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战国末期最有历史性意义的战争便是长平之战,而正是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才使得秦国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那么导致长平之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的么?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缘由
长平之战赵国败,秦国胜利取先机
在战国初期,赵国君主率先凭借着变法使自身强大了起来,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都已经领先于其他诸侯国。此时的赵国君主便萌生了一统天下的念头,然而他未曾料到几代人打拼的基业,竟然因为长平之战的失败而成为了泡影,自此之后,赵国成为了丧家之犬,再无力与其他诸侯国争斗。
公元前270年,秦国军队萌生了想要越过韩国攻打赵国的念头,然而却被赵国名将所击败。此时魏人范雎来到秦国,向秦国统治者提议可以采用远交近攻的方式,率先攻打魏国,在取得胜利之后,再将战火转向韩国。秦国统治者认为这一计谋甚是好用,于是于公元前262年命令将领攻打韩国,几番争斗之下,彻底的将韩国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切断。
韩国君主得知此事之后,万分惊恐,派出使者向秦国求和。但怎奈管理上党郡的平阳君先他一步,前后周旋于赵国君主以及秦国君主左右,使了一招祸水东引,将矛盾引到了赵国以及秦国之间。在赵国接受上党郡之后,双方之间的矛盾也就此爆发,而秦国也决定出兵攻打赵国。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秦国将领带领着数万兵马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展开了进攻。赵国君主派名将廉颇迎战,一路上势如破竹,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而秦军的侦察兵也并非是等闲之辈,在临死之前还杀死了赵军的一员大将。两个月之后,秦军将领趁赵军不备,率先进攻攻毁了赵军营地,并击败了廉颇,斩杀了赵军四名大将。此战之后,秦国军队便占领了赵国两处极为重要的军事重地。
赵军接二连三的战败,使得君主惶恐不已。虽对廉颇心生不满,但又无计可施。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双方之间的争斗也正式进入了僵持阶段。秦国将领为求突破,便命令自己的手下散播谣言,称唯有赵括一人才能打败秦军。赵国君主得知此事之后,欣喜若狂,病急乱投医,并令赵括外出带兵攻击秦国军队。然而赵括此人不过是一个熟读兵法,从未上过战场的军事小白而已。在上了战场之后更是急功近利,根本不顾及后果。
白起等一众人便是抓住了赵括的这一特点,佯装失败,诱敌深入,将赵军主力团团包围,使其断粮46天之久。而在这46天当中,赵军士兵大多数都被饿死。随后,白起等人抓住这一关键机会进行反击。没过多久,长平之战彻底结束,赵国的精良部队在战争当中悉数耗尽,元气大伤,再无力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面的对抗。
全军覆没血成河,赵括虽死难解恨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秦军在长平之战当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极大程度上的削弱了赵国的综合实力,创造了极为优越的条件。而在此次战役结束之后,白起又奋力直追,将自己手下的一众兵马分为三路继续向其他诸侯国发起了进攻。当时的白起确实萌生过想要一举歼灭赵国的想法。但由于那时的赵国早已经成为了丧家之犬,早一天灭亡与晚一天灭亡已经没有任何差别。
长平之战血流成河的场面,让韩国十分惊恐。赵国为求自保,只能与韩国抱团取暖,派出使者,带着奇珍异宝来到秦国,希望能够与秦国和解。秦国君王欣然接受了韩国和赵国的示好,并与两人达成协议,暂时保住两个国家短暂的安全。赵国君王在解决了一切争端之后,打算处置赵括的家人。在其看来,赵括虽然已死,但他对国家造成的危害是不能原谅的。可是赵括在临行之前,其母多次劝阻,希望赵括不要上战场送死,而且赵括的父亲赵奢也不能动。最后,赵国君主也没有任何行动,只能自认倒霉。
罪魁祸首存争议,独特见解很新颖
虽然长平之战已经过去数千年之久,但对于后世之人来说,赵括就是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罪魁祸首。而人们之所以会如此认为,其主要原因也在于司马迁。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当中,赵括被描绘成了一个未曾断奶的成年巨婴,他不仅居高自满,而且还看不清现实。临行之前不听父母的劝阻,执意奔赴战场,想要建功立业,光耀名门。然而纸上谈兵终成空,就算是后悔也无济于事。也正是因为赵括的种种作为,司马迁连同后世之人都认为赵括就是一个负面人物,甚至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然而王阳明认为,后世之人的诸多评论过于偏激,而赵括也根本没有司马迁所说的那么不堪。如果仔细探索长平之战的诸多细节,就会发现赵括的死是非常冤枉的,他不仅成为了背锅侠,还被迫成为了赵国衰败的罪魁祸首。首先,赵括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赵奢乃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赵括的出生就注定他可以不用努力,就能得到父亲打拼下来的一切。然而他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主动提出要上战场为国立功,由此可见,赵括并非是贪图富贵的纨绔子弟。而且赵括是有些本领的,他的许多见解也曾得到过赵奢的赞同。但怎奈长平之战,赵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之境,无论是谁都难以改变历史。
结语:封建帝王时期,统治者总会将错误归结于他人的身上,从而抛开自己身上的罪名。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让许多人为之丧命,也终究无法改变国家破败不堪的现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无法改变的结局。而是人在审判过去的同时也应该冷静沉着,不应该被别人的想法所引导。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