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经十二位帝王,一共有113位皇子,其中太祖努尔哈赤有16子,太宗皇太极有11子,世祖福临有8子,圣祖玄烨有35子,世宗胤禛有10子,高宗弘历有17子,仁宗顒琰有5子,宣宗旻宁有9子,文宗奕詝有2子。
这113位皇子中是原配嫡子的只有9位;继配嫡子则有12位,其中莽古尔泰【1587-1632】、德格类【1592-1635】两人的生母继妃衮代有罪被杀,就失去嫡子的地位,兄弟俩又在政斗中失败被皇太极削除宗籍;肃武亲王豪格【1609-1648】、洛洛【1611-1621,六岁夭折】两兄弟因为生母乌拉纳喇氏被休弃,也失去嫡子的地位;那继配嫡子就剩下8位。
清国这么多皇子,原配、继配嫡子加起来也就这17位,只占皇子总数的百分之十五。
一、九位原配嫡子:
太祖努尔哈赤:
1,广略贝勒褚英【1580-1615】,努尔哈赤元嫡长子,英勇善战,被立为继承人,但因其心胸狭窄,与诸功臣、诸弟关系不睦,被功臣、兄弟联手攻讦,失去储位幽禁死,年仅36岁。
2,礼烈亲王代善【1582-1648】,褚英母弟,失爱于父,因此失去储位,但是因为年长,拥有势力不小,虽然遭受庶弟皇太极的打压,但一直屹立不倒,是四大贝勒之一,功封六铁帽子亲王之一。
太宗皇太极:
3,洛博会【1611-1617】,生母是皇太极的元妃钮钴禄氏,洛博会是皇太极的嫡长子,只活了六岁就夭折。
圣祖玄烨:
4,承祜【1669-1672】,玄烨嫡长子,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承祜只活了不到两岁半就夭折,没有序齿。
5,理密亲王胤礽【1674-1724】,承祐母弟,玄烨嫡次子,序齿皇二子。1675年,一周岁的时候就册立为皇太子,1708年第一次被废,1709复立为太子,1712第二次废黜幽禁咸安宫,1724年薨禁所,年50岁。
世宗胤禛:
6,端亲王弘晖【1697-1704】,胤禛嫡长子,生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只活了8岁就夭折。
高宗弘历:
7,端慧太子永琏【1730-1738】,弘历嫡长子,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1736年被秘密立为太子,1738年9岁夭折。
8,悼敏皇子永琮【1746-1747】,弘历嫡次子,永琏母弟,仅仅活了二十个月就夭折。
仁宗顒琰:
9,清宣宗成皇帝旻宁【1782-1850】,顒琰嫡长子,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1820年继皇帝位,成为清国入关后第六位皇帝,也是清国唯一一个元嫡皇子身份继位的幸运者,在位三十年,1850年驾崩,年69岁。
二、八位继配嫡子:
太祖努尔哈赤;
1,英亲王阿济格【1605-1651】,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嫡子中排第三,生母大妃阿巴亥。为人剽悍善战,缺少谋略,政斗失败被侄子福临赐自尽,年46岁。
2,睿忠亲王多尔衮【1612-1650】,阿济格母弟,皇父摄政王,清成宗义皇帝,太出名了,就是身后事有点惨淡,从云端被打进泥坑,福临母子太狼心狗肺了。
3,豫通亲王多铎【1614- 1649】,阿济格、多尔衮母弟,清国名王、功臣之一,战功显赫,在朝中地位举足轻重,连哥哥多尔衮也要拉拢他,鼎定中原所建功勋卓越,患天花死,年36岁。
高宗弘历:
4,贝勒永璂【1752-1776】,弘历继配嫡子,皇十二子,生母继后辉发那拉氏,因为母亲不废而废,虽然永璂天性纯孝又聪慧,依旧被亲爹当透明人,1776年早亡,年仅24岁。
5,永璟【1755-1757】,永璂母弟,只活了19个月就夭折。
仁宗顒琰:
6,惇恪亲王绵恺【1795-1838】,生母是顒琰继后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绵恺是顒琰皇三子、嫡次子,为人比较愚钝,文不成武不就的,并不为顒琰所喜,1819年只封了惇郡王,还是嫡兄旻宁继位才荣升亲王。在道光朝又多次被罚俸降级,直到44岁临死前才恢复亲王爵位,就是一个比较庸庸碌碌的皇子。
7,瑞怀亲王绵忻【1805-1828】,绵恺母弟,聪明伶俐,很受顒琰喜欢,经常夸奖儿子,十四岁就封了瑞亲王,可惜只活了24岁就早亡。
宣宗旻宁:
8,清文宗显皇帝奕詝【1831-1861】,旻宁继配嫡长子,也是身为嫡子唯二即皇帝位的嫡皇子之一,生母是第二位继后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1850年继位,在位十一年,1861年崩,年31岁。
三、猴格说
这17位嫡子,褚英幽禁赐死;阿济格赐自尽;胤礽幽禁死;多尔衮、多铎、永璂、绵忻4个早亡;洛博会、承祜、弘晖、永琏、永琮、永璟6个夭折;绵恺碌碌无为活了44岁,代善左右逢源66岁。
只有旻宁和奕詝父子俩幸运的登上了皇位,其实奕詝应该说比他爹更幸运一点,为啥呢?当初顒琰立旻宁这个元嫡长子的时候可是一点磕巴都不带的,亲政后就把旻宁立储了。
轮到旻宁立储的时候,他还在嫡子老四奕詝和庶子老六奕?之间摇摆不定过,最后还是奕詝师傅给力,终于让旻宁下定决心立奕詝为储君,所以才说奕詝更幸运点。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旻宁是大清唯一的嫡皇子身份皇帝呢?都把奕詝这个嫡皇子忽略了,主要还是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是旻宁的第三位皇后,第二位继后,所以在身份上就不及继后嫡子,和元嫡皇子相差更远了,奕詝的嫡子身份经常被忽略。
之前写过一篇大清皇帝克嫡妻,其实大清皇帝不但克嫡妻,他还克嫡子,这真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
这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初期并不重视嫡庶造成的,直到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后才开始考虑嫡庶问题,发展的初期不说茹毛饮血那样艰苦,但还在为了解决温饱以及生存环境奋斗,什么礼法他也实行不起来啊!
从康熙时代,清朝政府接受了汉化,各种礼仪自然也全盘接受,对于嫡庶观念才开始重视起来。
康熙在嫡次子胤礽周岁就立为太子,精心培养了三十三年,太子还是没有成功登顶,在诸位兄弟虎视眈眈下被二立二废,终遭幽禁致死。
雍正嫡子死的早,想立也没得选择。所以,到了乾隆弘历,他一直觉得他是男主角,受上天眷顾,一生会妻贤子孝、高寿善终,所以他就想获得前人没有得到的福分,传位给嫡子。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乾隆受汉文化的影响,他认为能够传位嫡子就是天大的福分。结果大家都知道,先立嫡长子永琏,夭折,之后的嫡次子永琮连两周岁都没活到,就死在大除夕夜,要多丧气有多丧气,随即他的原配嫡妻也在次年三月死在外面,自诩男主角的乾隆帝被他干爹老天爷啪啪的打脸,所以,才在处理富察皇后丧事的时候脾气暴虐,一改往日暖男作风,简直让大臣们大跌眼镜。
继后连续生了两位嫡子,只养大了永璂一个,不想却在永璂15岁的时候,继后剪发被幽禁死,虽然没有明谕废后,但是永璂已经在乾隆朝被透明,这个可怜娃在母亲死后又战战兢兢的活了10年,就早亡而死,年仅25岁,薄情又自私的乾隆对儿子毫无慈爱之心,既无封号,也不赐谥。
在永璂死前三年,乾隆就确立十五子顒琰为太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看到了顒琰的嫡长子旻宁健康的长大,才发现自己不是最有福气的,能够传位嫡子的福气要在老十五身上实现了,嘉庆四年四月,在乾隆死后百日,嘉庆帝就把元嫡长子旻宁秘密立储,让他成为自己的继承人。
就是这样。
参考资料:清史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