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割下兄弟首级属正常,为何有人质疑?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割下兄弟首级属正常,为何有人质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063 更新时间:2024/1/14 3:09:14

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走向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事件,因为皇子杀死了储君,李世民登基当了皇帝,唐朝迎来了盛世。

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任何一个胜利者都会把自己标榜成正义性。同样“玄武门之变”也是一部正义之变,是李世民的“正义”战胜了李建成的“非正义”,但如果这场政变,李建成赢了,恐怕又是另一种说法。因此,玄武门之变发生千年了,后来评说不断。

在“玄武门之变”中,其实有一个很简单而且令人不容怀疑的动作,却被后人质疑不断,甚至分析很多原因。此动作就是李世民射死李建成后,还派尉迟敬德割下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对于这一环节,后来进行深入分析,有很多人还写出大量文章,其实就这一环节是真实的,也没有复杂因素。

震慑敌军

李建成与李元吉经过玄武门是没有防备的,但李世民却早已精心策划。因此李建成突然被射杀后,他的部下冯立以及李元吉手下薛万彻听说玄武门有变后,立即率领人马向玄武门冲杀过来,他们试图救李建成与李元吉。

虽然玄武门守将张公谨被李世民收买,此人有万夫不挡之勇,但玄武门毕竟人数有限。而守将敬君弘和吕世衡出来与薛万彻等人迎战时,打不过而被杀死。

冯立与薛万彻一看玄武门攻不下,他们决定向秦王府进攻,这就让李世很很被动,如果秦王府被攻下,李世民的正义性就打折扣。因此必须及时阻止二人进攻,于是就必须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进行震慑。

实践证明,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割下李建成与李元吉的首级的确起到了震慑作用,李世民也收降了薛万彻,甚至把妹妹嫁给她。因此,对于李世民这一动作,没必要通过人性一面去质疑他,或者通过各种因素去分析他。

史料争议

“玄武门之变”以及李建成的史料,从《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无法找到其真伪。有历史学家认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其哥哥和弟弟进行丑化。实际上李渊起事后,李建成是有功劳的,但我们通过史料却发现李建成是一个恶人,但实践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无从还原那段史料。

所以“玄武门之变”史料只看到一个事件过程,但对人性的心理无法分析。李世民从发动政变开始,其实就已经把兄弟情放一边,无论是他杀李建成还是尉迟敬德来杀,都只是形式而已。皇位面前没有亲情,只有血腥。而当时李世民不杀李建成,他自己也会被杀,这一点李世民看得比谁都明白。

但无论史料记载是否有所偏颇,李世民的刀已经举起,就不会再放下。他不仅要杀李建成,甚至通过杀其兄其弟,还有威慑李渊的一面。但如果李世民此时仁慈,那将前功尽弃,事变必然失败。因此开弓没有回头箭,杀了兄长取其首级来震慑其他人,是必要环节,没什么正义非正义之说。

分析原因

李建成在玄武门有事后,他的手下冯立与薛万彻能拼死去救,也能看出他们对李建成的忠心。李建成作为太子,其实力不可小视,虽然李世民也有兵力,但如果真要刀兵相见的话,李世民恐怕不一定能打得过李建成。

对于史料中李世民没有杀冯立和薛万彻等李建成旧臣的做法不理解,其实并不难理解。李世民是急于把东宫势力纳到自己手下,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对外也能显露出他“仁慈”的一面,继续收买人心,便于自己将来继位后统治。所以这一点原因也不难理解。

李世民真的那样仁慈吗?

如果李世民仁慈那就错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几个儿子,防止后患。这样做也是必然动作,李世民不做,必生后患。因此不要把李世民想象出仁慈之人,其通往皇位路上人性已失,他也别无选择。

李世民在亲情路上露出凶残一面,这是做给老爹看,实践证明这一招很好使,李渊也意识到危险性。从当时的情况看,李世民已经把东宫势力全部收过去,其实力李渊已经无法控制,如果李渊再阻挡李世民,恐怕性命也难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旧唐书》、《新唐书》对“玄武门之变”记载出入较大,但其实也没有复杂之处,只要抓住一条“皇位”主线,李世民的人性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等。

更多文章

  • 梁武帝把儿子眼治瞎,周武帝管儿子靠家暴,南北朝父亲太不靠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梁武帝和周武帝,南北朝的周武帝,梁武帝及儿子们

    萧衍灭掉南齐,杀了齐末帝萧宝卷,抢了萧宝卷的妃子吴氏。这位吴妃进入萧衍后宫,7个月就生了个儿子萧综,当时很多人传言萧综是萧宝卷的遗腹子。但萧衍待之如亲生。后来萧综长大,把萧宝卷的骨骸挖出来滴血认亲,于是乎逃亡到北朝,求北魏借兵复仇。萧衍仍然不肯与这个儿子反目,萧综死后,萧衍仍保留了他的爵位,养育他的

  • 也曾鲜衣怒马的王维被称为诗佛,最爱行到水穷处,却终究壮志难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诗佛王维经典20句,王维最美四句诗,王维最著名的六首诗

    王维不及弱冠就来到京城求取功名,有文章形容他“妙年洁白,风姿都美”,后来在弱冠之年登进士第。《旧唐书》中写道,王维的诗歌在开元天宝年间颇负盛名。更有历史传言说,凡是诸王驸马、豪右贵势的门户,没有不扫榻相迎的。这个权贵的座上宾,我想他在当时的长安城肯定是风光无限吧。开元二十二年,王维被他的贵人张九龄引

  • 曹操想一件事却没做到,被司马炎完成,曹操不如司马炎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如果曹操还在司马炎还敢篡位吗,司马炎和曹操哪个厉害,曹操被马超逼得割袍谁救了曹操

    可以说,赤壁之战就是汉末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本来曹操可以荡平江东,进而一统天下。如果历史如此发展,那曹操必将开辟一番伟业,提前结束汉末乱世。而曹操也就有可能推翻汉室,真正建立大魏王朝。可惜曹操功败垂成,在这样的决定性战役中失败,直接导致曹操在此后的时期中无力南下,而孙刘两家的坐大使得统一的可能性变得渺

  • 创造唐朝辉煌顶点却也将其带入深渊,李隆基人生后期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隆基后的唐朝现状,李隆基的哪些措施推动了唐朝,李隆基为唐朝做了什么贡献

    同时对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系统也进行了大的改革,首先是在官场的制度上面确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能够让好官真的得到好的回报,而那些应付民众的官,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其次,他在当时就想到了要将整个国家的机构精简,人数要精简,不能够拖泥带水,放一些闲职养一些闲人。最后对于宰相会议他也进行了修改,让一些士官以及敢

  • 生性懦弱的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子,为何能在夺嫡大战中胜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太宗李治是什么病死的,唐太宗及李治,唐太宗李治的功绩有哪些

    (李治与武则天)在风云变幻的古代王朝中,唐朝这个中兴之世,既有浪漫才子李白,又有中国第一女皇武则天的传奇人生,无亦于是历代最令人瞩目的焦点。时之今日,后人对唐朝的喜爱在小学生的课本体现的淋漓尽致。我想谈谈唐朝中期之主高宗登基的事儿。靠着与生惧来的性格和运气最终做上皇位的高宗,他的竞争对手都有谁?(李

  • 隋唐时期有十八路反王,为何最终是李渊得到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渊为啥起兵反隋,李渊起兵反隋真正原因,李渊是怎样反隋的

    当时号称有十八路反王,为何最终是李渊得到天下?李渊是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昞,北周时期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姨母是隋文帝独孤皇后,世代显贵。正是无以伦比的家庭背景,特别是在姨母的关爱下,仕途一路高歌,最后升任太原太守。实际上,王候就有种乎,试想一下,寻常百姓家的

  • 隋朝灭亡的主因,被史书隐藏得太深,难怪隋朝突然二世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朝为何二世而终,隋朝灭亡的祸根到底出在谁的身上,历史上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形容秦隋末期局势的一个成语叫“土崩瓦解”:所谓“瓦解”,就是像瓦片一样碎成一片又一片,往往指军阀割据;所谓“土崩”,就是像土块崩成一粒粒尘土一样,百姓开始一呼百应地造反。因此,“土崩瓦解”可谓是王朝面临的最糟糕的局势,基本上回天无力。那么,在隋炀帝中晚期,隋朝为何就面临历代最糟糕的“土崩瓦解”的局面

  • 祖逖志在北伐,司马睿却将他支走不给一兵一卒,他将如何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祖逖和司马睿,祖逖在北伐中遇到的困难,祖逖北伐分析

    东晋初建之时,叛乱像疆梦一样缠绕着朝廷。继王敦乱之后,又发生了苏峻、祖约叛乱。这场版乱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权臣庾亮步步紧通,激化矛盾,导致苏峻心生恐惧,铤而走险。应该说,庾亮对这一事件负有主要责任。东晋的两支精锐部队居然是用来内耗而不是用于收复中原,真的让人扼腕叹息。北伐复国空遗梦组织内部,人事

  • 唐朝后宫4万宫女从哪来的?有6种入宫方式,第4种最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宫女等级,唐朝宫女都是从哪来的,唐朝的后宫嫔妃们

    第一:当接盘侠。隋朝虽然灭亡了,只是皇室成员都不在了,剩余的太监宫女还在,新的统治者对他们没必要赶尽杀绝,所以好的自然被留下了,剩余不好的就被遣散了。而且李渊在上位后,曾表示隋炀帝在位期间,有大量的离宫别馆,也招收了无数的宫女,这实在太无耻了,所以这些宫女一律可以回家嫁人。剩余洛阳、长安宫殿的宫女并

  • 太祖和高祖有啥区别,为啥朱元璋叫明太祖,而李渊只配叫唐高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渊和朱元璋的性格,李渊为什么是高祖而不是太祖,刘邦朱元璋李渊到底谁最强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一个人只要勤奋,并且坚持不懈,最后也能做成大事。只要努力,跟天生就具备后天环境能力的人比起来,最终的精神以及后人的评价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毕竟,起点不一样,付出的努力就不一样,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唐高祖李渊,但是他们虽然都贵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