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孙权登基后,追尊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却只以孙策为长沙桓王。
当初,哥哥孙策以江东交付给了弟弟孙权,如今,弟弟孙权登基为帝,却连个帝王的虚名也不愿追赠哥哥。
孙权,为何如此小气?
孙家人的东吴
孙权得以登基为帝,不仅是孙策、孙权自己的努力,更是孙家宗族兄弟集体努力的结果。
当初,孙坚起兵,所依赖的,正是有以胞兄孙羌,胞弟孙静等宗室兄弟为核心的,由宗族、同乡组成的部曲。
因此,孙家军,可谓是几位兄弟的集体财产。
孙坚阵亡时,孙策年幼,孙家军就由孙坚的侄子孙贲及孙坚的小舅子吴景率领,暂时依附袁术。
如果不是孙贲这样的兄长继续统领部曲,部曲散去,后来孙策哪还有“父亲旧部”呢?
孙策起兵后,孙贲又率所部服从孙策的统一指挥,孙家军的指挥权又回到了孙坚一系手中。
孙策去世时,其子年幼,孙策遂以弟弟孙权执掌江东。
因此,孙家得以坐断东南,是宗族兄弟集体努力的结果。
孙坚的部众曾由侄子孙贲指挥,孙策长大后,孙贲又将军队交还孙策;孙策又将军队交付弟弟孙权···
那么,以此理,孙策之子,也是有继承这份家族财产的理由的。
记忆犹新
孙家财产的继承权问题,在孙权上位之初就爆发过。
当时,孙静的长子,孙权的从兄孙暠,调集将士,准备抢夺孙策遗位。
孙羌的次子,孙辅,则不看好孙权,派人呼叫曹操,企图归附。
在张昭、周瑜、吕范等人的辅佐下,孙权搞定了这些动乱。
然而···孙权仍然只有选择继续“与狼共舞”。
孙暠、孙辅被平定后,孙权却依然要继续任用他们的子弟。
没办法,孙家本非名门望族,又远离汉室,要镇得住江东的豪族强宗,非得要依赖宗族兄弟们不可。
既要仰仗,又要防备,这就是孙权对宗室的基本态度。
而孙策的后人,是孙权最为担忧的。
孙策后人的能量
孙策之子孙绍,其为人、才能,在史书上记载不多。
然而,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孙策留下的社会关系。
东吴立国的社会基础是江东大族。江东大族的代表是顾、陆、朱、张四家。
孙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顾、陆、朱三家。
尤其是,军中第一号人物陆逊,正是孙策的女婿。
就亲缘关系而言,孙绍与大族人物们的关系,在孙权及其儿子之上。
同时,孙策毕竟是江东基业的开创者,当时的江东将领,“皆其(孙策)旧也”。(孙坚的旧部当时多已故去)
因此,孙权百年之后,孙策之子是有可能获得广泛支持,挑战孙权后人的能量的。
孙权初接管江东时,尚能依靠周瑜、张昭、吕范等人搞定宗族反对派,可是,如果孙权去世,陆逊等人,可未必不会支持孙策之子!
正名定本
孙坚去世,其侄子、小舅子掌兵;孙策去世,弟弟掌兵,东吴此前几乎没有发生过顺顺当当的“父死子继”。
创业之时,兄弟齐心,不分彼此。
然而,如今大局已定,兄弟之间自然要“正名定本”,否则,兄弟内讧,难以避免。
只有“剥夺”孙策的皇帝名号,将孙策后人的继承顺位明确排在孙权后人之后,东吴的继承关系才能清晰明确!
结局:人算不如天算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此事时,认为“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于侯爵,于义俭矣”,对孙权不乏指责之意。
后来的孙盛则表示:如果拘泥于小“义”,东吴很可能会如春秋时期的宋、鲁一样陷入混乱。只有“正名定本”,才能既保证稳定,又避免兄弟相残。
然而,结局,却是人算不如天算。
“正名定本”,既没有保证东吴政权的稳定,也没有保全孙策后人。
孙权后期,发生了太子与鲁王的“二宫之争”,腥风血雨,包括陆逊在内的江东重臣多受其牵连;孙权去世后,东吴又连续发生宫廷政变,宗室杀功臣,宗室之间相残···
孙皓时,民间流传着孙策的孙子孙奉可能做天子的流言。孙皓将孙奉杀害了!
人算不如天算呀!
其实,东吴的社会基础是江东大族,统治基本盘为孙氏宗族,孙权既要仰仗这两个”基础“,又要维持个人的皇权集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处心积虑,却仍然“人算不如天算”,也就是自然了。
孙权不尊孙策为帝,是为了“正名定本”,保证东吴的稳定。
遗憾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到底成空。
孙策不被尊为帝,但失去的不过是一个虚名。
历史提到孙策,仍一致认为他就是东吴基业的开创者。
历史,到底还是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