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是如何灭亡的?灭掉大明王朝的罪魁祸首是谁?

明朝是如何灭亡的?灭掉大明王朝的罪魁祸首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534 更新时间:2024/1/23 9:17:11

明朝末年,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其中以李自成为首的起义,严重威胁了大明朝的统治,内部起义不断,外敌也不断骚扰,以皇太极为首的清兵,急着要入主中原,时不时骚扰一下边境。

1642年,肩负崇祯帝厚望的洪承畴,被皇太极生擒,导致松山、锦州失守,崇祯皇帝心痛不已,内忧外患不断,面对皇太极崇祯皇帝想要议和,刚打完仗想要修生养息的皇太极,对议和也是诚意满满,崇祯皇帝对大臣们提出议和一事,一片哗然,此等卖国求荣之举不妥,崇祯皇帝为了自己的面子,直接改口绝对不会议和,但私下却偷偷叫来了陈新甲,让他暗地里去负责议和的事情。

崇祯15年5月,明朝和清军达成协议,双方休战,明朝每年送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清军每年送人参千斤貂皮千张,这份协议还是很不错的,没有涉及到土地问题,对双方还是很公平的,崇祯皇帝表示很满意,只要协议达成,边患压力减轻,就能空出更多地兵力去镇压起义军,崇祯皇帝想得很好,但现实很残酷,陈新甲在起草协议时,秘密被泄漏,议和是否还能继续进行?

崇祯皇帝提出议和,朝中大臣皆是反对之声,崇祯皇帝只能秘密派陈新甲去议和,已经到了起草文书的阶段,眼看议和就要成功,却出了纰漏,陈新甲起草文书时,一份送到了崇祯皇帝手里,一份留在了自己家里,陈新甲也是心大,直接放在了书桌上,书童看见这份文书,以为只是普通的文书,就交给了书吏进行抄录,就这样议和一事被泄漏,一时间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

满朝文武百官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卖国,说他通敌叛国,其实很多的大臣心里明白,这并不是陈新甲的个人行为,因此有不少人直接上书,要求崇祯皇帝给朝野一个说法,给百姓一个交代,崇祯皇帝心里很矛盾,同时也很生气,眼看着议和的事情就要成了,结果陈新甲最后掉链子,把议和的事情给泄漏了。

面对满朝文武的批判,崇祯皇帝为了不背上卖国求荣的罪名,最后只能让陈新甲背锅,下诏议和一事全是陈新甲一人所为,与我崇祯无关,陈新甲卖国求荣通敌叛国,最后以卖国罪处死了陈新甲,这才平息了满朝文武的愤怒,经过陈新甲一事,朝野上下没有人再敢提议和的事情,即使是崇祯皇帝想要继续议和,也没有人为他继续奔走。

这个时候皇太极很生气,明明是你大明主动来议和,结果最后撕毁协议,这简直就是言而无信,于是皇太极下令攻打明朝边境,面对皇太极和李自成两大反动势力,崇祯皇帝只能分兵作战,倾尽全力对付一方都很吃力,何况是分线作战,结果可想而知,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上吊自杀,两方势力逼近,为什么李自成先打上了北京城?

公元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他并没有直接进攻,而是派人和崇祯进行秘密谈判,要求割让西北之地,送他百万军饷,就放弃攻打北京城,还帮助明朝打清兵,结果崇祯皇帝拒绝,如果不拒绝,满朝大臣们又得弹劾他,说他危害国家主权,为了自己的声誉。

另一方面崇祯皇帝是真没钱了,腰包比脸还干净,根本没办法答应,只能拒绝,这个时候李自成也犯难了,不知道是退还是进攻,强行进攻恐怕会损失惨重,一个突发的事件出现带来转机,北京城门被人打开了,就这样李自成兵不血刃,就进了北京城,而这个时候,满清正在举国哀悼,皇太极的去世。

1643年8月皇太极因病去世,第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暂时搁置了对中原的进攻,另外他们也是在等李自成攻下北京,随后他们在顺理成章剿贼灭寇,以正义之师的姿态入关,更容易赢得百姓的信任,因此即便是实力强,距离北京更近,满清也没有急着进攻北京,李自成就轻而易举,攻进了紫禁城,逼死崇祯皇帝,大明王朝就此灭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宴请百官吃饭,群臣都很开心,刘伯温看到菜后:有人要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帝王们也逃不过这一定律,宋朝皇帝赵匡胤,一路被兄弟们捧上了至尊之位,但赵匡胤登基后却用各种金银细软的赏赐将自己的这群兄弟给打发了。因为他害怕这群兄弟会像捧他一样,在捧出一位皇帝,虽然赵匡胤的小人之心为人所不耻,但他还算得上是手段较为温和的帝王,给了大部分人一条生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没有

  • 建文帝:用一生来证明,前辈留下的好牌,到自己手里不见得抓得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钰慧和建文,建文帝最终落脚在何处,建文帝是被谁正名的

    首先就是这个皇位,按照当时的皇家祖制地位都是传给太子。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是朱允炆他爹朱标。注标的才干也是不负众望,可以说是大明王朝开国以来所培养的完美太子了。不仅仅高高在上的朱元璋喜欢,就连朝中的大臣以及家族中的兄弟对他也是拜百般夸赞。可以说把它评为古代封建统治王朝太子的典范也不为过。可能真的

  • 刘伯温才华堪比诸葛亮,其死后留下一书,令朱元璋死前还念念不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伯温之死朱元璋哭了,刘伯温死的时候朱元璋看他没,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什么反应

    领袖建立新中国的前夕,他早就指出了这种现象的本质。之所以封建时代的君主帝制会陷入一轮又一轮的历史周期率中,那是因为他们的阶级局限性。高傲如朱元璋,也未曾跳出来这个圈子。在刘伯温晚年的时候,曾经留下天书来痛斥朱元璋的三大罪状。在郭子义起义的时候,朱元璋还在地主家放牛。他生性顽劣,给人家放着牛、看着羊就

  • 赵匡胤真的是被亲弟弟谋害的吗?北宋重臣司马光含蓄的说明了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是被弟弟害死的吗,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决裂,赵匡胤武功高强为何会被谋害

    九个字记载的谜案赵匡胤死亡的时候其实是相当的迷惑的,皇帝这种身份,身边应该是随时都跟着好几个御用医生的,在皇帝临死的时候,死亡之后的时间,御医和朝廷重要大臣一定都会前去询问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之中很多皇帝只要一生病,以宰相为首的那群大臣就会去皇宫之中嘘寒问暖,一方面是真心希望皇帝的病情快速的好起来

  • 司马懿父子篡夺曹魏大权时,如果曹彰还活着,司马懿能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司马懿几句话就让曹彰交了兵权,曹彰与司马懿,司马懿是如何篡夺曹魏政权的

    随后,司马懿父子通过这一政变,杀掉了曹爽一党,将曹爽的势力铲除干净,彻底篡夺了曹魏大权,曹魏江山实际上已经变成司马氏的了。试想,假如曹彰能活到曹芳时代,司马懿父子篡夺曹魏大权,结果会如何?司马懿父子能成功吗?回到十年前,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托孤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当了大将军,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三国时期的司马昭为啥先打蜀汉没有先打东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昭为何先灭蜀汉再灭吴,司马昭为什么灭蜀汉,蜀汉东吴

    直到后来公元263年,蜀汉在曹魏的司马昭发起的魏灭蜀之战中被打败并且灭亡。那么为什么司马昭优先选择了攻打地形复杂的蜀汉,而没有选择先攻打地形相对简单的东吴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事情。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之中,蜀国是最早被消灭的国家。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当时还是朝中的一个权臣,他决定发起魏灭蜀

  • 入十万曹军如入无人之境,破百人夹击却要无奈收兵,赵云前后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云血战曹军,赵云单挑多少曹军,赵云大破曹军完整视频

    在赵云跟随刘备之前,赵云还跟过一个主子叫做公孙瓒,对,就是那个一身中东抓西擒,还号称自己爱好和平的人。在公孙瓒磐河之战的时候,也曾经骁勇善战杀敌无数,但是始终没有能冲破袁绍帐下区区几百士兵的包围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磐河之战当时的起因是本来袁绍和公孙瓒约定好夹攻冀州,战胜后平分

  • 为何说诸葛瞻才是蜀汉亡国之根?临死前的遗言,恰恰说明问题所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诸葛瞻为什么全军覆没,诸葛瞻身份揭秘,以诸葛瞻的口吻给诸葛亮写一封信

    《论语·季氏》有言:“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成语祸起萧墙自此经常被用于形容祸乱发生在家里。在中国古代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诸多皇子争夺王权,以致大权旁落;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若是臣子离心离德,各有盘算,皇帝本人又无法调和或把持朝政,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祸起萧墙。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必定

  • 标识牌:以现代化思想分析,三国英雄如何靠宣传,来成就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英雄的特点,永久性标识牌,三国英雄深度讲解

    在三国中也不乏有其他正确的宣传案例,例如刘备的忠孝理智信,以仁心赋予行动真心对待百姓,由此才能垫定蜀国强大的基础。而“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这样的宣传手法,虽然在表面上也有些略显夸张,但诸葛亮与庞统却也以实力证明了他们的价值,得以万古流芳,这些事件再次向我们证明了宣传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现

  •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江东孙坚的武艺如何,在三国中属于什么级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正史孙坚战绩,三国演义孙坚武功排名,孙坚是江东人吗

    三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武将,各个都是出类拔萃的存在,有被称为武圣的关羽关二爷,有被称为武神的常山赵子龙,被称为鬼神无双的吕布吕奉先等等之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江东猛虎"孙坚。那么作为三国中,凭借武力和战功封侯的孙坚,到底在这些武将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呢?其实孙坚的武力值在当时可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