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朱元璋,当然有自己的动机。
内心矛盾的朱元璋
其实人类往往都有内心矛盾的时候。比如我认识不少鸡娃家长,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的娃肯定是千年不遇的天才,必然改变人类世界,在世纪科学史留下自己的篇章,但另一方面,又十分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连普高都考不上。虽然这前后看起来反差很大,但却也反映了鸡娃家长的矛盾内心。
同样道理,朱元璋也是充满矛盾心理的人。一方面,朱元璋是通过参加红巾军起家,同时利用韩宋朝廷的旗号,在元末乱世中实现了壮大,最终成为新的王朝开创者。朱元璋很清楚,没有任何一个王朝会千秋万代。但是另一方面,朱元璋又期盼明朝会是一个例外:因此,朱元璋需要做的,就是给明朝拔出所有的隐患。
因此朱元璋总结以往历朝历代的得失,通过制度设计,杜绝了权臣、宦官专权、地方割据这些情况。而对于农民起义,朱元璋也想到了很多办法。
朱元璋的策略
出身于红巾军的朱元璋很清楚农民起义的威力。因此,朱元璋开始限制明朝百姓的人身自由,不断打压商人的地位,对白莲教等秘密宗教穷追猛打。同时,为了让天下百姓骨子里不考虑造反的事情,朱元璋开始修订明朝百姓的集体记忆。
首先,朱元璋开始针对同他有养育之恩的红巾军进行污名化宣传,把红巾军说成盗匪,对于他昔日的恩人韩宋朝廷,朱元璋更是将其视为大元朝的乱臣贼子。
而对于自己取代元朝,朱元璋是这样阐述的:元朝末年,因为元顺帝无能,所以天下大乱。红巾“贼”事实上推翻了元朝。而自己本是元朝的孝子贤孙,自己起兵,是为了收拾元朝留下的残局,而非为了推翻元朝。
为了表明自己对农民起义的敌视,同时表示自己并非元朝的乱臣贼子,朱元璋还宣布承认元的正统性,并且祭祀元世祖忽必烈。
朱元璋这也是暗示天下百姓:不要以为红巾军胜利了。参加任何农民军都是没有前途的。虽然元朝结束了统治,但是,胜利者并非是红巾军,而是元朝的继承者明朝。只有服从朝廷,才算最有前途的。
敏感的朱元璋
当然,尽管朱元璋幻想通过强制手段,修订明朝人的集体记忆。但是,很多元末局势的亲历者,也还是很清楚朱元璋的情况。因此,很多知识分子对朱元璋的品格表示不屑。而朱元璋也变得异常敏感:比如如果有大臣上书,提到“则”“僧”这样的字样,就会被朱元璋联想到:则,和贼发音类似,会不会是嘲笑自己参加过红巾军?僧、生,会不会是嘲讽自己做过和尚?
为此,很多明朝大臣,都无端遭遇朱元璋的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