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发现中国
虽然早在1842年,清朝就被迫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但是,当时的英法美等列强考虑的只是从清朝获得经济效益:毕竟,清朝这样的大块头,英法美都不具备吞并的体量。
而且,二鸦之后,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虽然后世的历史对洋务运动评价不高,但是,从当时的视角来看,清朝的实力并不容小看:洋务运动后,清朝拥有了近代国防工业,并且,清朝的军队,单就纸面上的人数来说,就有数十万常备军之多。如此实力,即便是放在欧洲,也是沙皇俄国、奥地利帝国的存在——最起码西洋列强这么认为
因此虽然洋务运动后,西洋列强也依旧不断打算图谋清朝的边疆土地,但是,列强也深知,吞并洋务运动后的清朝并不现实。
甚至19世纪90年代初期的清朝,还成为英国人眼里远东的隐患。因此事实上,甲午战争本质上,是英国支持日本对清朝实力的打压和试探。
只是没有人料到,清朝的衰败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甲午战争的结局,也让列强意识到:清帝国只是个纸老虎而已,其实力哪里能堪比沙皇俄国?
于是列强将甲午战争后的局面,称为“第二次发现中国”:于是,列强觉得,对于如此衰败的清朝,列强完全可以效仿瓜分奥斯曼帝国那样,瓜分清朝。
势力范围
于是,各大列强纷纷开始在清朝版图上划分势力范围:比如德国将山东视为势力范围,俄国直接把长城以北——包括东北、内外蒙古以及整个西域,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划分势力范围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在这些殖民地上,直接设立殖民者主导的殖民行政管理机构。最终的结局就是,中国被瓜分成七零八落的地区,就像今天的阿拉伯世界那样。
假设列强的图谋如果实现,可能很多人今天出省都得办护照。所以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来,最危险的时刻之一。
不过,最终还是在美国的主导下,清朝避免了瓜分。
清朝避免瓜分的原因
当列强准备瓜分清朝的时候,清朝爆发了著名的义和团运动。最终,在列强的打击下,义和团运动被弹压下去。不过,当时的美国,却坚决反对列强瓜分中国。
之所以反对,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清朝版图庞大,反抗激烈。如果列强直接瓜分并统治各自控制下的中国,那么,必然会导致各地出现动荡,最终导致列强无法获得想要的经济效益。这是英美等重视商业的列强万万不能接受的。
第二,清军虽然战斗力不如洋人,但不代表着一丁点反击能力没有。比如娘子关一战,德军就遭到清军重创。部分的清军拼死抵抗,也让列强不得不考虑对付清军的成本问题。
第三,地缘问题。如果瓜分清朝,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日俄:当时俄军已经横扫我东北地区。如果瓜分清朝,日俄利用地缘优势扩大战略纵深,这必然导致英法美的实力相对衰弱。到时候,甚至英法美在亚洲的利益都要受损。所以,防患于未然,保留清朝的意义很大。
因此,基于这些内外因素,晚清避免了被瓜分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