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出茅庐便可知天下事,作为刘备三顾茅庐所请回来的顶级谋士,自然受到了重用,在隆中时,诸葛亮便对刘备分析了三分天下之事,此后诸葛亮为了壮大西蜀的实力,只身前往东吴结盟,而后又在赤壁大败曹操,把汉中抢了回来,为刘备奠定帝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世事无常,自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吕蒙部下所杀之后,刘备大怒之下失去了理智,不顾诸葛亮的劝阻非要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自己也在白帝城病危。
在弥留前的最后一刻,刘备召见了诸葛亮,他对这位卧龙直言:如果自己儿子是做皇帝的料,就尽力辅佐,如果不合适你可以把他废了,这些全由你自己做主,诸葛亮作为一代忠臣,自然是向刘备表达了忠心,表示愿意全力辅佐刘禅,恢复大汉荣光。
可阿斗扶不上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蜀国灭亡后他仍旧乐不思蜀,那他真如世人说的那么不堪吗?这倒未必,刘备此前已经言明,若刘禅不适合做皇帝,诸葛亮完全有能力废掉他,再立新帝,但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做,而且直到他去世,也一直保留着刘禅的帝位,由此说明刘禅也不简单。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权利可谓是如日中天,蜀国上下皆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当时刘禅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把权力揽过来,等着诸葛亮废了他,二是在诸葛亮面前表现得玩世不恭,在政治和军事上不多加干预,只有这样做,诸葛亮才没有理由废了自己。
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不断加大粮食储备,暗中加紧训练军队,为北伐中原做准备,他先后实行了五次北伐,一直在为恢复汉室发光发热,然而诸葛亮终究不是神仙,最终病逝在了五丈原。
在诸葛亮去世前,刘禅曾派下人李福前去探望,并没有亲自前去,按说这么大的事情,刘禅应该现身才对,为何只是派一个小人物前来呢?不仅如此,李福还带来了一个问题,他代刘禅问诸葛亮,您去世后,您的儿子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看似在问诸葛亮,其实实则是告诉他,还是不要让你的儿子进入朝廷了,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一想就知道了刘禅的用意,他对李福说道:自己年轻的时候在老家种了桑树,足够儿子自给自足了。
诸葛亮似乎也看走了眼,他以为刘禅只懂玩乐,没想到现在也玩起了帝王权术,他明白刘禅之前的一切都是掩饰,生怕自己把他废了,人人都渴望权利,刘禅也一样,他不怕诸葛亮夺权,但怕他的家族后裔来争夺权利,这样自己将永远熬不出头。
其实刘禅也不是没有能力,在用人方面,他把权力都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后,他也收回了自己的权利,一放一收也彰显了他的手段。
诸葛亮临死前也为刘禅留下了几个人才,刘禅也很器重他们,就这样经营了蜀国29年之久。
都说刘禅乐不思蜀,其实也算是对司马家的一种迷惑,要知道那时天下已定,刘禅根本复国无望,他为了安度晚年,不得已才选择了这种方式,以求司马家族放下对他的戒心。
笔者认为刘禅虽然不能说是很有才能的人,但绝对没有世人说的那么不堪,我们对事情的判断更不能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