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克京师,冲入紫禁城。崇祯皇帝于凌晨时分来到煤山寿皇亭,自缢而亡,时年33岁。
而这一年的顺治才刚刚六岁。清朝皇帝之位本来没有他的份,他的父亲皇太极死后,皇叔多尔衮与皇兄豪格为了争夺皇权剑拔弩张,相持不下。最终双方达成妥协,各退一步,六岁的顺治这才得以成为清朝皇帝。
顺治皇帝在清朝十二帝中,是一个异类。列祖列宗那种游牧部族特有的彪悍粗犷的气质,在他身上淡薄了许多,与祖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相比,他的性格温和而内敛,而且对中原儒家文化颇有好感,阅读儒家书籍,积极学习汉语,放手重用汉人大臣,并身体力行大力革新“满洲旧俗”,结果因遭到清朝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而被迫中止。
1644年五月,六岁的福临第一次从关外来到了京城,从此住进紫禁城。当年十月初一,顺治隆重举行登基大典,开始君临天下。然而。这位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面临的却是一场极为繁重艰难的任务。
当时清朝虽然名义上入主中原,但实际上“入”是“入”了,还远远没到当家作主的份儿。清朝皇帝在关外最多统治过东三省,如今却要统治一个面积增加十几倍的广阔国土,不仅统治经验极度缺乏,且也根本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管理体系,和高效运转的行政班子,完全是边学边干。
盘踞大江南北的反清复明势力,实力雄厚,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持续数十年不息,清朝朝廷内部关系也未理顺,内斗激烈此起彼伏,这一切都让顺治心力交瘁,感到难以承受。
《三垣笔记》记载,顺治皇帝曾经来到崇祯思陵祭拜。在崇祯墓前,顺治表现失态,“失声而泣”,并且喊出一句话,足以让满朝文武羞得无地自容:“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
顺治熟知前朝史实,对明朝的覆灭和崇祯失败的内情,知道的非常清楚。在明朝危急存亡之际,崇祯作为皇帝,勤政忧劳,竭力救亡图存,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得到当时各方一致承认。但遗憾的是,明朝大臣群体表现却非常令人失望。国家存亡之际,大臣们置大局于不顾,要么汲汲于营私舞弊中饱私囊,要么拉帮结伙争权夺利,大明朝庞大的官吏体系中,想找出几个像崇祯那样的公忠体国之人,委实不容易,因此《崇祯遗录》中把这种局面称为“有君无臣”。
顺治登基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境况和崇祯颇有几分相似。年轻的顺治满腔热望,想干一番事业,让大清朝在他手下走向富强。然而朝廷中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
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野心勃勃窥探皇权,几乎成了大清无冕之王。满洲贵族王公,斤斤计较于个人名利,顽固守旧,对顺治锐意革新的种种举措予以强烈抵制和反对。朝廷满汉大臣之间门户之见根深蒂固,水火不容。凡此种种,让顺治刻骨铭心地体会到“有君无臣”的含义,举步维艰,处处掣肘,难有作为。
顺治设身处地感受到了崇祯当年孤军奋战的那种绝望感和无力感,这才会在崇祯墓前痛哭失声,称之为“大哥”,说出“有君无臣”那样的话来。因此顺治哭崇祯,不是猫哭耗子,而是同病相怜,堪称崇祯的知音。
参考史料:《三垣笔记》《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