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大多数人出身平凡一样,刘备所具备的东西,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人而言,实在是太少了。
他没有袁氏“四世三公”的深厚背景,也没有曹操的权谋诡变,也没有孙权出道时,继承的偌大家业。
他有的,只是身无长物,加上一个时常被人质疑的皇室后裔血脉。
但就是这样的起点,刘备带着一个屠猪卖肉的,还有一个看家护院的,又找来一个种田读书的年轻人,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建立了一个名声响遍历史的政权“蜀汉”。
单是刘备如传奇般的经历,就值得我们钦佩。
而这,还不是刘备最令人为之钦服之处,在我看来,刘备真正让人钦佩的地方,是他的“仁”,更是他矢志不渝的奋斗过程中,虽身处黑暗,但仍尽可能的恪守道德,这才是刘备堪称“昭烈”的原因所在。
事例太多,我们来讲个比较典型的。
爱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有一出让不少人都相当热血沸腾的情节,那就是“当阳长坂坡之战”。
作为全书最重要的单元“赤壁大战”的序章,长坂坡之战的情节,可以说是赵云、张飞二人的最高光时刻。
赵云一袭白袍、银鞍白马,面对数十万敌军毫无惧色,一杆亮银枪在手,虽千万人吾往矣,最终独自反复冲阵七次,救回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幼主。
而张飞,怒睁环眼,横矛立马于当阳桥上,对眼前数万敌众厉声大喝三声,惊得对方万众震恐,大军当场退走。
如此情节,如此爽文,任谁不爱?
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而在你读了真正的历史之后,你就会发现,历史远比文学作品更为精彩。
因为在真正的历史中,这场战役的主角,不是护主母、救幼主的赵云,也不是仅率二十名骑兵,以血肉之躯断后的张翼德。
而是常被人取笑爱哭哭啼啼的刘备。
为什么赵云会舍身救幼主?为什么张飞会舍命断后?为什么在公元208年的这天,刘备集团会陷入如此窘迫的绝境中?
原因就是刘备在不久前,做出了一个选择。
刘表死后,继任的刘琮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二话没说就选择投降,把父亲刘表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拱手让给了曹操。
当然,刘琮败的是自家的基业,这倒也没什么,问题是,你败家的同时,好歹给驻守樊城的刘备说一声啊。
但是刘琮没说,这就导致刘备在一夜之间,被数十万曹军团团围住。
当初,刘表临终时,拉着刘备的手,请求刘备将来摄政荆州,旁人也规劝刘备,让他听刘表之言。
而刘备却于心不忍,不愿辜负刘表之恩,而如今一转眼,就被刘琮给卖了。
即使如此,当诸葛亮劝说刘备,不如攻打刘琮,趁机占据荆州,但刘备还是不忍相夺,只是来到荆州城池下,希望刘琮能给自己一个说法。
结果刘琮自知理亏,害怕地连跟刘备见面都不敢。
若换成曹操,管你什么恩情和同宗同族,让我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那样的话,荆州怕是早易其主了。
但是刘备没有,并且还是在他最需要安身立命之所时,依然没有强行夺取荆州。
而在之后,刘备做出了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做的一个重大选择,那就是“携民同行”。
当时,刘琮的左右亲随、荆州的当地民众,在听说刘备要走时,纷纷前来投奔,要跟着他一起逃亡,最终,竟有十万余民众聚集而来。
这些人抛弃了自己的房屋田地,带着包袱和物资,拖家带口的前来投奔即将离开的刘备军团。
他们跪在刘备的马前,高声哭喊着“刘使君”,希望刘备能带着他们一起走,而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刘备。
他望着这群将身家性命托付给自己的民众,最终决定,放弃和拒绝臣下提出的轻骑速行的逃亡方案,选择“携民同行”。
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在明知道带着这些拖家带口的民众,不仅影响自己的速度,同时也会让自己陷入极大的危险中时,刘备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带民众一起走。
甚至,他还将精锐部队交给关羽,让他从水路速行,而自己则率领这步骑弱旅,保护着民众缓缓而行。
试问,在当时的时代,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刘备之仁,名副其实。
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英雄,并不是看他在意气风发时如何骁勇善战,而是看他在面临危机时,是不是愿意将弱者护在自己身下。
刘备刘玄德,做到了这一点,如果这都不是英雄,那真的不知道什么才算是英雄了。
也许有人会说,刘备这样做,那也是有目的的,他是想借助这种行为,来为自己积攒名声,甚至,还有人说刘备虚伪,是一个沽名钓誉之徒。
这一点,我不否认,在三国那种时代,任谁的第一目标都是想办法活下去并壮大自己,曹操如此、孙权如此,刘备也是人,自然也是如此。
但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刘备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就是,他有道德包袱。
他不像曹操,可以杀一个运粮官来稳定军心,更不会用屠城来解决粮草问题,甚至为了自保,可以斩草除根。
别人可以滥杀,但刘备做不到,也正是因为他做不到,所以,他一直没有曹操顺风顺水。
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曹操的处世方针和手段,显然更适应那个时代,对此刘备也十分清楚,但他并没有这么去做,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更为艰难的方式。
纵然是收买人心,纵然是沽名钓誉,但除了刘备,谁还会这么做?
追求成功的欲望人人都有,不能因为一个人有这些欲望就说这人品行不好,而是要看他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是不是还能保持内心的操守,这才是最重要的。
况且,如果真如旁人所言,刘备是那种虚伪之人,那他是如何做到“从一而终”的虚伪的?
《三国志》中,记载了刘备早年间的一个小故事。
刘备在担任平原县县令时,乐善好施且平易近人,哪怕是那些非士子的平民百姓,都能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因此在当地深得人心。
不过,有个叫做刘平的郡民,不愿服从刘备的管理,所以,就暗中找了个刺客,准备对刘备进行行刺。
而这个刺客在来到刘备府上时,毫不知情的刘备,对其礼遇有加,让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对其下手,最终,把实情相告后离去。
“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三国志》
这还只是刘备早年间的一个小事,而在他于白帝城临终之际,所干的另一件小事,同样也能彰显他的仁慈之心。
夷陵之战后,刘备一方大败,而他的部下黄权,因被吴军包围,无奈之下,又不愿投降东吴,最终不得不率部投降了曹魏。
黄权投降曹魏的消息传来后,有人就建议刘备,将黄权的家人缉拿起来,以儆效尤。
但刘备是怎么做的呢?他对手下人说,是自己当初的部署害了黄权,所以黄权没有对不起他的地方,相反,自己才是对不起黄权的人。
因此,刘备不仅没有抓黄权的家人,反而仍向之前那样对待他们。
“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三国志》
这两件小事,分别发生在刘备人生的早期和晚期,但不管刘备当时的境遇如何,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或者是已登基称帝,但身份的改变,都没有影响他施以仁慈之心。
如果这是虚伪,那么试问,谁能够像刘备这样,做到几十年如一日般的虚伪。
况且,在刘备临终之际,对儿子百般叮嘱,希望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能说出这样话的人都不是好人,那这世上真不知道谁还是好人了。
最后,再来说说刘备的一生,坦白来说,他的一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事业无着落,前途尽渺茫,偶然间看着自己大腿上的赘肉,感叹时光飞逝自己却一事无成,不由泪流满面。
这就是刘备,而他在当时的状况,如果放在现在我们身上,会作何反应呢?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然后退而求其次,得过且过,混混沌沌的活下去,至于曾经的梦想,还是算了吧。
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在年老之际谈梦想,无疑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但正如前文所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刘备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梦想,甚至为了实现梦想,甘愿放低姿态,去找一个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继续矢志不渝的奋斗下去。
这种时刻不忘初心,且能虚怀若谷的心态,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吗?
可以说,刘备的一生,不仅是处处施以仁慈、仁爱之心的一生,更是充满了励志的一生。
也正是因为从刘备身上,我们看到了有如你我那样的平凡,因此我们才会愈加对他感到亲切,而从他出身平凡,屡败却又屡战的创业过程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怀揣梦想、不忘梦想的坚定信念,所以,钦佩他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简单总结一下,刘备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仁义,他的不忘初心,以及他的“有所为有所不为”,都是三国时代中,最亮丽的一抹色彩,他虽然没有做到最完美,但他做到了尽力,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后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