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般田地,为何魏延仍不考虑投魏呢?
魏延之死
细看魏延被杀的过程,其实这个问题真没有那么多“深层原因”。
其具体部署是: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即魏延不退,“次之”的姜维就承担断后任务,掩护各军后撤)
诸葛亮去世后,秘不发丧,杨仪让费祎去“揣延意指”。
魏延告诉费祎:丞相去世了,我还在。丞相府的官员安排丧事即可,我率大军继续伐魏!而且,我魏延是何许人,怎么能听从杨仪的调度呢?
费祎见状,当即附和:我帮你去和杨仪沟通。杨长史是文官,不通军事,“必不违命也”。
于是,费祎出门驰马而去。魏延有些反悔,但追之不及了。
无论费祎是否准确传达了诸葛亮关于退军的部署,这次沟通的结果是:费祎承诺“当为君还解杨长史”。也就是事情还没有定论,费祎还要去沟通!
然而,当魏延派人“觇”(观察)时,却发现,杨仪正在部署撤军。
说好了要继续沟通,如今招呼不打就要撤军,这显然是魏延无法接受的。
于是,魏延立刻启动,在杨仪的军队尚未开拔时就率军径先南归,所过烧绝栈道。
杨仪立刻组织修路,昼夜兼行,跟在魏延后面走。
到南谷口时,魏延挥军,逆击杨仪。
杨仪派何平(因王平小时候由外祖父何氏养大,因此也叫何平)在前阻击。
王平高喊: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要干这样的事情吗?
魏延部下知道错在魏延,便各自散去了。
魏延见此,只好率领儿子等数人往汉中逃亡。
结果,被马岱追上,斩杀了。
这就是魏延被杀的过程。
显然,魏延没有什么“宁愿如何如何也不如何如何”的问题。
他只是先忙着进行权力斗争,后又忙着逃生而已。
被算计-昏了头-求生
以朝廷官职论,当时的魏延是征西大将军,假节。
这个职务远远高于姜维等人,是仅次于诸葛丞相的“第二号人物”。
以丞相府体系论(由于“政由诸葛”,因此,诸葛亮的丞相府当时是蜀汉事实上的权力中心),魏延是前军师,位在长史杨仪、参军费祎等人之前,也是“第二号人物”。
所以,诸葛亮去世,魏延代其掌军,是自然的事情。“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是靠谱的。
魏延提出由自己接替诸葛亮掌军继续北伐,是合情合理的的。
可以说,即便魏延不能“独断专行”,参与讨论的资格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诸葛亮去世前,只向杨仪、费祎、姜维等人部署方略,并没有让魏延参与。诸葛亮甚至表示:如果魏延不服从其遗命,诸军可自发退军。
杨仪派费祎试探魏延的意思。魏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费祎表示会代为转达,并承诺可以让杨仪“必不违命”。
“必不违命”,也就是说,费祎承认魏延的指示是“命令”!
显然,到此时,魏延得到的情况是:进退之事,至少仍在讨论之中。
但是,魏延却发现,杨仪居然已经在安排撤军事宜了!
显然,在魏延看来,这是杨仪“篡夺”本该属于他的军权。
魏延当然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魏延先行撤退,跑到大军退路上,试图阻止大军撤退。
魏延“烧绝阁道”,先行退军,杨仪见状,也“槎山通道”,紧跟于后。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烧绝阁道”,如果真的把事情作绝,杨仪没有十天半个月是过不去的。但杨仪靠“槎山通道”就能紧紧跟随,说明魏延没有把事情作绝,其目的只是稍微迟滞杨仪的活动,以便赶到杨仪之前,阻止其退军。
显然,魏延之意,就是要除掉杨仪,夺取军队控制权。
然而,魏延急切之下的举动却是愚蠢的。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烧绝阁道”,阻碍大军南撤,陷大军于危险之中,不但是不顾大局,实际上与叛逆之举无异!
接着,魏延作了更愚蠢的事情。
到南谷口,魏延据谷反击。
你魏延与杨仪要如何争权是你们之间的事情,蜀军攻打蜀军,这显然是得不到拥护的!
于是,王平一声大喝,魏延的军士纷纷散去!
魏延与儿子等数人,奔往汉中。
为何继续南奔?
废话,魏延是在南谷口阻击杨仪的,北方的谷地中全是杨仪的蜀军,不往南边的汉中方向先跑,难道向北去送死吗?
这个时候,魏延唯一的任务是先逃离杨仪的追杀,先活下来,然后才能考虑“去哪儿”的问题!
遗憾的是,很快,魏延就被马岱追斩了。
所以,最后时刻,也不存在“宁愿被杀也不投魏”的问题。
连逃都没有逃脱,谈“去哪儿”太奢侈了。
不便背叛
《三国志》认为,魏延不降魏而南还,只是为了除掉杨仪而已。由于“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因此,魏延“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以诸葛亮继承者自居,是魏延这个阶段行动的指导思想。
为此,他先是相信费祎能说服杨仪(必不违命),后又发现,杨仪在不与其继续沟通的情况下自行组织退军,于急速撤退,退至大军后路上,阻止大军后撤,并试图以武力解决杨仪。
魏延一心想的是拿回自以为本该属于自己的军权以及与杨仪的私人恩怨,至于降魏,他是没有想过的。
到“武力解决”杨仪失败后,魏延很快被追斩。
最后时刻的魏延,只是逃在唯一可能生存的路线上,只为先逃脱杨仪的追杀而已。
只有先逃脱追杀,才有资格考虑“去哪儿”的问题。
魏延没有逃脱追杀,自然还没有资格考虑“投魏”的问题。
魏延的最后时刻,先是一心争权,那时的他没有理由投魏;后又一心逃脱追杀,很快就被追斩了,没有路线和机会投魏。
所以,魏延不是“宁愿被冤杀”,他是死在逃跑的路上,也未必是“绝不投奔魏国”,他心里怎么想的并没有人知道。
魏延想继承诸葛亮遗志,撑起北伐大旗,可惜诸葛亮最后的安排都没有与他商量,甚至指示众人“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根本没有与他好好沟通的打算。
费祎则在信誓旦旦的忽悠一番后,停止了与魏延的沟通。
大军自行退却,自以为应该继承诸葛亮军权的魏延突然被抛弃,进退两难。
偏偏魏延的情商,不足以使他应付这种军沔。于是在手足无措中做出失当之举,将自己带入死地!
诸葛亮“遗命”杀魏延,是小说桥段。
但确实是诸葛亮的安排,使魏延陷入死地!
本就国小将寡的蜀国,在失去诸葛丞相后,又立刻失去了最优秀的将领。
这是魏延的悲哀,也是蜀国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