清除后的如释重负?或许二者兼而有之。

    此时的吕不韦一定是极其矛盾的,他预感到了自己在劫难逃,但依然心怀一丝侥幸。毕竟,没有他吕不韦,就不可能有赢异人和嬴政的归秦执政,甚至从某种不可言传的意义上说,根本不可能有嬴政的存在。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後”。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史记》

    [var1]

    嬴政几次想痛下杀手,但也是投鼠忌器。既是恩重如山的“仲父”,又有大批门客说情。杀嫪毐易,动吕不韦一时有点难。

    这时,齐国一个愣头青的出现,给吕不韦之死烧了最旺盛的一把火。这个愣头青就是名垂青史的“亢直之士”、“敢谏之臣”茅焦。

    [var1]

    嫪毐之乱平定后,秦始皇车裂嫪毐,扑杀两弟,并把母亲赵姬迁出咸阳,囚禁在雍棫阳宫。许多臣工认为嬴政对待母亲的处置既有悖孝道,又影响自己名声有损秦国形象,先后进谏。

    嬴政大怒,他下令说:“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但谏臣依然前仆后继,被处死者达二十七人之多。茅焦不顾生死,执意进谏,直至嬴政幡然醒悟纠正错误。

    赵姬一回来,吕不韦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寡妇门前是非多,况且还是两个有前科的人。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太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於雍,归复咸阳,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史记》

    [var1]

    公元前249年,吕不韦因赵姬上位,位极人臣;公元前237年,吕不韦因赵姬被放逐,大势已去。12年,在人的一生中正好是一轮,命运的这种轮回,让人感到惊奇。

    而在这一轮回中,千古一帝秦始皇真正成长起来了。他早已学会了用成熟的政治手段去处理混乱棘手的名誉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吕不韦留给我嬴政的痛苦与屈辱,让他自己料理干净,是为上策。

    嬴政出手了,短短30个字的信,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亚于万箭穿心,字字都刺在吕不韦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而那个角落,正是吕不韦在秦国这一生命轮回中,最初的投资、最大的资本和最深的依靠。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史记》

    [var1]

    你对我大秦有什么功劳?我们给你封地进爵?

    你和我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我要叫你仲父?

    吕不韦何其聪明,经商起家洞悉人心的他,怎能看不懂这三十个字的背后意思?我有什么功劳,你嬴政自己不清楚吗?你为什么叫我仲父,你嬴政自己不明白吗?

    可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嬴政全盘否认和抹杀了,吕不韦敢说一个不字吗?事关嬴政的身世出身、帝王家里最深的秘密,吕不韦即使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还有一个潜在的意思,那些龌龊的事,你不提我不提,大家相互将就。现在我要提起来了,你明白我是什么意思。

    [var1]

    吕不韦惨然一笑,如今的秦王,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亲热地叫着“仲父”的“政儿”了,他终究非池中之物碌碌之辈。是啊,千古一帝秦始皇,怎么可以有龌龊的过往呢?怎么可以被人威胁呢?

    吕不韦既悲凉又欣慰地上路了,他安心了,嬴政也就放心了。两个聪明的人过招,无须多言。

    被后世史学家尊为“商圣”的吕不韦,开创性地把政治当生意,用几代人的时间,跨越几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下了一盘空前绝后的大棋。

    吕不韦是成功的,但也是失败的,毕竟人不是棋子,人心也不是棋谱,终究无章可循。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曹操想到挖走徐庶却没想挖走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徐庶临走之时评价诸葛亮,徐庶为何离开诸葛亮,历史上徐庶与诸葛亮的关系

      《演义》里对于徐庶是这样说的,说他是经水镜先生推荐来到了刘备帐下。然后帮刘备出主意。和曹操打过几仗,还胜了。于是曹操就琢磨,这个刘备,在历次和我的交手中,每次不是扔下老婆跑,就是扔下老婆孩子跑,怎么这回这么强了。于是调查了一下,结果一调查发现,刘备手下竟然有一个比较牛的谋士叫单福(这是因为徐庶的妈还

    • 曹操刘备死后,孙权还很年轻,为什么不趁机西征北伐、统一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孙权曹操谁先死,刘备曹操孙权哪个死得早,孙权西征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先说前两句,这是《三国演义》里一个经典情节“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在青梅时节,请刘备喝酒,品评天下英雄。刘备列举了几位实力雄厚的军阀,曹操都不认可。他认为,天下只有两个英雄,一个是曹操自己,一个就是刘备。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中就有出现,但较为简略:

    • 袁绍一生错失了三大奇才,两个不输诸葛亮,一个深受诸葛亮忌惮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袁绍错失的十大猛将,袁绍最好的三大谋士,袁绍的简介和贡献

      袁绍的一生袁绍的一生,可谓轰轰烈烈!袁绍出身四世三公,虽非嫡子,却混得非常好,受到了天下士人的敬仰。东汉的覆没,袁氏集团的崛起,其实都出自于袁绍的谋划!当年汉灵帝去世后,大将军何进掌权,且太后是何进的妹妹,皇帝是何进的外甥,按道理说权力格局应该非常稳固,但何进却受到袁绍的撺掇,想去对付宦官!要知道何

    • 魏明帝又爱又恨的男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下司马懿家族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上的司马懿真的夺了曹魏吗,魏明帝和司马懿关系,曹魏后期除了司马懿还有哪些能人

      要说司马家族在曹魏政权下的崛起,司马懿首当其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既扮演了司马家族的领路人角色,也成了曹魏政权的掘墓人。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况,魏明帝曹叡是完全有机会不让司马懿夺权篡位的,但是在那个曹魏政权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无人可用,魏明帝也只能一遍重用司马懿给予高官厚禄,一边还要提防着他一面对自

    • 为什么说,鸿门宴上,项羽根本不想杀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鸿门宴中项羽应该杀刘邦吗,鸿门宴上为何项羽不下狠手杀刘邦,怎么看待鸿门宴项羽没杀刘邦

      大家都知道鸿门宴本是项羽设的局,想在宴会上刺杀刘邦,最后却反被刘邦逃脱的故事。鸿门宴作为《史记》记载中最为精彩的一件叙事,千百年来流传甚广,以至于后来成了一个俗语,用鸿门宴来表示图谋不轨、暗藏杀机的宴会。鸿门宴到底是怎么回事?说到这,可能有一些读者不知道鸿门宴到底是怎回事,在分析项羽没有杀刘邦心思之

    • 苏轼的儿子也是千古奇才,但因受父牵连,一首名作付之东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轼三个儿子,苏轼50首必背古诗,肥水不流外人田苏轼诗句

      在北宋乃至中国历史的文坛之上,苏轼的名字永远是那么光芒四射,震烁古今的。他以词最为出名,却在诗、散文、书、画等多领域都有一流的建树,是不折不扣的顶尖全能选手。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相当成功的文人,在当时就并称为“三苏”。在良好的家教之下,苏轼的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虽然被父

    • 马皇后下葬当天大雨倾盆,朱元璋大怒要杀人,和尚一句话救所有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马皇后之死朱元璋发疯,朱元璋封了几个皇后,马娘娘和朱元璋谁先死的

      孝慈高皇后马秀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结发妻子,她自幼父母双亡,被滁阳王郭子兴收为养女,并且在他的主持下,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从此与朱元璋风雨与共。朱元璋登基后,他顺理成章就做了皇后,并且是朱元璋唯一的皇后,她去世后,朱元璋再也没有立后。很多人说,朱元璋的家人就朱标和马皇后。为什么会这么说了

    • 朱元璋问刘伯温大明能存多久,刘伯温写下4个字,朱元璋暗自高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伯温临死留给朱元璋的信,朱元璋问刘伯温他能当几年皇帝,朱元璋没有听取刘伯温建议

      辞官后的刘基就过起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从公元1343年到公元1352年之间,刘基先后两次上任,最终因看到元朝腐败,愤恨之下再次辞官回到家乡。在公元1360年,50岁的刘基被朱元璋礼聘到身边,成为朱元璋的军师。刘基从此为朱元璋效力,他为朱元璋效力的原因很简单,天下纷争,百姓受难。而在刘基眼里,朱元璋是一

    • 中国明朝被凌迟的太监刘瑾是有多惨,为何会被处以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太监刘瑾下场,明朝太监刘瑾是个什么人,明朝历史上的太监刘瑾

      有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你做尽坏事,早晚一天恶报会找到你,人生在世,一定要多积善,这样才能有个完美的结局。 明朝初期,朱元璋、朱棣、朱高炽对于太监严加管控,宦官被压得很难受,压根没法子乱跳,朱瞻基上台后对太监管理没有前几任皇帝那样严格,太监有机会识字,这让他们有资本参与政治,明朝的太监最终有了影响

    • 驸马贪污,公主向父皇求情,朱元璋只说了五个字,公主转身离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公主驸马被赐死,朱元璋处罚驸马,朱元璋斩驸马完整版

      这件事发生在明朝的初期,也就是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经过一路拼搏,最后成为了天下之主的。所以小时候的朱元璋可谓是经受了人间的各种苦楚,在他小时候家境非常的贫苦,但是当地的贪官却将他们家仅有的一点粮食都给搜刮殆尽,所以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都是忍受饥饿而死。而朱元璋也一路乞讨,后来无奈出家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