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下的赞美诸葛亮的诗。诸葛亮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他的帮助下,刘备的蜀国才得以安定。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刘备也是忠心耿耿,把自己的一生心血都奉献给了蜀国。
然而,哪怕伟大如诸葛亮一般的人物,一生之中也做过两件错事。第一件错事便是他不该放走一人,第二件错事便是他错杀了一人。那么,这被放走和被杀错的究竟是何许人也呢?诸葛亮又为什么会难得糊涂做出这样的错误举动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
诸葛亮的经历
诸葛亮早年生活在南阳,隐居在深山中。按理说,这本是刘表的地盘,但是诸葛亮却没有选择出山辅佐刘表。只因诸葛亮觉得刘表不是乱世之中,可以匡扶正义的人才。虽然隐居在深山之中,但是诸葛亮的谋略还是被天下人所认可,大家称其为卧龙先生,而且有“得卧龙者得天下”之说。
后来,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上山寻找卧龙先生诸葛亮。至此,也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通过和刘备的交流,诸葛亮对其赞赏有加。再加上隐居多年,刘备是唯一一个愿意放下身段,三番两次不辞辛苦的来请自己出山的人,这也让诸葛亮非常感动。
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在战场上,他运筹帷幄,其中最经典的战役要数赤壁之战了。这里也引出了很多典故,比如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等。此战过后,三足鼎立的局面才正式形成,蜀国的情况也彻底的安定了下来,诸葛亮也被刘备任命为了丞相。
在朝堂之上,诸葛亮鞠躬尽瘁,队内实行屯田制度强大蜀国的国力,对外要求与东吴联盟稳定蜀国的根基。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继续精心地辅佐着刘备的儿子刘禅,后来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至此,诸葛亮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蜀相的才能与忠诚,也被后世赞扬。
诸葛亮没杀小人杨仪
刘备去世以后,蜀国内部动荡,没有了刘备的震慑,很多人都在蠢蠢欲动。幸好有诸葛亮稳住朝政,蜀国才没有大乱。然而,诸葛亮身边却有着这样一位小人,他的名字叫杨仪。这个人的嫉妒心非常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经常利用权位之便给别人穿小鞋,然而,他却深得诸葛亮的喜爱。
诸葛亮在世之时尚且还管得住杨仪,但诸葛亮去世以后,杨仪便觉得自己劳苦功高,于是在朝廷之中更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在朝堂之上肆意辱骂其他官员,行事肆意妄为,他的存在使得朝廷内部乌烟瘴气。其实诸葛亮在去世以前本就应该下令杀了杨仪,因为除了自己以外,根本没有人管得住他,所以便是诸葛亮做错的第一件事。
诸葛亮错杀魏延
魏延是东汉末年蜀国有名的战将,也是蜀国后期的军事实力天花板。当时蜀军攻打长沙之时,魏延因为佩服关羽,得到关羽的引荐后,归顺了蜀国。这本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但是诸葛亮却非常不喜欢魏延高傲自大的性格。他非要说魏延脑后长着反骨,以后必反。当时因为刘备还活着,所以两人表面上不合,但依旧可以共事。
然而,等刘备去世以后,两人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激烈。魏延甚至还说出没有诸葛亮,他依旧可以带兵的话,这让诸葛亮非常的不满。而且魏延这个人还有一个毛病,常年在外打仗的他,总是喜欢养兵。本来就对他有诸多偏见的诸葛亮,见他如此行为,更是坚定了心中的想法,觉得魏延必反。
诸葛亮去世以后,敌国大军趁机来犯,蜀国抵挡不住,便打算撤军。这一切都被诸葛亮在生前算好了,诸葛亮当时告诉杨仪和姜维,如果撤军之时魏延不听指挥,那就不要管魏延了,自己走就好。而这件事,也让魏延心中非常不满,到后来,魏延反对姜维和杨仪等人的决定,打算自己带兵挥师北上。
姜维和马岱劝说他,要护送丞相的灵柩回国,劝说魏延不要鲁莽行事。魏延大声喝斥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意思就是诸葛亮虽然不在了,但自己依旧可以领兵打仗。此话一出,周围的人们都变了脸色。大家觉得魏延真的如诸葛亮所说,打算要反了,于是马岱掏出了自己腰间的佩剑,一剑杀死了魏延。
其实魏延压根没有想造反,这一切都是被形式所逼,心高气傲的魏延积攒了很多的怨气,就发泄了出来,但却被当做谋反给杀了。诸葛亮出计谋杀死魏延以后,蜀国才是真正的陷入了麻烦,朝廷中无人主持大权,朝廷之外,缺少了魏延,姜维一个人压根支撑不住敌军的来犯。到最后刘禅投降,蜀国也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结语
如果诸葛亮在去世之前没有办这两件错事,蜀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走向。没有了杨仪,朝廷内部就不会过于动荡。如果没有杀魏延,至少凭借他和姜维两人,还有和其他国家一战之力。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人,他也不知道魏延最后会不会真的谋反。
在他的角度看来,只能把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全部铲除,蜀汉的根基才得以稳固,刘禅的王位才能做得更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一生为了蜀汉的霸业倾尽了心血,最终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贤相。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