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617 更新时间:2024/1/22 17:33:54

到了这般田地,为何魏延仍不考虑投魏呢?

魏延之死

细看魏延被杀的过程,其实这个问题真没有那么多“深层原因”。

诸葛亮去世前,与杨仪费祎姜维等讨论身后退军之事。

其具体部署是: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即魏延不退,“次之”的姜维就承担断后任务,掩护各军后撤)

诸葛亮去世后,秘不发丧,杨仪让费祎去“揣延意指”。

魏延告诉费祎:丞相去世了,我还在。丞相府的官员安排丧事即可,我率大军继续伐魏!而且,我魏延是何许人,怎么能听从杨仪的调度呢?

费祎见状,当即附和:我帮你去和杨仪沟通。杨长史是文官,不通军事,“必不违命也”。

于是,费祎出门驰马而去。魏延有些反悔,但追之不及了。

无论费祎是否准确传达了诸葛亮关于退军的部署,这次沟通的结果是:费祎承诺“当为君还解杨长史”。也就是事情还没有定论,费祎还要去沟通!

然而,当魏延派人“觇”(观察)时,却发现,杨仪正在部署撤军。

说好了要继续沟通,如今招呼不打就要撤军,这显然是魏延无法接受的。

于是,魏延立刻动,在杨仪的军队尚未开拔时就率军径先南归,所过烧绝栈道。

杨仪立刻组织修路,昼夜兼行,跟在魏延后面走。

到南谷口时,魏延挥军,逆击杨仪。

杨仪派何平(因王平小时候由外祖父何氏养大,因此也叫何平)在前阻击。

王平高喊: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要干这样的事情吗?

魏延部下知道错在魏延,便各自散去了。

魏延见此,只好率领儿子等数人往汉中逃亡。

结果,被马岱追上,斩杀了。

这就是魏延被杀的过程。

显然,魏延没有什么“宁愿如何如何也不如何如何”的问题。

他只是先忙着进行权力斗争,后又忙着逃生而已。

被算计-昏了头-求生

以朝廷官职论,当时的魏延是征西大将军,假节。

这个职务远远高于姜维等人,是仅次于诸葛丞相的“第二号人物”。

以丞相府体系论(由于“政由诸葛”,因此,诸葛亮的丞相府当时是蜀汉事实上的权力中心),魏延是前军师,位在长史杨仪、参军费祎等人之前,也是“第二号人物”。

所以,诸葛亮去世,魏延代其掌军,是自然的事情。“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是靠谱的。

魏延提出由自己接替诸葛亮掌军继续北伐,是合情合理的的。

可以说,即便魏延不能“独断专行”,参与讨论的资格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诸葛亮去世前,只向杨仪、费祎、姜维等人部署方略,并没有让魏延参与。诸葛亮甚至表示:如果魏延不服从其遗命,诸军可自发退军。

杨仪派费祎试探魏延的意思。魏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费祎表示会代为转达,并承诺可以让杨仪“必不违命”。

“必不违命”,也就是说,费祎承认魏延的指示是“命令”!

显然,到此时,魏延得到的情况是:进退之事,至少仍在讨论之中。

但是,魏延却发现,杨仪居然已经在安排撤军事宜了!

显然,在魏延看来,这是杨仪“篡夺”本该属于他的军权。

魏延当然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魏延先行撤退,跑到大军退路上,试图阻止大军撤退。

魏延“烧绝阁道”,先行退军,杨仪见状,也“槎山通道”,紧跟于后。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烧绝阁道”,如果真的把事情作绝,杨仪没有十天半个月是过不去的。但杨仪靠“槎山通道”就能紧紧跟随,说明魏延没有把事情作绝,其目的只是稍微迟滞杨仪的活动,以便赶到杨仪之前,阻止其退军。

显然,魏延之意,就是要除掉杨仪,夺取军队控制权。

然而,魏延急切之下的举动却是愚蠢的。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烧绝阁道”,阻碍大军南撤,陷大军于危险之中,不但是不顾大局,实际上与叛逆之举无异!

接着,魏延作了更愚蠢的事情。

到南谷口,魏延据谷反击。

你魏延与杨仪要如何争权是你们之间的事情,蜀军攻打蜀军,这显然是得不到拥护的!

于是,王平一声大喝,魏延的军士纷纷散去!

魏延与儿子等数人,奔往汉中。

为何继续南奔?

废话,魏延是在南谷口阻击杨仪的,北方的谷地中全是杨仪的蜀军,不往南边的汉中方向先跑,难道向北去送死吗?

这个时候,魏延唯一的任务是先逃离杨仪的追杀,先活下来,然后才能考虑“去哪儿”的问题!

遗憾的是,很快,魏延就被马岱追斩了。

所以,最后时刻,也不存在“宁愿被杀也不投魏”的问题。

连逃都没有逃脱,谈“去哪儿”太奢侈了。

不便背叛

《三国志》认为,魏延不降魏而南还,只是为了除掉杨仪而已。由于“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因此,魏延“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以诸葛亮继承者自居,是魏延这个阶段行动的指导思想。

为此,他先是相信费祎能说服杨仪(必不违命),后又发现,杨仪在不与其继续沟通的情况下自行组织退军,于急速撤退,退至大军后路上,阻止大军后撤,并试图以武力解决杨仪。

魏延一心想的是拿回自以为本该属于自己的军权以及与杨仪的私人恩怨,至于降魏,他是没有想过的。

到“武力解决”杨仪失败后,魏延很快被追斩。

最后时刻的魏延,只是逃在唯一可能生存的路线上,只为先逃脱杨仪的追杀而已。

只有先逃脱追杀,才有资格考虑“去哪儿”的问题。

魏延没有逃脱追杀,自然还没有资格考虑“投魏”的问题。

魏延的最后时刻,先是一心争权,那时的他没有理由投魏;后又一心逃脱追杀,很快就被追斩了,没有路线和机会投魏。

所以,魏延不是“宁愿被冤杀”,他是死在逃跑的路上,也未必是“绝不投奔魏国”,他心里怎么想的并没有人知道。

魏延想继承诸葛亮遗志,撑起北伐大旗,可惜诸葛亮最后的安排都没有与他商量,甚至指示众人“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根本没有与他好好沟通的打算。

费祎则在信誓旦旦的忽悠一番后,停止了与魏延的沟通。

大军自行退却,自以为应该继承诸葛亮军权的魏延突然被抛弃,进退两难。

偏偏魏延的情商,不足以使他应付这种军沔。于是在手足无措中做出失当之举,将自己带入死地!

诸葛亮“遗命”杀魏延,是小说桥段。

但确实是诸葛亮的安排,使魏延陷入死地!

本就国小将寡的蜀国,在失去诸葛丞相后,又立刻失去了最优秀的将领。

这是魏延的悲哀,也是蜀国的悲哀。

更多文章

  • 蜀国五虎上将中,为何唯独赵云不受刘备重视,有哪些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云为啥不受刘备重用,刘备收赵云视频完整版,刘备赵云开荒

    众所周知,根据《三国演义》来讲,刘备在汉中称王后,封了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五人。这五人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是刘备手下的主要将领。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在封了五虎上将之后,又对五虎上将各自的官职和爵位进行了封赏。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分别被拜为前将军,右将军,左

  • 司马懿选中的3个青年:1个灭魏、1个灭蜀、1个灭吴,成就司马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司马懿成功史,司马懿是如何进入魏国的,司马懿发展过程

    说起司马懿,你可以说他是三国历史上的大才,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政治阴谋家。晚年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后,成为了曹魏实际掌权者,从此曹魏天下落入了司马氏之手,为三国统一做了铺垫。司马懿出生于大族司马家族,曹操曾经多次召见他为官,但都被他拒绝,后来因实在无法推脱,就在曹操帐下任职。此后司马懿的才华渐渐展露了出来,

  • 孙权得了荆州,为何还要杀关羽,难道不怕刘备出兵报复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为什么说荆州是刘备借孙权的,历史上关羽是被孙权杀的吗,孙权和刘备争荆州的事迹

    关羽和张飞是最早跟随刘备的那一批人,属于元老派。因此,刘备得势后,关羽和张飞的地位都不低,一人在荆州坐镇一方,一人跟随刘备东征西战,都是手握实权的大将。从实际地位来讲,关羽在世时,他是刘备阵营下的二号人物,拥有假节钺之权,且坐镇荆州,地位之高,要胜于张飞,法正和诸葛亮。自关羽在襄樊之战取胜后,曹魏被

  •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孙权陆逊配将,陆逊厉害在哪,孙权孙尚香陆逊怎么搭配战法

    陆逊,出自于吴郡陆氏,江东四大姓之一,他的家族十分庞大,不过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一直跟随祖父庐江太守陆康生活。孙策攻打庐江的时候,陆康率军抵抗了长达两年时间,期间家族一百多人都死在战乱当中,因此陆家跟孙家其实是有世仇的。后来,庐江被孙策攻克,陆康便将家人送到老家吴郡,不久后他就去世了,那时候陆逊

  • 孙权为何如此忘恩负义?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无视孙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坚孙权孙策关系,孙坚孙策孙权谁更勇猛,孙权对东吴的评价

    然而,孙权登基后,追尊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却只以孙策为长沙桓王。当初,哥哥孙策以江东交付给了弟弟孙权,如今,弟弟孙权登基为帝,却连个帝王的虚名也不愿追赠哥哥。孙权,为何如此小气?孙家人的东吴孙权得以登基为帝,不仅是孙策、孙权自己的努力,更是孙家宗族兄弟集体努力的结果。当初,孙坚起兵,所依赖的,正是有

  • 同样是三国时期的权臣,与诸葛亮相比,司马懿差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司马懿晚年评价诸葛亮,司马懿和诸葛亮 人品,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不是好友

    当然,与诸葛亮相比,众人对司马懿的印象就差了很多,他是一个处事圆滑,能够隐忍且具有野心的人,就道德品质而言,司马懿比诸葛亮差了不少。司马懿和诸葛亮二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都是托孤大臣,且握有大权,是三国时期的权臣。那么,司马懿比诸葛亮差在哪里呢?对待下属态度不同史书评价司马懿外宽内忌,善用权谋。司马懿

  • 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睿死后才发动兵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睿为什么不杀司马懿,司马懿面见曹睿,历史上的司马懿真的守灵三年吗

    他没有机会,也没有胆量去发动兵变。并且,从司马懿为曹魏势力效力开始,包括曹操、曹丕以及曹叡,其实对司马懿都有所防备。只不过,司马懿用了一个“装”字诀,不仅完美化解了曹家三代人对他的防备,同时还稳步高升,最终权倾朝野。比如曹操时期,曹操曾召司马懿为自己效力,但司马懿却不愿意去,怎么办呢?很简单,装病,

  • 为什么随着三国时期历史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钦佩刘备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中的刘备有多可怕,三国刘备的仁德,正史上刘备厉害吗

    正如我们大多数人出身平凡一样,刘备所具备的东西,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人而言,实在是太少了。他没有袁氏“四世三公”的深厚背景,也没有曹操的权谋诡变,也没有孙权出道时,继承的偌大家业。他有的,只是身无长物,加上一个时常被人质疑的皇室后裔血脉。但就是这样的起点,刘备带着一个屠猪卖肉的,还有一个看家护院的,又

  • 自古套路得人心,看看赵飞燕武则天,是如何套路老公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飞燕与赵玉环,赵飞燕的晚年生活,赵飞燕最后死在哪里

    金翠莲人生一定要先显得很高级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青睐,如果没有显赫的身世,那些诗词歌赋弹唱歌舞就一定要学习一下,这些东西真的是能给自己加分的。咱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曹操的卞夫人为什么能够得到曹操的喜爱,相信很多人说因为她贤惠,贤惠这个东西是他跟了曹操之后才能显露出来东西,直观上吸引曹操的是卞夫人年轻和卞

  • 董卓手下猛将排名,前六名谁可以入围?他的地位无可取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十大猛将排名董卓,董卓最厉害的谋士,董卓手下的所有将军

    东汉末年,汉室衰颓,各诸侯纷纷拉拢势力,于乱世中争霸。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曹操、孙权与刘备。但是他们三人的实力虽强,却并不是东汉末年最先反叛的。最先反叛东汉的,是董卓。公元189年,董卓受何进、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而在其进京后,借着讨伐十常侍的名头,迅速吞并了京城附近的两大军阀兵力。随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