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睿死后才发动兵变?

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睿死后才发动兵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86 更新时间:2024/2/8 22:46:04

他没有机会,也没有胆量去发动兵变。

并且,从司马懿为曹魏势力效力开始,包括曹操、曹丕以及曹叡,其实对司马懿都有所防备。

只不过,司马懿用了一个“装”字诀,不仅完美化解了曹家三代人对他的防备,同时还稳步高升,最终权倾朝野。

比如曹操时期,曹操曾召司马懿为自己效力,但司马懿却不愿意去,怎么办呢?

很简单,装病,躺在床上来一出嘴歪眼斜,对外告诉别人,自己瘫痪了。

当然,曹操也不是吃干饭的,为了验证司马懿是不是真的病了,于是就派人对其监视,而司马懿的应对之策更狠,硬生生在家里一动不动躺了半个多月,哪怕身上起疹子,都没动一下。

这份忍耐力,最终成功地让曹操暂时放过了他。

只不过,在曹操第二次召他任职时,曹操顺带让使者带来的狠话,让司马懿意识到,这次是不可能蒙混过关了。

如果再不去,那曹操真的会杀了他。

所以,他才屁颠屁颠地去到曹老板那里正式上班。

当然,截止到这个时候,曹操对司马懿并没有完全信任,曾经有人告诉他,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意思是这人将来会有反心。

而曹操还真就因为这件事,开始怀疑司马懿的忠诚,甚至还有将其杀掉的想法。

如果曹操在这个时候下定决心,那么也许后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事,同时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曹操面前,司马懿完全没有反抗之力。

毕竟曹老板混迹江湖多少年,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人物都见过,司马懿完全不是曹操的对手。

但可惜的是,曹操并没有杀掉司马懿,之所以如此,是司马懿找到了一个化解的办法。

他的办法,就是死心塌地的忠心曹丕。

司马懿知道,自己是难以让曹操这等人物彻底相信自己,他没那个能力也做不到,因此,他转而投向曹丕,开始向曹丕表忠诚。

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司马懿敏锐地意识到,在曹操的长子死后,曹丕成为继位人的可能性,要远大于曹操其他儿子。

所以,司马懿坚定不移地效忠于曹丕,他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向曹操表现出,自己对曹家的效忠。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虽说对司马懿有警惕之心,但看他全心全意为曹丕服务,自然就对他放松不少,同时,曹丕也经常在老爹面前,去赞赏司马懿对曹家的忠诚。

所以,司马懿成功地“骗”过了曹操,进入到曹丕时代。

曹丕继位后,司马懿自然水涨船高,不仅出任高官,并且掌管着军政大权,这个时候,算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巅峰时刻。

不过,虽说此时的司马懿深得曹丕信任,并且军政大权也握在他的手里,但他此时依然不敢有所动作。

为什么呢?因为曹魏家的老臣,此时还健在,纵然是司马懿再运筹帷幄,但此时他的在朝堂上所具备的能量,远不能保证他会兵变成功。

既然一直在装,干脆就继续装下去吧,况且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曹丕对于司马懿来说,算是有知遇之恩,司马懿虽说腹黑不假,但当时的他暂时过不了心里那一关。

所以,在曹丕时代,司马懿安安静静当了一个勤于政事的忠诚之臣。

并且,由于表现不错,在曹丕临终时,拉着儿子曹叡的手,指着司马懿告诉曹叡,这是你的顾命大臣,你一定要好好对待他。

“帝(指曹丕)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指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嗣主。”---《三国志》

当然,曹丕安排的顾命大臣自然不止司马懿一个,除他之外,还有两个曹魏的宗室,即曹休和曹真,剩余一个,则是曹丕的心腹陈群。

可以说,曹丕当时的这个安排,考虑的确实很全面,顾命大臣中既有宗室也有心腹,这样就可以相互牵制,防止一方做大,从而影响到朝政。

而通过曹叡登基后的经历来看,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

曹叡刚继位时,方才二十岁,由于之前一直生活在深宫中,因此对于执政这方面来说,几乎是小白一个。

但所幸的是,在曹丕临终前的安排下,四大辅政大臣,并没有出现专权威胁君主的情况,而是在曹叡登基数年后,双方十分平稳的交接了权力,曹叡也由此得以亲政。

从这一点来看,说明曹丕的安排确实有效,不仅如此,曹叡能平稳接过权力且亲政,也说明了他对权力的驾驭也是相当不错的。

最重要的是,史载曹叡“沉毅断识,任心而行”,是一位难得的明主,其手段和心机,并不在司马懿之下。

因此,在曹叡活着的时候,司马懿依然不敢有任何动作。

只不过,曹叡死的太早了,史料记载,曹叡死的时候,年仅三十六岁,比他父亲曹丕死的还早,更惨的是,曹叡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亲儿子还活着。

所以,他只能让样子曹芳继位。

当然,依照曹叡的手段,他也不是不知道司马懿位高权重,将来会威胁到曹魏的基业,因此,在他临终前安排辅政大臣的时候,最开始,并没有考虑司马懿。

有史料记载,曹叡安排的辅政大臣有五个人,五人中有两个是曹魏的宗室,另外两个是曹叡的心腹,剩余一个则是曹操的养子秦朗

也就是说,曹叡已经意识到司马懿将来有可能是个祸患,为了避免祸患成为现实,他将司马懿排除在了辅政大臣名单之外。

但这份名单,不知为何在最终出炉时,变成了曹爽和司马懿二人。

有一种说法,是说曹叡本想安排夏侯献(夏侯惇之孙)、曹肇(曹休之子)、秦朗(曹操继子)与心腹刘放孙资这五人,但由于刘放和孙资与夏侯献、曹肇有矛盾,故而在曹叡面前进行离间。

结果,曹叡识破了他们的计谋,而最终为了稳定,不仅将这五人全部撤掉了辅政大臣的资格,并且还将他们的官职全部罢免。

也就是说,这五人全部出局。

但他们出局归出局,辅政大臣还得选,曹叡权衡良久,最终选了曹爽和司马懿这二人来辅佐年仅八岁的曹芳。

至此,司马懿在一种十分意外的情况下,再次成为曹魏的权力最大的人之一。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司马懿并不是在曹叡死后马上就发动了兵变,而是在曹叡去世整整十年之后,才最终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也就是说,司马懿纵然很早就有反心,但也由于局势、实力等多种因素不敢轻举妄动,毕竟包括曹操、曹丕以及曹叡,对他一直都有防备,这种防备司马懿也十分清楚。

如果他敢有所动作,按照当时曹家人的手段,司马懿完全就招架不住。

所以,在明知道自己赢面很小的情况下,司马懿只能是将“装”字诀发挥到底,一直到曹叡死了好几年,并且自己各方面的布置也基本到位之后,他才敢有所动作。

不是司马懿非要等到曹叡死后才敢兵变,是在此之前,甚至在曹叡刚死的时候,被曹家人拿捏得死死的司马懿,整体胜算不大,因此只能是一忍到底了。

这只是因素之一,另外一点,就是各种机缘的巧合,让司马懿逐渐具备了发动兵变的条件。

司马懿最终能成功发动兵变,当然与曹芳的能力,以及另一位辅政大臣曹爽的一些措施有关,但很多人忽视了一点。

那就是司马懿本身就是曹魏朝堂上的一个“BUG”(即例外)。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设想一下。

假如,司马懿没有活那么久,他在曹丕或者曹叡时代便死去;

再假如,曹魏的执政者,能活得更久一点,比如曹丕和曹叡,各自多活个十年上下;

甚至,假如诸葛亮没有死在五丈原,而是击败了司马懿,从而导致司马懿因为失败,丧失了兵权。

上述几点,只要任何一点成立,那么,司马懿都不可能发动兵变,更不可能篡权成功。

但可惜的是,这些条件,没有一个成立的。

先说司马懿的寿命,在那个人均寿命不过四十多岁的时代,他能一路见证了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风云变幻,并两次抵御诸葛亮北伐,最终看着诸葛亮死在自己前面。

这已经是一个当时十分意外中的意外。

而他的长寿,也相继熬死了曹操、曹丕以及曹叡整整三代人。

也正是因为长寿,司马懿亲身经历了曹魏家族的诸多大事,而在这其中,他又因为“装”字诀用得好,一路扶摇直上,走到了最高权位之初。

这个时候,他回望身后,皇帝年幼,同僚愚笨,而自己手中却掌握着至高权力,那么他会干什么和想干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这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的人,在所有能对自己产生威胁的对手都没了之后,身怀绝世武功的他,统一江湖,让整个江湖听从自己的号令,是必然想做也会做的事情。

同理,我们可以相信,在司马懿早期,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抱着篡夺曹魏江山这个目的地,只不过,当他走到太傅这一步时,突然发现,自己有了足够改天换地的资本。

而接下来他会做的事情,自然就是顺理成章了。

反过来将,如果曹家但凡有个能制衡司马懿的人活得久一点,那么司马懿肯定得掂量掂量,但可惜的是,能制衡司马懿的曹家人,几乎没了。

一个权臣,到了这种地步,兵变造反时必然的结果。

为什么在古代的历史上,只要大臣加了“九锡”,很快就会篡位,说白了,在一个大臣拥有了无上的权力之际,他的胆子也随着变大。

毕竟到了这种时候,权臣其实已经和皇帝差不多了,既然差不多,为何不更进一步呢?

这也就是为何司马懿会在七十三岁高龄之际,悍然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原因,并不完全因为曹爽将其逼到了绝路,更主要的是,他已经具备了那些资本,兵变,只不过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曾经,在曹叡还活着的时候,他的老师高堂隆临终之前,对曹叡说了一番极为深刻的话,这番话的核心内容总结下来,就是下面这一句:

“宜防鹰扬之臣,祸起於萧墙之外”。---高堂隆

高堂隆当时就认为,曹家对于宗室的防范过于苛刻,而对于元老重臣赋予的权力又过大,一旦有什么变故,将会不可收拾。

所以他建议曹叡,应当放松对诸侯王的限制,让他们多多掌管军事,只有这样,才会对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形成一定的震慑力。

可以说,高堂隆这番话,用先见之明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但从曹叡之后的表现来看,很显然他并没有将高堂隆的话放在心上,更没有将高堂隆的建议真正去实施。

而在高堂隆去世的十二年之后,他的预言成了真,而他口中所说的那个“不轨之臣”,也获得了成功。

又过了数十年后,天下已经分崩离析,司马家族所建立的晋朝,也偏安于江东一隅。

某日,二十多岁的晋明帝司马绍请丞相王导给他讲讲国史,也就是让他讲讲晋朝开国的一系列故事。

于是,王导十分认真地从司马懿受命辅政,然后发动兵变,最终又讲到司马师擅权,以及司马昭当众杀死了魏帝曹髦。

听到这里,司马绍脸红得头都抬不起来,掩面趴在床上,对着王导说:

“若如公言,祚安得长!”(若先生所说的都是真的,那这晋朝的国祚,怎么会长久啊!)---司马绍

所以,生于不义,必死于耻辱,司马懿虽说通过隐忍和各种机缘巧合,最终在曹叡死后图谋了曹家的江山,但纵然手段千般巧,却难改被后世所唾弃的结局。

而司马家族所建立的晋朝,更是开了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仅凭这一点,身负骂名也是必然的结果。

更多文章

  • 为什么随着三国时期历史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钦佩刘备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中的刘备有多可怕,三国刘备的仁德,正史上刘备厉害吗

    正如我们大多数人出身平凡一样,刘备所具备的东西,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人而言,实在是太少了。他没有袁氏“四世三公”的深厚背景,也没有曹操的权谋诡变,也没有孙权出道时,继承的偌大家业。他有的,只是身无长物,加上一个时常被人质疑的皇室后裔血脉。但就是这样的起点,刘备带着一个屠猪卖肉的,还有一个看家护院的,又

  • 自古套路得人心,看看赵飞燕武则天,是如何套路老公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飞燕与赵玉环,赵飞燕的晚年生活,赵飞燕最后死在哪里

    金翠莲人生一定要先显得很高级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青睐,如果没有显赫的身世,那些诗词歌赋弹唱歌舞就一定要学习一下,这些东西真的是能给自己加分的。咱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曹操的卞夫人为什么能够得到曹操的喜爱,相信很多人说因为她贤惠,贤惠这个东西是他跟了曹操之后才能显露出来东西,直观上吸引曹操的是卞夫人年轻和卞

  • 董卓手下猛将排名,前六名谁可以入围?他的地位无可取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十大猛将排名董卓,董卓最厉害的谋士,董卓手下的所有将军

    东汉末年,汉室衰颓,各诸侯纷纷拉拢势力,于乱世中争霸。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曹操、孙权与刘备。但是他们三人的实力虽强,却并不是东汉末年最先反叛的。最先反叛东汉的,是董卓。公元189年,董卓受何进、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而在其进京后,借着讨伐十常侍的名头,迅速吞并了京城附近的两大军阀兵力。随后废

  • 为什么刘封能拿下上庸,诸葛亮和姜维却拿不下上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上庸刘封,刘封夺取上庸后的兵粮情况,刘封在上庸有多少兵力

    因此,蜀汉对上庸的态度,作出过数次调整。前刘备时代:被遗忘的角落刘备的势力到来前,上庸一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汉末乱世开始后,申耽、申仪在此聚众数千家,形成独立王国。依照东汉的行政划分,上庸等地是益州汉中郡下面的县。然而,刘焉、张鲁等“上级部门”都不愿经营上庸,只让申家兄贵在那里“自治”。此后,曹

  • 为什么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求和交凶手,刘备仍然不肯罢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东吴孙权简介,正史刘备讨伐东吴的原因,刘备被孙权收服了吗

    东吴举国惊骇,紧急向蜀国求和。然而,刘备拒绝了东吴的求和,坚持东征。这是怎么回事呢?东吴的求和221年七月,刘备东征。很快,蜀军攻破吴将李异把守的巫和陆逊所守的秭归。东吴紧急求和,并让诸葛瑾写信劝刘备息兵。尽管东吴求和的条件,史未明确记载,但由诸葛瑾的信件看,其求和条件基本可以确定。诸葛瑾指出:关羽

  • 西汉赏赐丰厚,动辄就是几百斤,这些黄金后来都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女王的黄金赏赐,真实的西汉黄金尸骨,西汉赏赐大臣的金是铜吗

    《文献通考》记载:“汉时赐臣下黄金每百斤,二百斤,少亦三十斤”,《史记?平淮书》则提到因北击匈奴,卫青及其部下“受赐黄金二十馀(余)斤” 可见汉朝赏赐非常丰厚。再加上彭信威先生在《中国货币史》中统记了西汉赏赐黄金有一百多次,数量合起来应超过百万斤,折合约现在250吨左右。可见西汉的确多金。金饼但到了

  • 吕后为何会看上比自己大15岁的刘邦?原来他才是最大的“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邦与吕后,吕后对刘邦怎么样,吕后在刘邦的地位

    话说,刘邦和吕雉认识的这会儿还是吕姑娘,还不是那个黑化了的吕后,她的婚姻,是由他爹吕公说了算的。在《史记》里这样描述:吕雉的父亲吕太公作为一位善于相面的高人,在一次聚会的时候,淘到了宝,混混出身的刘邦,面相竟贵不可言。于是,主动请求要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吕雉下嫁给小亭长。吕雉的母亲愤怒的表示了自己的疑惑

  •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杀马谡,不能让他戴罪立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和马谡,诸葛亮到底杀没杀马谡,街亭之战诸葛亮为何用马谡

    马谡必死的原因之一:马谡造成北伐失败马谡主动请命,恳求诸葛亮任命他为第一次北伐的先锋,并且立下了以性命为赌注的军令状,但是马谡在北伐战争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在马谡的错误管理下,北伐军军心涣散,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一向以忠诚无双著称的蜀国军队竟然出现了向敌军投降的情况。在马谡的错误指挥下,北伐军2万雄

  • “战国四君子”分别是谁?他们最后都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四公子中谁最惨,战国4君子,中国战国时期四大君子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子)。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战国四君子,都有怎样的精彩事迹呢?他们最后都是什么结局呢?[var1]平原君赵胜首先,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 秦国,娶媳妇的条件比现在还苛刻,仅第一条,就有好多人都达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朝人结婚的流程,秦国的纳妾制度,历史上的秦国女人

    [var1]商鞅然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施独特的奖励耕战,要求老百姓“斩首一级”或者“内(纳)粟千石”即可得爵一级,得到爵位之后有什么好处?可以“益田益顷,益宅九亩”,有房子有地,都是实打实的实惠,除此之外,秦国还官爵一体,也就是说,当官必须得有爵位,一级爵位,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二级爵位欲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