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七雄中,倒数第一的国家,灭亡前惨到仅剩一郡之地

战国七雄中,倒数第一的国家,灭亡前惨到仅剩一郡之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908 更新时间:2024/1/28 19:12:53

《左传·哀公十九年》所记:“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周敬王在位44年,而次年周元王上位,战国时期也从这里开始。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诞生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各类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发生碰撞。

但显然,这个时期的百姓的生活并不幸福,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弱小的国家,时时刻刻都会面临家破人亡的危险。这个时期其实和近代日本等国家入侵中国差不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战国时期中国是内乱,而日本侵华则是民族的灾难。

[var1]

虽说是内战,但其所带出来的战火却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有些人为了统一全国,便坐地为皇,成为了一方霸主,渐渐地,原来统一的国家就形成了战国七雄割据一方的形态。战国七雄无疑是战国时期最强盛的七个国家,但在这七个国家中国,排名倒数第一的那个国家,在灭亡之前竟然只剩下一郡之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魏秦国都有自己风光的时候。尤其是秦国,最后还统一了全国,成为最终赢家。再看魏国,一开始它十分强盛,在土地上横行霸道,直到被孙膑打败,才开始变得落寞。赵国虽然一开始也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但到了赵武灵王出现之后,赵国便开始崛起,成为对抗秦国的主力军。

[var1]

燕国其实一直没什么较大的作为,但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尤其是在燕昭王出现之后,他们的主力将乐毅带着燕国的军队打向齐国,将齐国打得溃不成军,而齐国只剩下两个城池,可以说,如果燕国出手攻打这两个城池,后面的争霸基本上就没有齐国的事了。

作为战国七雄,肯定都有自己的独特优秀之处,但比较奇怪的是,韩国就从来没有什么值得人称道的辉煌,甚至一直吃败仗。无论是两个国家之间直接的战争,还是任何两个国家之间为了盟约或什么别的原因要对韩国发起战争,他们几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var1]

不过即便是有这么多失败的历史,也不能说韩国就真的没有胜利的时候,至少他们建国就是一次成功,他们灭掉了春秋小霸王郑国,且发生过一次申不害变法,但这样的变法也只是让韩国先不被诸侯来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韩国的资源上来说,韩国的环境确实不错。从韩国的历史底蕴上来讲,韩国的底蕴就是半部晋国史,当时的春秋五霸晋国就有四人,所以晋国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而后来居上的韩国在时代思想上自然也十分有活力。

[var1]

从韩国的实力上来说,韩国的士兵和盔甲都十分厉害。因为在韩国的地界有一处较为厉害的铁矿产地,所以韩国的兵器都非常尖锐厉害,在战争中也非常厉害。韩国有一个让诸国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地理位置。

韩国几乎位于几个强大的国家中间,当初秦国强势崛起,如果要合纵连横,就不得不将韩国考虑进去。韩国虽然弱小,却也是一个寿命比较长的国家,别的国家虽然比韩国强,但也没能活到韩国后面,而韩国也是在公元前230年完全灭亡。

[var1]

韩国在灭亡的时候其实相当凄惨。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他们国家的发展根本不可能往周围放心扩展,强敌环伺,他们能发展出自保的能力都已经十分难得,更何况是扩张。不过战国七雄其他国家就没有这些顾虑,他们的国土基本上都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一心向外扩张也不会担心被别的国家偷袭。

韩国的惨到底有多惨呢?在最后灭亡的时候,韩国其实都没剩什么土地,而秦国在灭掉韩国之后,也仅仅只在这个国家设立了一个郡。倒不是想把剩下的国土就给韩国自己,而是因为韩国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片土地,其他部分早就已经在各次战争中被吞并,怕只有晚景凄凉才能形容当时韩国的处境。

作为一个被强敌环伺的国家,韩国的处境确实十分艰险,再有才能的人也不可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什么抱负。历来被强国包围的国家要么是非常厉害的国家,要么就是十分弱小的国家,但明显韩国就是弱国,也难怪在最后韩国的领导者已经完全任其发展,不管韩国是否能存在下去。

[var1]

结语

战国七雄,韩国虽然没有强大的战斗力,能取得什么辉煌的成就,但单从他的国家底蕴上来看,也让人难以忽视,难怪会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参考资料:《左传·哀公十九年》

更多文章

  • 战国十大名将:孙膑排第五,乐毅排第四,那排前三位的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没有孙膑,战国乐毅伐齐完整版,乐毅与孙膑打过仗吗

    [var1]十、蒙恬蒙恬是秦朝的重要武将,秦朝统一六国后,他曾经率领三十万大军进攻匈奴,大获全胜,将河南之地收入秦朝的版图,因而被认为是“中华第一勇士”。只不过这第一值得推敲一二,毕竟蒙恬虽然是战神,在战国时期生活过,可是他被封为将军时是公元前221年,此时秦即将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而蒙恬没有和其他

  • 59岁梁家辉,33年后再进故宫守护国宝石鼓,讲港普的司马光萌萌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国家宝藏》终于看了第一集,节目组用生动有趣的小剧场来展现国宝的前世传奇,有吐槽有还原有穿越,看完真的很受教育。虽然王凯、李晨扮演的乾隆与宋徽宗同样很优秀,但最喜欢的还是梁家辉娓娓道来的“史上命最硬”的十块石头石鼓,梁家辉扮演中年版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形象儒雅沧桑,虽然一口港普有点出戏,但看起来倒

  • 在宋朝当一个职业女性有多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女性的生活,宋朝女性的生活有多丰富,宋朝女性政治地位真的高吗

    一个是神仙姐姐,一个是古装恶霸。很难想到这样的CP。男女颜值那么高,很多观众都忽略了。这其实是一部“职业剧”。把职业剧设定在宋代靠谱吗?真的很靠谱。在古代中国,大多数朝代都由男性统治,而女性则被忽视,但是宋朝是非常特殊的。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现了

  • 左宗棠从土里刨出1件明朝遗物,长叹一声,终于知道明朝为何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左宗棠发现明朝火器,左宗棠临终说的话,左宗棠平定西北是什么时候

    目前,明朝灭亡的直接相关原因,最为普遍的说法是气候灾变引起的连锁反应。天启崇祯年间,地球进入周期性的小冰河期,整体气温普遍大幅度降低,冬天温度甚至降到千年一遇的最低点。低温导致极寒降雨偏少,大旱灾频繁出现,西北、中原等地千里沃野连年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劳苦百姓衣食难继,最终导致了明末农民起义的惊天爆

  • 宋朝非常典型的“清廉”宰相,一碗汤,厨子就要杀100只鸡来做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最厉害的3个宰相,宋朝最有能力的宰相,宋朝历史上最腐败的人

    宋朝时期赵匡胤从一开始就推崇了“重文轻武”,可是时间久了社会弊端就暴露出来了,许多朝廷和地方官员们仰仗着朝廷制度对此的宽容惩处,就逐渐开始超出尺度大吃大喝。我们纵观整个大宋朝代,在宋真宗的时候官员的不自律和贪污腐败现象最是严重,等国家经过了这个阶段,直接就开始走了下坡路。社会的性质完全发生了转变,官

  • 明朝才子拼凑苏轼之作写了首词,反响平平,却因一部小说家喻户晓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苏轼最好五首诗,结合诗词评价苏轼,苏轼最出名之作

    唐朝的时候,诗都是可以随着谱子唱出来的,当时有名的歌唱家李龟年便经常唱王维的《相思》。不过当时的诗,句式整齐,但是乐谱参差,唱起来不是那般契合,若以诗入曲,需要加衬字,十分不便。故而,许多乐工会请求诗人依照参差的乐谱写歌词,也有一些诗人,本身喜欢音乐,会自觉地创作符合乐谱的长短句,以便歌唱,这种体裁

  • 朱元璋没要求沈万三修城墙,因为真实历史中根本不存在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沈万三帮朱元璋修城墙,朱元璋下令建造城墙的历史资料,朱元璋评价沈万三

    相对于还在为争一个虚拟历史人物的故乡大大出手,有一个古镇却早已利用虚拟历史人物成功打出了名声,这就是被誉为明朝首富沈万三故乡的古镇周庄。而关于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沈万三",即使专业学者之间也是颇多争议,普通读者更是在各种历史典籍中难辨真伪。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为什么这么肯定沈万三是一个虚构的历史

  • 作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朱棣最宝贵的遗产是对战法战术的革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402年,北元势力正式分裂成鞑靼部和瓦剌部。由于漠北草原没有一个能够号令全蒙古的大汗,鞑靼和瓦剌两部经常相互攻杀。这不仅使残元势力在较长时间内无暇南下骚扰、劫掠明帝国北方边境,还导致大量北元残卒归附明帝国。一时间,明帝国的北疆边防压力大为减轻。而刚刚登基不久的永乐帝朱棣,正雄心勃勃地经营着帝国

  • “靖康之耻”有多么耻辱?皇后行完“牵羊礼”,羞愤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是一个十分具有传奇色彩的朝代,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一统五代十国,结束了中原地区纷乱复杂的状况。而后又为了保证自己的绝对权力,召集陪着自己打天下的将领们,只用一顿酒,就将他们全部遣散,这便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且宋朝是一个不缺少英雄的民族,有岳飞一马当先,抗击外族入侵,保护国家安全。但无奈统治

  • 南宋末年第一猛将,因不想和岳飞一个下场而降元,成为灭宋急先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宋杀岳飞的真实原因,南宋抗元将领谁最厉害,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将领

    刘整这名南宋降将就是堪称南宋末年第一猛将的刘整。刘整本是出生于金国统治地区的汉人(邓州穰城今河南邓州市),金国统治末期,刘整投奔南宋。从刘整早期的表现来看,他是很有民族归属感的,毕竟后来的历史证明,他这样的人才在哪都会受重用,但是他却没去投奔前途更好的蒙古人而是去了重文轻武的南宋。投奔南宋后的刘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