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忠,明初名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论战斗力和战功,朱元璋时代的名将序列,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傅友德,接下来就是廖永忠。《明史》评价:“廖永忠智勇超迈,功亚宋、颍”。
1355年,廖永忠、廖永安、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等率巢湖水师前来投奔朱元璋,一路所向披靡,直取南京。朱元璋建立明朝,始于巢湖水师的归顺,否则连长江都过不去。
1358年,廖永安率水师追击张士诚,在太湖被埋伏,船只搁浅,成为俘虏。廖永安拒绝投降,被囚禁在监狱。1366年,徐达、常遇春东征张士诚,廖永安死于监狱中。
哥哥被俘虏后,廖永忠率所部水师,继续杀敌。1363年,朱元璋率20万大军西征,与陈友谅的60万“汉军”在鄱阳湖决战。
张定边奋勇冲杀,朝着朱元璋的坐船杀来,局势万分危险。常遇春弯弓射箭,射中张定边,但“汉军”依然不撤退,张定边继续冲杀,而朱元璋的战船早已搁浅。
千钧一发之际,廖永忠率水师杀来,以密集箭雨射击张定边,“汉军”后撤。廖永忠乘胜追击,张定边招架不住,“汉军”水师连战连败,朱元璋得以脱险。
第二天,廖永忠率十几艘战船,再次冲锋,在“汉军”的阵型中穿插,焚毁战船百余艘。接着,又在鄱阳湖口围着陈友谅打,焚毁“汉军”水师主力。
鄱阳湖之战获胜,朱元璋赏赐众将,对廖永忠评价很高:“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并制作成匾额,送给廖永忠,以示对他在湖“救主”的肯定。
1368年,廖永忠率兵南下征讨两广,节制各路兵马,永嘉侯朱亮祖也是他的部将,明军所向披靡,两广纳入明朝版图。
1371年,朱元璋点兵十万,西征“明夏”,傅友德率骑兵、步兵走北路。汤和、廖永忠率水师走南路,从长江出兵,攻打瞿塘峡、重庆。
此次远征,傅友德一路横扫“夏军”,汤和攻打瞿塘峡遇到挫折,只好退兵返回荆州休整。此时,“夏军”主力在瞿塘峡,凭借险要地势抵御明军。
汤和停止进攻,廖永忠则力主攻击。此时,长江洪水泛滥,廖永忠派遣一千精兵翻山越岭,突袭瞿塘峡后路。本人亲率水师主力,逆流而上,与“夏军”搏斗。
廖永忠两路夹击,明军士气高昂,“夏军”溃败。夺取瞿塘峡后,廖永忠率兵直抵重庆,“明夏”皇帝请求投降。廖永忠不答应,要等主帅汤和到来,才接受。
打仗是廖永忠,功劳给了汤和,足以说明廖永忠的低调。班师回朝后,朱元璋赏赐傅友德、廖永忠,没赏赐汤和。攻取四川之战,傅友德功劳第一,其次是廖永忠。
1375年,朱元璋以“衣服不适合”为由,下令处死廖永忠。史载:“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赐死”。意思是,廖永忠藏有龙袍,衣服不适合,被朱元璋处死。
私藏龙袍,廖永忠没这胆量,朱元璋为何要处死廖永忠呢?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迎接“韩宋”皇帝韩林儿,途径瓜洲时,船只沉没,韩林儿溺亡。
韩林儿溺水,朱元璋责怪廖永忠“保护”不到位,没给他封“公爵”。还说廖永忠“私窥朕意”,对其很不满意。
韩林儿,这是朱元璋的一块“心病”,廖永忠帮他除掉了。韩林儿死后,朱元璋废除“韩宋”年号,着手建立明朝。廖永忠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朱元璋岂能允许呢?
当然,如果廖永忠激流勇退,辞职回养老,归隐山林,应该能跟汤和一样,终老一生。
参考书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