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忽略了地理环境。周王朝的都城镐京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渭河流域,而它主要倚仗的诸侯如晋、郑等同宗大国则多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南与山西,中间隔着千里重山。即使他们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戎人进入关中的消息,并立刻率勤王之师赶来,前后最快也要十天时间。天性凉薄的褒姒娘娘是否愿意天天陪着幽王站在城墙上,等着看诸侯们气急败坏的窘状,那还是个未知数。
其次是夸大了烽火作用。西周时代由于生产力欠发达,许多地区都存在地广人稀的现象。仅靠设置些许烽火台,如果没有现代光学仪器的帮助,顶多解决王都附近的警哨问题,或者为周王室的直属军团探明敌军的踪迹。至于及时通知其他诸侯,要么靠击鼓传声,要么靠信使传递,不可能采用烽火这种误差极大的手段。
所以烽火戏诸侯的说法是不足为信的。西周的灭亡,更多还是因为内部的衰败和权力斗争,和褒姒的笑容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在现实中,褒姒只是位褒国出身的姒姓女子,因长相绝色,被战败的褒国人送进了王宫,因甚得宠幸,在生下王子后被周幽王册立为王后,这就把原来的王后申后给顶下去了。结果申后之父申侯对此怀恨在心,竟引连戎人,绕开镐京外围的防守,一举覆灭了西周王室。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那时的周王朝确实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 之前的偌大排场,只不过是周幽王的父亲周宣王通过各方斡旋,包括与申国的联姻,勉强撑起了王室的架子。但是少年登基的周幽王盛气凌人,偏要借废后立威,毫不考虑周王室的现有实力,立刻就被冷笑一声的申侯抬脚踹开了。而矛盾的漩涡中心褒姒作为宫斗的失败者,自然要背上红颜祸水的骂名。
诸侯对申侯与幽王之间的龌龊基本不管不顾,直接将申后之子姬宫湦奉为周平王。或许申侯只是做了他们最想做但不敢公然做的事情,所以后来他们也完全没有率军帮宗室夺回关中的意思,只是把关东的洛邑分给王室为领地,不复以往的恭敬。因为这样一来,邑采大减的周王室就再无法组织以往的庞大军团对诸侯进行直接支配,只剩下名义上的权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