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不选海边,或者北方作为避暑之地,为何选择承德作为避暑地?

清朝不选海边,或者北方作为避暑之地,为何选择承德作为避暑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491 更新时间:2024/1/17 16:07:05

今年夏季的酷暑,联想到古代人面对酷暑天气如何纳凉呢?据史料记载,古人自有乘凉的好办法。既有取冰法,也有水降法。清朝入关后,作为一支北方部落建立的朝,清朝皇室纳凉的地方很多,但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主要纳暑之地。避暑山庄是由康熙所建,一直伴随清朝灭亡。为什么清朝不去海边或者北方找块消夏之地,却把承德作为避暑之地呢?

练兵所用

清朝避暑山庄的兴建是康熙皇帝所定,当时兴建避暑之地时,正值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承德避暑山庄是在清朝动乱年代中逐渐兴建的。

承德最早只是清朝一处行宫,康熙当皇帝后,虽然平定“三藩之乱”,并统一了全国。但康熙在清军历次战争中,发现清军已经失去在关外哪种“虎狼”之风,战斗力有所弱化。

康熙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皇帝,面对清军战斗力的弱化,他决定建一处狩猎场地,通过围猎提高清军的战斗力,因此选定了离北京较近的承德作为皇家猎场。

因此,最初承德的定位是康熙的练兵场,但要练兵总要有吃住的地方,于是康熙皇帝开始在承德营建行宫。康熙先后建造了12处行宫,其中承德只是作为其中一处。

承德行宫的营建从康熙四十二年开始,共分为两个阶段,康熙四十二年到康熙五十八年是破土动工阶段,在此阶段,根据康熙的想法,挖掘了人工湖泊,还营造了一些岛屿。经过十多年营建,行宫初具规模。

承德行宫的第二阶段是乾隆皇帝在位时兴建,主要进行了护建和修缮,承德行宫的功能更加完善。承德避暑山庄形成了清朝练兵、处理行政的一处重要场所,相当于“第二个紫禁城”,其地位很重要。

清朝除了雍正皇帝外,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很多皇帝在此地进行练兵围猎,处理政务,并消暑纳凉。

巩固边防

承德避暑山庄除作为清朝练兵场所,皇室消暑纳凉的地方,此地并非只作为夏天所用,清朝一年四季都使用。而清朝建立承德行宫还有一个重要战略意义在里面。

从承德的地理位看,承德靠近蒙古,虽然不是清朝的边防。但清朝建立后,已经对蒙古各部落有过提防之意。蒙古已经臣服了清朝,但一些蒙古部落对清朝并非言听计从,从康熙平定准噶尔等叛乱来看,清朝入关后,蒙古强大部落对清朝一直虎视眈眈。

清朝入关后,依旧沿用明朝的都城。而北京的稳固得益于北方稳定,如果北部不稳,北京还难固守。因此,康熙皇帝意识到这一点,他名义上选定承德作为练兵及消夏之地,实际清朝的皇权进一步北移,可以有效处置北方不听话部落,巩固清朝北部疆域。

清朝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清朝大臣便是在承德康熙汇报与俄谈判情况。此后,康熙平定准噶尔和回乱时,他把承德当作指挥中心。

1788年,乾隆皇帝平定林爽起义,也把承德作为指挥中心。此后乾隆在平定安南和清缅战争时,承德与紫禁城并列成为指挥中心。

从承德距北京的距离看,只有230多公里,现在来看这个距离很近。但在古代行军打仗时,二百多公里是一天的路程。因此把承德作为政务和军事指挥中心,清朝皇帝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京城事务,即使京城丢失,承德发兵也可以迅速救援。如果清朝把避暑之地选在北方海边,就离京城较远,也不利于清朝练兵。

从这些历史因素看,清朝选择避暑山庄主要还是承担稳固北部的作用。

促进团结

承德行宫建立后,康熙在承德接见了蒙古各王公大臣,甚至在这里册封各个蒙古王公,安抚他们。而且康熙还在承德接见蒙古佛教喇嘛。

乾隆时期,土尔扈特回归时,乾隆就在承德接见了土尔扈特的首领渥巴锡。乾隆对土尔扈特的回归很高兴,他写了两篇文章,用汉、蒙、满、藏四种语言刻于石碑,立在承德。

乾隆还在承德接见并册封了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承德也因此成了各个民族和宗教汇聚之地。乾隆在承德修建很多寺庙和宫殿,而且从建筑风格上看,吸收了汉蒙藏的一些建筑风格,实现了南北建筑风格的有机结合。比如外八庙的建筑风格虽然是以汉式宫殿为基调,但内部却吸收了蒙、维、藏的建筑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在承德建立行宫,主要利用其靠近蒙古的独特地理优势,促进汉蒙满藏四族团结融合,促进民族团结,由此看来,清朝选择承德并非纳凉缗兵那样简单,其作用又增加了一项。

结语

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虽然有过清朝末期的衰弱与耻辱,还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些领土被迫割让。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朝代,不得不说清朝在我国疆域等方面还是做过贡献。如果清朝最早没有这么大的疆域,我国疆域会否变得更小?

从清朝建造承德避暑山庄,不能只看到皇室的奢侈的一面,更要看到清朝在战略上积极因素。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更多文章

  • 安庆保卫战:湘军一战成名,名垂青史,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安庆保卫战湘军伤亡,安庆战争真实照片,安庆保卫战分析

    而造成战争的原因,除了外国列强势力的入侵,还有的便是国内各个王朝,各种势力间的争斗。哪里有强权,哪里就有反抗,封建统治者们对于人民的压迫成了战争的导火索,一触即发。在我国历史上,曾有着一次起义农民战胜统治者,推翻昏庸的王朝却最终以失败告终的运动,这便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我国也是世界上规模

  • 载沣:清朝最后的掌舵人,大节无亏,反对分裂,怒斥当汉奸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载沣:有书大富贵,无事小神仙 现在而今眼目下,这专家实在是太多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今天的专家这样说,明天的专家那般言,不是弄得来听众们是一头雾水,就是无所适从,比如说,“最好少用空调,实在不行就用扇子”,这真可谓条条是真理,句句为废话。我是不迷信专家的,很早以前就知道一件事,60年代,一位老者去故

  • 清朝派五大臣出访15国,到底有无成果?效果很大,但与清朝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五大臣出国考察,晚清四大名臣为何没进军机处,清朝为什么只有5个军机大臣

    历史上中原王朝都以“老大”自居,各藩属国来中原朝圣,即使到清朝,欧洲崛起时,英国派使马戛里尼出使清朝,朝见了乾隆皇帝,乾隆帝还以老大自居,他没看到欧洲国家的崛起。但清朝曾派人出使过欧洲各国,主要是清朝末期李鸿章等人,为了购买欧洲国家先进武器而去欧洲考察谈判。除了李鸿章,清朝灭亡前,也有一次大规模的出

  • 清朝入关后录取最低的科举考试,顺治帝因何大怒?其中内幕太肮脏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顺治皇帝科举,清朝科举考试的内容,清朝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

    自从隋朝创立科举取士制度,从此便代替了以往门阀制度。古人当官耀祖,必须走科举考试之路。古人讲“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题名天下知”,当一个普通人经过苦读,考上进士,成为朝廷命官后,那就得到众人尊。,因此科举考试成为古人终身之梦。当然这也是古代选拔人才的措施,难怪外国人都认为中国古代科举是一大创造。科举考

  • “四十而不惑”是何意,胡适做到了吗?民国才女苦等7年未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胡适人生的感悟,胡适人生的三重境界,为什么说胡适是一个有才的人

    孔子在《论语·为政》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认为男人到30岁,是人格与道德并立之时,言行也有礼节。而“四十不惑”,是由“三十而立”得来,能进入“不惑”境界就是“知者”了。孔子还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而“知者不

  • 他既是清朝翰林,又是民国大佬,在觉醒年代还有不为人知的史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翰林王文锦资料,清朝翰林杜凤藻,晚清民国十大高手

    说起蔡元培这个人,你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他,你说他是教育家也行,你说他是政治家也行,说他是革命家也行。读了很多小说,关于蔡元培的文学作品很少。不过在《觉醒时代》里,蔡元培是北大校长,他接受陈独秀等新文化代表人物,那篇演讲令人深刻。蔡元培的故事很多,影视剧并没有全部演绎。史料记载这位民国大佬有更多更精

  • 一位农民的乾隆真迹,被专家以17万骗去,一年后反手卖了8000多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真迹100万以上,17万买走乾隆真迹的是谁,乾隆真迹开出8000万

    回家一段时间,刘岩专家突然就热心地给老农打电话说你那副画,虽然是赝品但我有一位朋友他想收藏他愿意出7万,老农说不舍得卖,然后刘专家说他这位朋友很想要不在乎真品还是赝品就是喜欢,又加到了17万,老农一想一副赝品17万不少了就卖了,还非常感谢这位刘岩专家觉得他是自己的恩人。没想到一年后,朱某在电视节目中

  • 清朝唯一没有安葬在清东陵的皇帝是谁,他病逝后葬于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东陵十大皇帝,清东陵里埋了哪些皇帝,清东陵一共葬了多少个清朝皇帝

    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其人生也遭遇很多挫折。溥仪字浩然,他还有一个英文名字“享利”,这与其向往西方生活有关。1906年2月7日溥仪出生,1967年10月17日病逝,享年61岁。溥仪是醇亲王载沣的长子,3岁时被慈禧立为皇帝,承继同治与光绪。1909年改元为宣统元年,宣统三年时,爆发辛亥革命,

  • 清朝不得汉人民心,为何还能够统治三百年而不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的统治有多可怕,清朝为什么会从繁荣昌盛衰落,清朝为啥在历史上不受待见

    没有哪个民族喜欢被外族压迫,尤其中国一向不乏有血性骨气之人,为此元人在中原的政权不过89年。但相较之下,清朝政权却延续了将近300年的时间,这是为何?且自雍正之后,乾隆开始败家,后期的满清皇帝是一代不如一代,可清朝的统治时间,竟可以和中国史上大量朝代相媲美。实际上,清朝统治了将近三百年,“反清复明”

  • 清朝第一座后陵之谜:顺治帝的皇后驾崩后,为何不与顺治帝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从古代古墓的葬制看,每个朝代的陵墓样式虽然有所区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夫妻合葬。也就是无论夫妻二人谁先死,后死者一般都与前者合葬在一起。但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帝,有一位皇后陵墓并未与皇帝合葬在一起?难道是清朝入关后未按中原古制?还是皇后犯了错误,无法与皇帝合葬?我们可以通过史料找出其中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