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皇家宫殿依旧屹立在北京,它就是故宫,也被称为“紫禁城”。公元1406年,朱棣命人建造,耗时14年才完工。后来又经过了多次扩建,如今已是保存得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木质建筑群了。故宫历经两朝,见证了历史上无数的风风雨雨,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值得用心保护。
故宫是木质结构,但是作为两朝的皇宫,其地面还是用更加坚固的地砖铺成,所以在数百年以后都没有太多的损伤。上世纪20年代,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仆从也被遣散出宫,偌大的紫禁城没有人打理。此后战争频发,紫禁城中遭到了不少的破坏,在战争平息后才有机会进行修复。
近代以来,组织了一大批专家来对故宫进行修复,在修复前的考察中,专家发现地砖有多处都已经被损毁。专家准备把一部分损坏的地砖取出研究它是如何制作的,好进行下一步的修复。但是当他们取出地砖时,都被这小小的砖石震惊了。
这些看似普通的地砖都是“金砖”。“金砖”并不是指这些地砖是金子做的,而是其名字叫做“御窑金砖”。这种地砖质量非常好,都是由手工制成,需要经过八个复杂的步骤,探洞、取土、练泥、制坯、装窑、烧窑、窨水、磨制才能制成一块合格的地砖。
制作地砖所用的原料也非常考究,地砖的主要原料是黏土,工人需要进行层层挑选。挑选出来的黏土铝含量非常多,工人又进一步的对黏土进行加工。这些工序就需要耗费数月时间,最后得到的精细黏土才能被烧制成地砖。烧制的过程也非常复杂,烧料需要选用松枝等多种材料,不断地调节火候。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错误,那这一批烧制的地砖就不能使用,严苛程度让人咋舌。就算地砖成功烧制出来,每一块还需要工人进行细致的打磨,所有地砖大小相同、颜色相同。在检查的时候需要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如果一批砖石中有六块以上的砖石没有达到上述标准,这一批砖石都不能用。
这样纷繁复杂的烧制过程,使得一块砖石的制作工序需要花费大约一年的时间。这样的砖窑每一窑能够产出7000块左右的砖石,其中一些残次品还有折损。这样耗时多、工序复杂、成本高昂的地砖售价自然也不菲,一块砖的价格甚至能和一两黄金的价值相比拟。
砖窑的名字叫做陆慕御窑,也是因为产出的地砖价格昂贵,这些地砖就被称为“御窑金砖”了。明成祖朱棣曾受封燕王,在1402年的时候起兵谋反将朱允炆的皇位夺走,四年以后朱棣迁都,命人建造紫禁城。紫禁城地砖的选用一直让朱棣非常头疼,当时没有符合他心意的,等到陆慕砖窑烧制的成品送上御前时他才满意,并封陆慕砖窑为“御窑”。
整个紫禁城就需要几十万的御窑金砖,耗费的人力财力难以想象。专家发现这些地砖是“金砖”的时候都很唏嘘,明成祖朱棣劳民伤财,心如此之狠,为了自己的宫殿不惜让国库空虚。御窑金砖在清代末年就慢慢消失了,因为制作的成本实在太大。
后续也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术,等到建国时只有苏州的一个小窑还传承着这项烧制手艺。后来专家为了恢复故宫原貌也使用了这项技术,只不过因为机器所以成本变得更低,因此并未耗费巨额的资金。
古代百姓都希望统治者是一位明君,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富强,民间也能繁荣昌盛,但是很多君主都只顾自己奢侈享受,不理民间疾苦,常常修建行宫或者大殿,所用的也是极尽奢侈之物。殊不知,统治者在享受奢靡的生活之时,沉重的赋税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紫禁城所用的砖仿造秦朝时期的湿度,将砖上刻制工匠之名,一遍追责。朱棣这种不计成本的奢侈,虽为后人留下了华丽的宫殿,却为当时的百姓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参考资料: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