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兄弟如此麻溜地投降,是真的只是因为怯懦,还是因为大势已去呢?
手头兵力对比
司马懿起事后,迅速控制了武库和京城各处要害。随即,司马懿率兵保卫皇宫,联合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遏见郭太后,奏告曹爽兄弟不臣之心,请太后下诏废除曹爽。
不知是正合其意(郭太后被曹爽软禁于永宁宫,对曹爽也应十分不满)还是被逼无奈,郭太后支持司马懿,下诏废除曹爽,敕司马懿“如奏施行”。
随即,司马懿以太后的名义,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又令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据爽弟羲营”,控制了曹爽、曹羲兄弟把控的禁军。
如此,洛阳及城内中军,已悉数为司马懿所控制。
此时,曹爽兄弟正与天子在城外的高平陵,身边没有多少部队。
当时,曹魏中军由当年许褚所领的宿为军发展而来,兵力精而少,多聚集于城内。
洛阳及城内之军以为司马懿所掌握,曹爽遂只能紧急征集城外的数千人护卫。
因此,就当时手头兵力而言,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司马懿都占据绝对优势。
随即,司马懿上奏,列数曹爽的不臣之举,将曹爽比作赵高,并表示:太后已经令他罢除曹爽、曹羲、曹训的职务,要求曹爽兄弟立刻回府,如果违抗,“便以军法从事”!而司马懿,屯于洛水浮桥,“伺察非常”。(曹爽敢乱动,我就“军法从事”)
如此,曹爽实际上处于司马懿部的严密监视之下!
如果是曹操、刘备这样的英雄,这样的恫吓是没有什么用的,但如果是曹爽这样的人,那恫吓的威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手头的军力对比如此,那”外围“呢?
”外围“军队的立场,就要看“大义名分”了。
也就是:谁的话,才是大魏国的最高指示?
名分之争
司马懿手中有两张牌:太后及司马懿本人。曹爽手中也有两张牌:天子及曹爽本人。
一般来说,天子的话就是最高指示,没有任何争议。
然而,当时,天子尚未亲政!
一般情况下,天子未亲政时,太后的话具有最高权威。像西汉的时候,上官太后甚至跟霍光一起废掉了皇帝刘贺。
然而,与汉代不同,曹魏建立之时,曹丕就下诏:太后、皇后、后妃、外戚,均不得过问政事。而且,此令藏于石室,后世必须遵守!
所以,此时,太后的话,其实也没有那么大权威!
天子、太后,地位尊贵,但其实话语权都受到限制,都不能“一言九鼎”。
接着出牌!
曹爽、司马懿,都是先帝指定的辅政大臣。
尽管司马懿被曹爽排挤得只能诈病,但二人名分其实是一样的。
二人都是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也就是有权节制中外诸军,过问一切政事。
又是一个平手···
在大义名分上,双方其实号召力没有明显差距。
微妙的平衡
所以,此时,形势处于微妙的平衡中。
尽管司马懿手头的军力有明显优势,但天子在曹爽处,司马懿不可能直接进攻。
而各战区的情况也同样微妙。
各战区中,曹爽、司马懿都安插了自己人,也有一些态度暧昧者,因此,各战区的立场也很难预先预测。
总体上,此时形势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
桓范之策
形势微妙,就是斗智之时。
原本,曹爽是不够司马懿玩的。
然而,桓范逃出洛阳!
桓范一到曹爽营,就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战略。
1、立刻收集尚在城外的力量。
洛阳城内的禁军,已经被司马懿控制了。
然而,曹羲在阙南的别营,尚可控制!此外,洛阳典农治也在城外,可以招来!
收集尚在城外的军队,以及负责天下粮事的典农所,集结起属于自己的直属力量!
2、迁到许昌。
洛阳是大魏的都城,而许昌是大魏的“别都”。
当年曹操,长期以许昌为曹操集团及其所挟持的东汉朝廷的统治中心。
因此,尽管都城迁到了洛阳,但许昌有“别库”,也就是有大量的兵器、财宝。
此外,由于桓范带了大司农印,可以征调天下粮食储备!
在许昌,有钱有粮有兵甲,足以与司马懿对抗。
3、召集天下兵马讨伐司马懿。
说到这里时,曹爽兄弟依然犹豫不决。
此时,桓范找到了曹爽的弟弟曹羲。
其实,在曹爽兄弟出洛阳前,桓范就提出了反对意见,当时,曹羲认可桓范的意见,建议不出城,但曹爽依然不以为意。
因此,在桓范看来,曹羲应该比曹爽稍微清醒一点!因此,桓范争取说服曹羲再一起说服曹爽。
桓范指出:天子的诏命,谁敢不从?发天下兵讨伐司马懿!
个人分析
桓范之策,未必都能如愿。
司马懿控制的禁军距曹爽仅一桥之隔,而且,司马懿给天子的奏章已经明确指出:曹爽党羽要立刻回,如果继续逗留,“军法从事”!而司马懿就在浮桥边,“伺察其非常”。
以司马懿的精明,曹爽要想退往许昌,实在太难了。
其次,即便到了许昌,曹爽要号召天下兵讨司马懿也是极其困难的。
如前所说,在政治号召力上,双方基本相当。
如果挟持天子就能号令天下的话,那当年董卓怎么会遭到关东群雄的讨伐呢?
此时,太后+司马懿的组合,其号召力可比当年的袁绍大多了!
因此,桓范之谋,确实存在一些不够缜密,甚至不切实际之处。
然而,不管怎么说,桓范之谋,已是曹爽唯一的生机了!
采纳桓范之谋,虽然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但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曹爽放弃
桓范提出谋划后,曹爽兄弟犹豫再三。
最终,曹爽嘀咕:我估摸着,太傅其实也就是要让我们服从他而已。我们不再和太傅作对,应该就没问题啦。
随机,曹爽对天子说:请陛下下诏免了我的官,回报太后!
于是···曹爽兄弟放弃了一切反抗,“躺平”在司马懿的砧板上了。
曹爽放弃之因
当初,听说桓范逃出洛阳时,司马懿大惊:智囊跑走了!
蒋济说:哥放心!曹爽弩马恋栈豆,必不用桓范之策!
司马懿的担心,说明:当时司马公并没有稳操胜券,彼此之间仍然维持微妙的平衡,曹爽如得智谋之士相助,胜负未可知!
蒋济的话则说明:曹爽目光短浅,只留恋眼前的利益和家族!
确实,曹爽兄弟虽在洛阳,但曹爽家尚在洛阳,已经为司马懿所控制!
曹爽没有那股劲,不想冒着全家遇害的风险,继续与司马懿对抗!
此外,曹爽又对司马懿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蒋济作保,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必不加害曹爽兄弟姓名。
于是,曹爽麻溜放下武器,争取做富家翁了!
有了这么多年权力斗争的经验了,还如此天真···可怜。
总的来说,当时的局势依然比较微妙。
曹爽如果依桓范之策,坚持斗争,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然而,弩马恋栈豆!曹爽自己没有坚持斗争之心,自己害怕付出代价,承担风险,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我们不必嘲讽曹爽。
某种程度上,曹爽还是一个顾家、“天真”的好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