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官名,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官名,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526 更新时间:2023/12/9 2:53:13

参知政事,中国古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到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

参知政事,官名。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简称“参政”。

初置时,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开宝六年(973),始命知政事与宰相(同平章事)于都堂(政事堂)同议政事。至道元年(995),又命与宰相轮班知印。元丰改制,废参知政事之名。南渡后恢复。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辽、金承宋制。元中书省设参政,即参知政事的简称;在行中书省则于丞相、平章、左右丞下设参知政事。明初行省沿元制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洪武九年(1377),废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以参政为布政使之副职。《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宋初并无参知政事一职。宋太祖代周自立,以范质为昭文相、王溥为史馆相、魏仁浦为集贤相,三相并设,而不设副宰相。上述三人皆后周旧臣,太祖对他们自然有防范心理。同年又以心腹赵普为枢密副使,二年后迁枢密使,朝廷大政实际上操纵在太祖和赵普等人手中。《涑水记闻》卷1载:“太祖初登极时,杜太后尚康宁,常与上议军国事,犹呼赵普为书记。尝抚劳之曰:‘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太祖宠待赵韩王如左右手。”军国大事,大都是太祖与赵普等商议而定。宋代制度也大都是赵普创立,《容斋随笔》卷七称:“赵韩王佐艺祖,监方镇之势,削支郡以损其强,置转运、通判使掌钱谷以夺其富,参名京官知州事以分其党,禄诸大功臣于环卫而不付以兵,收天下骁锐于殿岩而不使外重。建法立制,审官用人,一切施为,至于今是赖。”这时候,中央机构的运作还不是一种正常态,宰相们并没有总文武之大政,只是起处理一般政务的辅助作用。换句话说,赵普等此时所发挥的则是类似宰相的作用,而范质等人所起的作用则类似副宰相。

宰相制度的健全,是太祖开国四年之后的事情。乾德二年(964)正月,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并罢,完成了从后周到赵宋的宰相人选过渡期。同月,赵普拜相,“上视若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宋史·赵普传》)一直到开宝六年(973)八月,太祖对赵普信任有加,中书只有赵普独相,这段时间持续将近十年。

中书事务繁剧,北宋初期更面临着平定内乱、统一全国、抵御外族入侵等繁重的军政要务之处理。赵普以独相主持中书工作,分身乏术,当然难以应付头绪纷繁的军政事务。于是,太祖就试图为赵普设置副手,协助其处理日常政务。《长编》卷5载:

(乾德二年四月)上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乙丑,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并本官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庭上事,殿廷别设砖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相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盖上意未欲令居正等与普齐也。

《玉壶清话》卷6载:

太祖受禅,以赵韩王普有佐命巨勋,除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未几,范质罢相,以公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既冠台府,参总庙权,参政吕余庆、薛居正虽副之,但奉行制书,备位而已,不宣制,不预奏事,不押班。每府候对长春殿庐卢,沃大小之务,尽决于公。

设参知政事以为副宰相,是对唐人制度的一种承继。但是,宋人认为陶谷见识简陋,所言并不合古制,对唐人参知政事的职务也是一种误解,《宋会要·职官》1之69载:

史臣钱若水等曰:按唐故事,裴叙为右仆射知政事、杜淹为御史大夫参议朝政、魏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萧瑀为持(特)进参议政事、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刘幽求为中书舍人参知机务,然并宰相之任也。又,高宗欲用郭待举参知政事,既而谓崔知温曰:待举等历任尚浅,未可与卿等同名称。遂令于中书门下同承进止平章事。以此言之,平章事亚于参知政事矣。今谷不能远引汉御史大夫亚相故事为对,翻以参知政事为下丞相一等,谷失之矣。

《石林燕语》卷3考辨说:

唐参议朝政、参议政事、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皆宰相之任也。参知政事,盖刘洎为相时名。唐初,宰相未有定名,因人而命,皆出于临时。其后高宗欲用郭待举为参知政事,以其资浅,故命于中书门下同受进止平章事。参知,非参佐也。盖宰相非一人,犹言共知尔,而平章乃参佐之名。本朝太祖始以赵中令独相,久欲拜薛文惠公等为之副而难其名,召学士陶谷问:“下丞相一等,有何官?”谷以“唐有参知政事”对,遂以命之。不知此名本自高于平章事,轻重失伦,后遂沿习莫能改云。

所以,参知政事的名称虽然沿袭唐人,内容并不完全一样。唐人作为宰相的临时差遣名目繁多,宋人只是择其一作为副宰相的正式名称,遂成制度。

参知政事的最初设立,完全是为了协助宰相赵普的工作,地位较低,不具有与宰相分庭抗礼的任何迹象,在赵普独相期间,这种状况一直没有改变。《宋会要·职官》1之16言“参知政事,贰宰相,批大政,参庶务,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尚书为之。”《宋史》卷161《职官志》言:“参知政事,掌副宰相,毗大政,参庶务。”即参知政事是作为宰相的行政副手全面参与朝廷政务。换句话说,参知政事的最初设立,完全是为了强化相权,太祖不设多位宰相而设一相二参,其突出赵普相权的目的十分清晰。

标签: 参知政事宋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光义水淹太原,北汉最后一位皇帝刘继元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继元,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赵光义率领宋军北征北汉,围攻北汉最后的希望——它的都城太原城,本以为手到擒来,却没想到遭遇了重重阻碍。到了宋军围攻太原城的最后阶段,宋军的最高统治者赵光义发现,围攻了太原多天以来,竟然还不能在破城这方面取得什么好的效果,赵光义大为着急,寝不能安,夜不能寐。赵光义相当着急,毕竟在他看来,太原城如今已经

  • 西魏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西魏,南北朝,历史解密

    西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说西魏之前我们先理清楚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曹丕继位后受汉室禅让,所以“魏”为正统,然而持续时间过短,而且继少帝曹芳被废之后,曹魏

  • 邢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怎么样?有着怎样的往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邢国,商朝,历史解密

    邢国与燕国、中山国、鲁国、齐国、卫国、晋国的关系:邢国与燕国邢国和燕国是同一时期封建的姊妹之国,燕国为召公之嗣,邢国为周公之嗣,是河北省在西周时期的两大侯国和文化源流,其中邢国尤是姬姓封国。邢国与燕国的封建比燕赵文化中的赵国早建立六百多年。邢国与鲁国邢国与鲁国是一对兄弟之国,皆为周公的嗣国,鲁国为周

  • 仰韶文化目前发现了哪些遗址?属于什么文化类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上古,仰韶文化,历史解密

    由于仰韶文化内涵丰富,分布地域辽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很大,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依据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参照学术界传统看法,将仰韶文化划分为六区、五段、19个类型(或遗存):在仰韶文化区系中,关中豫西晋南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已发现遗址约2000多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 元朝权臣燕帖木儿是怎么崛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燕帖木儿,元朝,历史解密

    1307年,元成宗铁穆耳病死。此时,海山的弟弟发动政变,遥立拥兵在外的海山为帝,燕帖木儿封为授同知宣徽院事。这也是个不小的官1309年,元帝国联合察合台汗国灭掉了窝阔台汗国,海山庙号被称为元武宗。可惜,当了4年的皇帝的海山死于酒色,二十六岁的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庙号元仁宗。燕帖木儿便换了一次

  • 邪马台国有着怎样的风俗习惯?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邪马台国,倭女王,历史解密

    邪马台国的经济,已进入农耕生活。《魏志?倭人传》记载:“种禾稻、芝麻;蚕桑、缉绩。”种稻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同传又指出“人性嗜酒”,说明已有足够的粮食。水稻耕作以外,还种桑、麻、大豆、小豆、绿豆等旱地作物。手工业开始从农业分工,“出细蔓、绣绵”尽斑布、倭锦等丝麻织物,更生产兵器、工具及珠宝、装饰等工艺

  • 历史上很多人篡位,为何司马家的名声却非常差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司马炎,历史解密

    在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俩看来,他们篡位夺权,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开了个头以后,后代历史上,权臣篡位的事情,便屡见不鲜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一、祖孙三代人接力篡权,你说有多阴险?很多人说曹丕篡位和司马家一样,其实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曹丕的大位是从曹操那儿得来的,曹操

  • 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他是如何让越国大翻盘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越国,春秋,历史解密

    历史发展到春秋末期,最为精彩的吴越争霸,吴国在吴王阖闾时期凭借伍子胥与孙武的努力,一举攻破楚国的郢都,迫使楚国迁都以避战火,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强国。而越国在吴国巅峰时期,与之抗衡,越王允常虽然也在吴国空虚的时候攻击过吴国,但是在历史上,更为知名的是越王允常的儿子越王勾践,以及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这其

  • 阿尔法小组是怎么组建起来的 阿尔法小组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苏联,俄罗斯,历史解密

    “阿尔法小组”是前苏联于上世纪70年代为反恐而建立的。1973年,苏联一架雅克-40型客机在伏努科沃机场遭到4名武装歹徒劫持,机上旅客全部被扣作人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内务部联手采取紧急行动才救出了人质。这一事件在苏联造成了不小震荡,也引起了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当时,苏联正在全力准备1980年莫

  • 清朝的继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如何选择继承者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继承制度,历史解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有自己独特的继承制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说起历史上的立储制度,很多人脱口而出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嫡子就是正妻所生之子,这样的制度从周朝就开始了。嫡长子皇位继承,有两个原则,一是嫡长子优先,二是公开立储。这个制度跌跌撞撞地实行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