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巡行的是哪些地方?浅谈秦始皇多次巡游的原因

秦始皇巡行的是哪些地方?浅谈秦始皇多次巡游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393 更新时间:2024/1/17 19:39:37

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是什么样的想法促使秦始皇多次巡游?他巡游的是哪些地方呢?

一、秦始皇巡游的时空特征

第一,时间特征。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相关记录中可以得知,首先,秦始皇出巡频率高,其在位十年间,共有五次出巡,占据称帝年限将近二分之一。这样的频率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无疑名列前茅,同时比《尚书·典》中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频率更高。

其次,秦始皇的巡行在季节安排上多遵循古代制度,以仲春二月居多。同时出巡时间较长,平均历时五到六个月,短至两三个月,长达十一个月之久。再次,始皇会在海滨地区停留大量时间,其四次东巡中,海边漫游几乎占总时间的一半,有次在琅邪停留了三个月。最后,秦始皇巡行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科学合理,每次出行都能依据当地气候条件作出最合适的安排。

第二,空间特征。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和相关考证可以得知,首先,秦始皇的出行路线方向不同,行程也有所区别,但以东巡为主,仅在称帝后第一次出巡时向西。其次,秦始皇东巡活动的主要目的地是齐鲁海滨,他的巡游活动大多不出山东半岛,目的地总是齐鲁海滨。

再次,秦始皇出巡的形成距离较远,五次出巡相加里程超过20000km。最后,始皇巡行的范围也非常之广,他几乎走遍除西南边地和岭南地区之外所有属于大秦帝国的版图,巡行范围可以说非常广阔。从秦始皇巡行的时空特征可以发现,他的巡行的主要目标是齐地,五次出巡,四次东巡,其中三次都以齐地为目的地,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秦始皇东巡齐地的政治原因

第一,齐地具有反抗秦国的实力。我们都知道,齐国一直国力强盛,自从进入战国便长期与秦国抗衡。公元前288年,齐、秦分别自称东、西帝,有从中部二分天下的趋势,即使此后不久齐国险些沦亡于乐毅的军队之下,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光复后的齐国仍然是割据一方的大国。

战国晚期的斗争中,齐国秉持中立立场,没有参与到五国共同攻打秦国的斗争中,因此国力的保存较为完整。公元前221年,秦国通过诡谲狡诈的外交手段灭齐,几乎未耗费兵卒,但与此同时,齐国的兵力财力也保存了下来,当时齐国的景况与废墟一般的其余诸国可谓相差甚远。

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齐国时最后一个被灭掉的国家,秦国的政权对齐国的统治相比其他国家来说较为粗疏、浅薄。齐国这样的大国,在秦国统一之初才分为两个郡,后来才逐渐详分,对于刚刚占领的土地,统治无暇顾及也可以理解。《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录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秦始皇每消灭一个国家或占领一方新的土地时便会前往巡视一番,仿若品尝胜利的果实。

第二,齐地的贵族势力仍然强大。战国时期,各国的王宫贵族中齐国田氏可以说独具特点。田氏的先祖是春秋时期从陈国逃往齐国的落难者,但田氏十分善于经营工商业,又常常赈灾济民,在百姓中很有声望,春秋晚期田氏便发展成为齐国大族,最终成为齐国的主人。

战国时期,田氏家族人丁兴旺,虽然有宗族支脉之分但他们对加强宗族之间的团结非常看重,其实自陈氏入齐以后这种家风便存在,此后延续下来成为家族传统。公元前221年,秦国虽然消灭了齐国,田氏家族的政权不再,但仍有余威,是齐地最为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受到秦国人的忌惮。

当时,秦国强行将六国贵族迁往都城,齐地田氏便是首选,但据相关文献中的记载可以看出秦国虽一开始就对齐国采取迁徙政策,实际上没有获得良好的效果。《后汉书·法熊传》中提到法熊实际上是齐襄王法章的后人,因齐国为秦国所灭,因此田氏家族皆改为法姓,可以肯定当时混在齐地民间隐姓埋名的人不在少数。

齐国作为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曾经成为各国贵族聚集的场地,是集结力量图谋东山再起的大本营。据《战国策·齐策》记载,齐国灭亡之前,逃难到齐国的楚国贵族、三晋大夫多至数百人。齐国灭亡后,很难保证这些贵族不会与田氏站在一边,这对秦国人来说无疑是威胁。

第三,齐国人动向成迷。齐人的聪颖与宋人痴愚一样著名,姜齐的开国之君太公吕望,可以说是兵家的先祖,权谋的创始人。他所著的《周书阴符》一直是历史上的传说,诸如苏秦张良等人皆以此书为基础学习权谋兵法等。

姜太公的子民一方面受到他的影响和熏陶,一方面又受到田氏工商文化的影响,很早以前就体现出足智多谋的国民特点。试问兵家哪位不是智谋非凡,商人哪个不是精明异常呢?齐国人的这个特征到春秋后期至战国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秦国人对此多有体会,如秦昭公、秦王嬴政都曾评说齐人智略超群。

秦国建立后,齐人虽国破家亡,但骨子里的性格、民族特点不会改变,所以秦始皇多次到齐地巡视,观察齐国人的一举一动。了解齐国人的动向,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是秦始皇巡视齐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秦始皇东巡齐地的经济原因

首先,把持控制齐地盐铁以及丝织品的生产。秦朝时,盐铁都官盐和私盐的区分,官府会对私营的盐铁产业进行严加管控。齐地依靠着山,又与海紧邻,丝织品更是其称霸的经济来源,同时与一般齐国人的生计密切关联。因此,无论是从增加自身的财政收入还是经济角度来说,秦始皇都不会放过齐国。

其次,劝课农桑。原本齐国的田地盐碱化非常严重,经过齐国人的辛勤劳作,淄潍莱平原成为齐国的粮仓。由于地处偏僻,战争很少波及到齐国的农业生产,即使战争激烈,齐国的农业仍能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与其他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原诸国大不相同。因此秦始皇从始至终对齐地的农业生产非常关注,以便能征收足够的粮食赋税。

四、秦始皇东巡齐地的文化原因

第一,寻根。众所周知,秦人是东夷族中的一支,是少昊的后人。秦人向西迁徙从史前就开始了,最后一批在殷末周初,殷周之际据秦统一六国仅八百年,极具民族意识的秦国人不会淡忘。因此到战国时期,秦国人仍然将鸟作为崇拜的对象,将少昊视为上帝。

既然保留着较强的种族意识,自然会有寻根的行为,秦人之根便在泰沂山区及其汶泗流域和沂沭流域。据考证,这些区域保留着大量的东夷族文化传统,如崇拜鸟、善用谋略以及少昊的传说等等,这都很可能是秦始皇感兴趣的事物。

第二,寻求文化与宗教的权威力量。秦国人自从向西迁徙后,文化发展上有所减慢,直到秦孝公之时,秦国的文化还处于落后的状态。后来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自此以后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迅速成为大国之一,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加强政治上的权威,必然会寻求文化的宗教力量作为助力,他整理世界上名山大川序列,想借此提高秦国本土山川神祇的地位。原本中国的名山大川仅有五岳、四渎,除华山与河水与秦国稍微有些联系外,其余皆位于关东之地。秦始皇对这样的格局非常不满意,重新编订系谱,定地位,以压低六国故地的文化神祇。

然而,秦地的文化无论如何也比不上齐鲁,不巡行齐鲁之地就无法以文化正统自居。所以始皇第一次东游时便造访鲁地,不仅因为鲁国是孔子的故乡,更因鲁国实际上是周朝替身,秦国取代周朝就是取代鲁国。

第三,求仙。在秦始皇的时代,求仙的风气十分盛行。秦始皇对长生不老迷恋至此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秦始皇很可能从小身体就不好,郭沫若据相关文献推测,始皇大约天生患有软骨症,还可能有气管炎;二是秦始皇不甘寂寞,他有很大的野心,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年龄本是鼎盛,却总被病魔环绕,他要办的事情太多,而留给他的时间太少。

结语

秦始皇巡游的时空特征和其原因动机是互相联系的,巡行是原因动机的外在表现。他希望在军事政治上确定齐地的安定,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经济上能迅速发展,经济良好才能给国家发展提供坚固的基础;也希望能在巡行之地寻根求仙,成就大业。在这些原因的驱动下,秦始皇成为切实践行天子巡行四方的第一位皇帝,他的行为对后世皇帝有着深刻影响。

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参考文献:《史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操死了才2年,他的陵墓被曹丕彻底拆毁成一片废墟,到底因为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最后死在什么地方,曹操为什么没死之前就开始修墓,曹操到底是病死还是战死

    曹操以对待诸侯的礼节,隆重安葬了关羽的首级。仅仅不足一个月之后,他就在洛阳骤然病重,太医百般调治无效,眼看就要一命呜呼。生命垂危之际,曹操却干了一件令人愕然不解的事:下令紧急召回留守长安的第二子鄢陵侯曹彰。曹彰在曹操诸子中,以善于用兵著称,很早就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的北征乌桓

  • 魏延如果单挑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能打败哪一个?答案是张飞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延和张飞谁厉害,关张赵马黄分别指谁,放开那三国3魏延和张飞

    魏延,是蜀国后期重要将领之一,谋勇兼备,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即使放在整个三国时代而言,他也可以算是武将中的佼佼者。从魏延的一生经历可以看出,他完全具备和五虎大将并驾齐驱的实力。公元219年,刘备经过一番苦战,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汉中从此成为蜀汉第三大战略基地。在确定汉中太守的人选时,众人都以为,关

  • 秦始皇顶着“虎狼之君”恶名2千年,武陵山腹地一批文物还他清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始皇挖掘文物,秦始皇陵墓阴兵的秘密,秦始皇陵墓出土多少文物

    公元前247年5月,秦庄襄王病故。年仅12岁的嬴政,继承大统,成为秦国新一任国君。而秦国正是在他统治下,就此一飞冲天,虎视天下扫灭六国,彻底终结战国乱世,建立起统一强大的秦朝。但秦始皇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千百年来一直极富争议。一方面,他凭借前无古人的赫赫武功,使得东周以来的扰攘乱世重归一统,顺应天意

  • 刘备请一个道士出山却遭拒,蜀国灭亡后此道士下山拯救万千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备带了三个人建立了蜀国,刘备在北固山招亲故事简介,关于刘备的民间故事

    但刘备控制的益州,却出现了一个道士,做派与左慈、张鲁等人迥然有别。此人名叫范寂,又名范长生、范延久,是三国后期蜀汉地区的著名道士。范寂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青城山潜心修道,清心寡欲,寿命很长,《艺林伐山》记载,范寂活了130多岁,从刘备时代一直活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范寂祖籍四川涪陵,刘备入蜀后,定成都为

  • 刘邦两次闯军营,夺取韩信的兵权,韩信为什么一点都不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两次夺韩信的兵权,刘邦为什么能三次夺取韩信的兵权,刘邦为什么夺取韩信兵权

    在现在的一些影视剧里我们可以了解道,军营是一个戒备森严的地方,而且士兵们一般只会认准主帅的命令。韩信是一军的主帅,刘邦是韩信的主公能自由进出军营不奇怪,可是他是一次次地夺走韩信的军权的?难道这样不会导致韩信起了反叛的心吗?其实,有这种想法是现在的古装剧给我们的误导。换个角度,如果一个皇帝不能很好的控

  • 此女出生手握八阵图玉石,惊动秦始皇,长大后却说:刘邦有帝王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河北刘邦石像,秦始皇不死刘邦能得天下吗,刘邦选墓全过程

    我们一般把这种人成为预言家,提起预言家相信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很多神机妙算的人物,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再比如唐朝时期的袁天罡,所料事件中,几乎无不应验,李世民更是封其为国师。然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主人公并不是上面提到的两位,而是许负。许负出生于汉初年间,是河内郡温县县令的女儿

  • 项羽射了刘邦一箭,结果刘邦没死,从此象棋多了1条不成文的规定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赫赫有名,他不但消灭了秦朝的统治,而且还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被司马迁写入了“本纪”行列(只有帝王才会在本纪中),足见其不凡之处。奈何,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却败给了刘邦。对于这样的结果,历史上有很多人感到惋惜,因为刘邦和项羽相比,差的不是一点两点。值得一提的是,楚汉十年的争雄

  • 三国出场时间最少的谋士,只露了一面,让诸葛亮的隆中对差点破产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在隆中,诸葛亮在隆中十年做了些什么,三国中可以和诸葛亮比肩的谋士

    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就是为刘备的蜀汉量身定制的发展方略。诸葛亮根据刘备当时的实际情况,拟定了同时夺占益州和荆州的两条腿走路的总方针。益州可以为蜀汉提供源源不断的粮秣、财力、兵源补充,足食足兵,荆州则可以让蜀汉在曹魏和孙吴之间获得一个宝贵的战略支点。一旦天下有变,蜀汉就能从益州和荆州两路出兵,形成

  • 曹丕是三国最英明的皇帝,诸葛亮说了4个字让他的形象瞬间垮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魏文帝曹丕,三国中的曹丕有多厉害,诸葛亮和曹丕谁厉害

    怀着对东汉朝廷深深的失落,曹操毅然决定辞官还乡。曹操之父曹嵩当过东汉太尉,位列三公,家里有的是钱。因此曹操在老家的日子也过得自在舒坦,“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就在这段时间,曹操的长子曹丕降生了。曹操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他眼看天下将乱,于是着意从小培养曹丕成为文武兼备之才,曹丕在《典论》中

  • 关于河西地区,西汉和匈奴有话说!胜利者的西汉从河西得到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汉谁打败匈奴,匈奴被西汉打败后到哪里去了,西汉和匈奴战争的残酷

    自古以来,历代有志向的中原王朝都视河西走廊为“国之禁脔”,不容他国染指。这种想法和国策是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有的,从此之后的西汉、东汉、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皆是如此。河西走廊是古代代表东亚的华夏文明连接中亚文明的重要枢纽,是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向西和向南掠夺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原王朝赖以抵御游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