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便是司马懿的性格写照。但是在隐忍之下暗藏着的却是一颗叵测之心,作为曹操时期就已经入朝的大臣,身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
深受四朝皇恩的司马懿并没有报效之心,反而时刻怀揣着野心、伺机待发,终于在曹爽外出狩猎的时候一举兵变,成功将自己转变成了像曹操那样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枭雄”。
作为晋朝开国始祖的司马懿,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铺平了篡位之路的他,可他却不得后人的祭拜。在古代,孝之一字可谓是重中之重,更别提身为天下主人的君王。
司马懿为后世子孙的路可谓是居功至伟,为何却落得无香火可享这般落寞的身后结局?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司马懿的伪装
公元239年,曹叡也步了其父曹丕短寿的后尘,英年早逝。在他去世之前,曹叡指定宗室大臣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自己的幼子曹芳料理朝廷事宜。
交代完身后事后,曹叡撒手人寰,在其遗诏嘱咐下,曹爽和司马懿共同将曹芳扶持为君主。曹芳即位后,曹爽开始了对司马懿的打压,先是将司马懿升任太傅,通过明升暗降的手段夺取了司马懿的兵权。
之后,他又命令自己的兄弟接掌了宫廷禁军,将宫廷牢牢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做完这一切之后,曹爽更加膨胀,在朝堂之上广植党羽亲信,将朝堂也控制在了自己手中,引得朝中重臣对此颇为不满。
但碍于曹爽权势熏天,无人敢怒,司马懿将曹爽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虽然对曹爽架空自己夺权的行为也大为窝火,但鉴于曹爽权势过大根本不是对手。
深谙韬晦之道的司马懿选择了称病不朝,以此来保全自己,顺便积攒力量准备向曹爽发难。曹爽得知后,也心有顾忌,便派马上前往荆州就任刺史的李胜,以探病辞行为名去探听虚实。
司马懿得知李胜来访辞行,登时便明白了其中的计策,更是在李胜面前装出了一副中风瘫痪已久的样子来。见到司马懿如此的“病态”李胜也在心中嗟叹不已。
出来后,他向曹爽回复,曹爽得知回报后大喜不已,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带着曹芳前去高平陵扫墓游猎。但殊不知,司马懿正在等待着曹爽放松警惕,准备趁此机会一举将曹爽置于死地。
高平陵之变
果不其然,在曹爽携少帝曹芳和亲信拜谒高平陵时,司马懿一改往日的病态开始行动了。他联合自己原先的旧部占领了洛阳城,控制了魏国国都、宫廷以及军队朝政等事务。
作为曹爽幕僚的桓范,选择立刻逃离宫中,去向曹爽禀报这件事情,而得知桓范的逃离司马懿却不甚为意,他向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道:
“桓范素有智谋这点没错,但是曹爽就像是一匹劣马,根本没有宏图大志。只会贪图马厩中的草料,根本不会采纳桓范的意见,就放他去吧。”
桓范见到了曹爽,将洛阳城中的事紧急向曹爽汇报,并给出了“挟持天子号令天下兵马为己用、夺回洛阳”的意见。此计虽然狠,但却是曹爽唯一能逆转局面的方法,只要曹爽能按照这条计策而行。
但很可惜,曹爽胸无大志,就活生生像一匹驯钝的劣马一般,只会贪图眼前的利益,面对妻儿举在司马懿之手的情况曹爽犹豫不决,整整一夜。
一夜之后,曹爽选择了最愚蠢的那条路:拱手认输,向司马懿交出权力投降,认为这样做自己也能作为一个富贵人家度过余生。桓范得知自己计谋终不得行,不由得摇头哭叹到:“曹子丹素以智谋自矜,今观其子,真豚犬耳!”
回到洛阳后,他向司马懿拱手认输,不得不说,曹爽实在是愚蠢,他高估了司马懿,高估了司马懿的人品。作为野心家的司马懿,岂能不懂得斩草除根的道理?
就在曹爽回到洛阳没过多久,司马懿便找到了借口,给曹爽安上了谋反的罪名,可怜曹爽富家翁没能当成,还被司马懿将全家三百余口全部送上了断头台。
曹爽被夷灭三族后,曹爽的亲信也被司马懿尽数清洗,只有夏侯霸深感不妙连忙逃遁,最终投靠蜀国,靠着张飞妻子夏侯氏的帮助,在蜀国获得地位得以保全自身家族。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自此之后,魏国军政大权便落到了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懿也为日后子孙的篡权铺平了道路。高平陵之变,使得年已七旬的司马懿,成功利用了曹爽曹芳外出祭祖的空挡时期,一举拿下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可谓办的是干净利落。
然而,俗语说得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像曹操组织摸金校尉筹集军费一样,为防止后世有人效仿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而设立七十二疑冢一样。
另外,司马懿在临终之时也留下遗嘱:“子弟群官,均不得谒陵”。很显然,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害怕高平陵之变会在司马懿的身上重演,司马一族的子弟也只得遵守祖训,不去为司马懿扫墓。
可惜,因果轮回,报应不爽。公元264年,司马炎受所谓的“禅让”篡夺了曹魏江山,自立为君、改国号为晋。司马炎一统华夏大地才不过数十载,子孙后代便为了权力争权夺利,甚至不惜兵戎相见。
最后,他们还引发了八王之乱。开启了一个更加混乱的时代。估计司马懿也不曾想到,子孙后代会如此不成器,连“何不食肉糜”的子孙都能成为君王。
临了,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难逃史书骂名,一个留下了鹰视狼顾的成语,一个留下野心家之名,更是留下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歇后语。
司马懿若是泉下有知,会不会为自己高平陵一事反思呢?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诸葛亮,白帝城托孤后,刘备曾经向他说过,为了蜀中基业,如果刘禅不成器,诸葛亮可以自为成都之主。
可是,诸葛亮却为了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最终积劳成疾累死在了五丈原。就连死前诸葛亮都放心不下,还设计将蜀军全部退回了汉中,二者的人品立现高低。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