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风华,朱棣看着自己的三个儿子,长叹一声:没一个让朕省心的

大明风华,朱棣看着自己的三个儿子,长叹一声:没一个让朕省心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476 更新时间:2023/12/18 5:22:21

三个儿子,没一个称心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得帝位。当年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过了四个月,也就是十月十三日,才册封发妻徐仪华为皇后。至于皇太子,他更是迟迟不立,这让朝中大臣没有理由不相信

皇上对老大朱高炽很不满意啊!

当时,朱棣在南京称帝之后,老实人朱高炽还继续留在北京,父皇不让他来南京,他当然也不敢来。

虽然说长子继承是历史传统,但朱棣自己本身就是通过武力夺得的皇位,自然喜欢不按常理出牌。

他天生是一个 战士,骨子里流的是军人的血,战场上的拼杀,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负担,而 对朱棣则是一种享受。诗人的才华在笔尖上展示,战士的激情在刀光中挥洒。就算进了南京,当了皇帝,他内心那种战争的冲动,也依然无法完全抵制。

因为得位不正,对于朱棣来讲,他需要做得事情非常多。他需要像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着雄才伟略的皇帝,他需要一个展示的空间,让大明王朝在自己的治理之下有着空前的强大和发展。

他更需要向那些朱允炆的拥护者,那些嘴上不说,却冷眼旁观的那帮人来证明,由他代替朱允炆,是能够让大明王朝的统治巩固下去,他的统治是对大明王朝的子民来说是一件好事。

当然,他也希望自己干出的这一番天地,需要继承者能够把自己的基本国策更好的执行下去,让后世历代朱明王朝的继任者的作为,都以自己为榜样。

但是,自己的长子朱高炽,似乎并不是这样的人。

那朱高炽是啥样的人呢?

用现在的话来说,朱高炽就是一个体格肥胖、饱读诗书的书呆子形象。和朱棣那种策马奔腾,叱咤沙场的形象相去甚远。说白了,在朱棣的眼中,自己的这个儿子倒是和他的侄子朱允炆在性格上有些相似。

还有一点,朱高炽为人比较保守,脑子比较直愣愣的。缺乏那种进去精神,朱棣实在不想自己死了之后这样的儿子把自己辛苦开创的天下给葬送了。

虽然朱棣不喜欢这个儿子,但是在朱元璋却比较喜欢。可能朱元璋和朱棣不同,自己没文化却比较喜欢有文化的子孙。

话说有一次。

朱元璋命诸皇子分阅奏章,朱高炽专门挑出关于对军民生计密切相关的那些文件,并上告皇爷爷。但是对文中的错别字却根本不在意。于是朱元璋就好奇地问:“孩子,你看不出来吗?”(我一个半文盲都看出来了呀!)

朱高炽的回答又令老皇帝相当满意。他说:“我不敢忽视,但这种小过失不足以渎天听。”于是老朱又问:“汤之时发生水旱灾害,老百姓是靠什么活过来 的?”这孙子略作思考答道:“靠的是圣人有恤民的政策。”这回答把朱元璋说得大喜,认为这孩子有当皇帝的潜质。

说来也怪,朱高炽身上这种文人气质,朱棣是非常反感的,但朱元璋却比较欣赏,所以而比朱高炽更加迂腐的朱允炆,更是成了朱元璋的接班人。

朱高炽朱棣不喜欢,那老二呢?

朱高煦和自己那个傻胖哥哥简直是判若两人,朱高煦很有朱棣年轻时候的样子,在靖难的多场战争中表现的非常勇敢,而且性格比较果断,也有野心,朱棣比较看重这一点。

但是朱高煦毕竟不是朱棣,这哥们说白了就是一个愣头青,真强好胜不懂得收敛,而且头脑还简单。在治理国家、用人等方面,让人感觉就是个傻大个。朱棣自然也不放心这样的儿子继承皇位。而且朱高煦很多大臣都不喜欢。

两个孩子,都不能令自己满意,但发自内心地说,如果朱高煦是老大,朱棣就根本不用犹豫和费神了。可惜他不是。

至于老三朱高燧,一方面年龄比较小,朱棣登基的时候只有十三岁,而且生的瘦瘦小小的一点没有帝王之气,所以朱棣不予考虑。

有个好儿子,也是本事。

由于朱棣在老大和老二两个皇子之间犹豫不定,下面的大臣也就分成了两派。想着法的让皇帝选择自己支持的皇子。

朱棣知道,长期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派系之争,扰乱朝纲不说,万一下面的大臣怂恿自己的儿子干点什么傻事,自己是办还是不办?所以朱棣,决定要立一个太子,但是立谁呢?依然是个问题,所以找个明白人问问吧。

解缙是帮助朱棣解决这个问题的不二人选,首先解缙这人确实是一位大儒,深得朱棣的信任,同时他也不属于任何派系,意见或许比较中肯。

解缙知道,朱棣喜欢的是老二,但朱棣担心废长立幼,不仅不符合礼法,万一因为此事带来祸患,那真的是后患无穷。但是,选择老大吧,朱棣实在不开心,也不放心。

朱棣如果是一个尊重传统、循规蹈矩的人,他根本就不可能当上皇帝,也没有勇气开拓永乐盛世。废长立幼的事情,别人轻易做不出来,对于他来说,其实还真没有特别大的心理障碍。但朱高煦在治国能力上的欠缺与不成熟,确实也让朱棣很不放心。

朱棣向解缙诉说心中的苦恼,解缙明白了这位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皇上,您只能选择皇长子!”

“这是为何呢?”朱棣见他如此坚定,不觉得有些意外。

“陛下,两位皇子各有所长,难说孰优孰劣。不过陛下您要选的是大明未来的天 子,而不是出征漠北的统帅。治理天下,当然要让天下人信服。大皇子性格柔弱, 领军打仗也许会成为其弱点,但治理天下,爱民如子,天下人自然会拥戴他。况 且,大皇子也非一味软弱,当年镇守北平,也是相当果敢。”

“二皇子作战勇猛,在军中威信颇高,但于治国安邦却一无所长,况且脾气暴 躁……”解缙一边说,一边警惕地观察老大的眼神,见他并没有发火,底气也就更足 了,“王府之内责打后妃,朝堂之上羞辱大臣,这样的事情他可没少干。而且二皇子为人过于自负,远不及大皇子从善如流。

“爱卿,高炽自幼体弱多病,我担心他的身体,能不能担此大任?”当皇帝才一年 多,朱棣对于这份工作的辛苦已经深有体会。

“皇上多虑了,您忘了一个人吗?”

“谁?” 解缙一说出口,朱棣那紧绷的脸上,居然露出了笑容。 到底什么话有这么大魅力呢?

其实,解缙只说了三个字。

“好圣孙!”

朱棣的长孙朱瞻基这时候还不满六岁,却已经表现得格外聪慧,异于常人。与大胖 子父亲小时候一样,他读书很努力;与书生气过重的朱高炽不同的是,他小小年纪 就喜欢打拳习武,舞刀练剑,让朱棣依稀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

事情到此,朱棣心头上的纠结也就到此了。解缙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即便朱高炽是个平庸的皇帝,哪怕身体虚弱,死的早点。只要皇位给了自己的孙子,自己的盛世也会继承和延续。

看来,爷爷爱孙子,皇帝也不例外。朱棣此时估计和朱元璋一样,疼孙子比爱儿子要多一些。

永乐二年(1404)四月四日,原本普通的一天,却成了大胖子朱高炽生命中最难忘的日子。就在这天,朱棣亲自在奉天殿主持了隆重的册封仪式,正式册封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同时封二皇子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云南,三皇子朱高燧为赵王,封地河北。 至此,空缺达二十二个月的太子之位就有了主人,但这绝不等于说,围绕大明继承 权的斗争,就从此烟消云散了。恰恰相反,未来的斗争更加残酷,更加充满了变数。

两兄弟的斗争

虽说朱棣正式立了太子,但绝对不等于说,围绕着皇位继承人的争端可以告一段 落,事实上,斗争才刚刚开始。

刚才说了,朱棣把老二的封地封在了云南,朱高煦呢仗着自己在靖难的战功,赖在南京不走,朱棣估计也是心疼儿子,也就让朱高煦留在了南京,而且还给他送了套房子(汉王府)

老二在南京住了下来,朱棣也觉得把老二放在身边也没什么坏事。可朱高煦一天到晚都忙些什么?他四处纠结党羽,拉拢大臣,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与东宫唱对台戏的势力。这还不算完,朱高煦居然毫无底线、也毫无心机地自比秦王李世民,不把已经当上太子的大哥放在眼里。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也是隐忍不发。而朱高煦呜呜喳喳的,到处惹是生非,凡事都和自己的哥哥对着干,随便一个人都知道他脸上写着不服气三个字。

那个在他眼里又胖又蠢的老大,面对弟弟的挑衅,从来不发怒。最多不过是微微一笑,这微笑固然倾不了 城,但总让人捉摸不透。

朱高炽的胡闹,让朱棣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老二确实是匹夫之勇啊,让他治理国家闹大笑话倒是其次,捅出大娄子无法收拾可是灾难性的。

但是不管如何,这只是永乐二年的时间,在朱棣看来,继承人的问题无论如何已经解决了。太子朱高炽在面对自己的弟弟挑衅从来不在自己的父亲耳边说一个字,更多的像一个宽仁的大哥哥一样,让自己的弟弟继续他的表演。

至于老二的结局,那真的得等到才六岁的朱瞻基继位才画上句号了。

更多文章

  • 《水浒传》中,穆弘为何能位列天罡进八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穆弘与孙立谁厉害,穆弘兵器,卢俊义和穆弘谁厉害

    步战,梁山曾经派出步战高手车轮战卢俊义,鲁智深,武松,李逵,李应,穆弘和刘唐。可见穆弘步战是一等一的高手。就是林冲,杨志,石秀,解珍,解宝都没资格去。就冲这一点,他进天罡就足够有底气。而且,李逵发起疯来,见了他都要自己忍回去,乖乖听话变成乖宝宝。可见他要是教训李逵根本不费力气。李逵其实是混人,很难管

  • 宋高宗赵构活了81岁,为何要提前15年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构退位后有军政大权吗,历史上的赵构事件,赵构是什么时候当皇帝的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提到退位,相信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性就是赵构身患疾病。但通过史料就可以驳斥这个猜测,赵构活到了81岁,而且在退位之前还和太子边淋雨边骑马,即“雨湿朝服,略不少顾。”这说明赵构在退位的时候,身体素质非常好。至于有人猜测的受人胁迫,也是无稽之谈。赵构曾经数次提出将皇位让出来,都被太子给拒

  • 权倾朝野的胡惟庸,为何会落得被蚊子咬死的下场?看他都做了啥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胡惟庸被咬死电视剧片段,胡惟庸被蚊子咬死之后,胡惟庸缺点

    胡惟庸要说胡惟庸这个人确实是一个能人,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的时候,胡惟庸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官,最后竟一步一步的当上了大明王朝的宰相。他能从一个县官升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除了他自己的能力和机遇,还和一个人分不开。这个人就是朱元璋身边的大军师李善长。当年胡惟庸投靠李善长,当了李善长的门生。可以说

  • 靖康之耻有多耻?被金人掳走的北宋皇后,最终下场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宋靖康之变,靖康耻中的宗室女性有多悲惨,靖康之耻的社会影响

    可以说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在它们灭亡的时候不管是皇室的成员,还是当时的百姓,他们的下场都不会太好。因为只要涉及到朝代灭亡的时候,大概上都是要经过战争的。可是,为何靖康之耻成为了很多人心头永远的痛呢?尤其是生活在南宋时期的人,他们把靖康之耻看作是自己经历过的最大的耻辱!可能这一次北宋的灭亡是被当时的女

  • 朱元璋称帝后,为什么对红巾军污名化,反而认同元朝是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而朱元璋,当然有自己的动机。内心矛盾的朱元璋其实人类往往都有内心矛盾的时候。比如我认识不少鸡娃家长,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的娃肯定是千年不遇的天才,必然改变人类世界,在世纪科学史留下自己的篇章,但另一方面,又十分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连普高都考不上。虽然这前后看起来反差很大,但却也反映了鸡娃家长的矛盾内心

  • 山海关惜败清军?别自我安慰,李自成的农民军根本没有胜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山海关李自成,李自成对山海关的评价,李自成打败过清军吗

    反观清军一直在作战,并把长期与农民军作战的洪承畴纳为己用,对李自成农民军的了如指掌。多尔衮又拉来了吴三桂当帮手,上阵时又是以逸待劳,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占,清军胜利属于必然。李自成在崇祯十五年末到十七年初横扫北方的时候,野战加地方的作战部队不是只有六万人。所谓精兵六万勤务兵近百万,现在看是以江南文人为

  • 朱元璋的岳父入宫探望女儿,触犯了什么?就被朱元璋直接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大儿子比朱元璋先死吗,朱元璋死前最后的一道圣旨,朱元璋母亲怎么教朱元璋的

    贵妃的父亲是没资格称国丈的,只有皇后的父亲才能称国丈。国舅一般也是皇帝的娘舅,而民间把贵妃的娘家兄弟也称国舅,属于乱沾皇亲国戚的光。自从武则天诛杀长孙无忌,国舅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从此再无国舅当权现象。朱元璋杀死胡美,就这件事,朱元璋并无错。宫廷尤其后宫历朝都有严规,后宫太后及妃子和嫡系亲属累有串联谋

  • 朱元璋的一个自私的想法,导致了明朝崩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残暴的暴君朱元璋,朱元璋死前最后的一道圣旨,朱元璋对大明王朝的影响

    可以说,朱元璋一生的绝大多数时光,都和农民这个行业没什么交集,又怎么能认为朱元璋出身农民呢?而朱元璋作为流民出身,对于贫穷以及朝不保夕,有着十分深刻的记忆。因此,朱元璋称帝后,基于这种自私的心理,朱元璋推行了具备明朝特点的分封制度:那就是只要是朱家子孙,就都能捞到一个爵位,都享受明朝朝廷给予的福利。

  • 元朝为何只持续不到百年?除了水土不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从1271年到1368年,这中间不足90年的时间,只维持了不到百年。若说是秦朝和隋朝二世而亡,是因为帝王暴政、苛捐杂税的繁重,可元朝虽然将人按照出身分为四等,但百姓的生活基本与前朝无异,可见元朝不是因为暴政;若说是因为外来民族无法统治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但康乾盛世又怎么说,看来少数民族统治也不是根由

  • 燕云十六州在哪?有多重要?以至于北宋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燕云十八州图,宋为什么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性吗

    北方草原民族占领这个区域等于打开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门,他们的骑兵铁骑一路无阻到达黄河北岸,所以失去燕云十六州北宋一直视为隐患才不悔余力的夺回要回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就像三国蜀国的汉中一样,进可攻、退可守,就是桥头堡的意义,而且燕云十六州北依托燕山山脉,成为阻挡北方游牧骑兵的天然屏障,昔日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