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随着三国时期历史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钦佩刘备了?

为什么随着三国时期历史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钦佩刘备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271 更新时间:2024/1/20 12:48:09

正如我们大多数人出身平凡一样,刘备所具备的东西,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人而言,实在是太少了。

他没有袁氏“四世三公”的深厚背景,也没有曹操的权谋诡变,也没有孙权出道时,继承的偌大家业。

他有的,只是身无长物,加上一个时常被人质疑的皇室后裔血脉。

但就是这样的起点,刘备带着一个屠猪卖肉的,还有一个看家护院的,又找来一个种田读书的年轻人,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建立了一个名声响遍历史的政权“蜀汉”。

单是刘备如传奇般的经历,就值得我们钦佩。

而这,还不是刘备最令人为之钦服之处,在我看来,刘备真正让人钦佩的地方,是他的“仁”,更是他矢志不渝的奋斗过程中,虽身处黑暗,但仍尽可能的恪守道德,这才是刘备堪称“昭烈”的原因所在。

事例太多,我们来讲个比较典型的。

爱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有一出让不少人都相当热血沸腾的情节,那就是“当阳长坂坡之战”。

作为全书最重要的单元“赤壁大战”的序章,长坂坡之战的情节,可以说是赵云张飞二人的最高光时刻。

赵云一袭白袍、银鞍白马,面对数十万敌军毫无惧色,一杆亮银枪在手,虽千万人吾往矣,最终独自反复冲阵七次,救回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幼主。

而张飞,怒睁环眼,横矛立马于当阳桥上,对眼前数万敌众厉声大喝三声,惊得对方万众震恐,大军当场退走。

如此情节,如此爽文,任谁不爱?

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而在你读了真正的历史之后,你就会发现,历史远比文学作品更为精彩。

因为在真正的历史中,这场战役的主角,不是护主母、救幼主的赵云,也不是仅率二十名骑兵,以血肉之躯断后的张翼德。

而是常被人取笑爱哭哭啼啼的刘备。

为什么赵云会舍身救幼主?为什么张飞会舍命断后?为什么在公元208年的这天,刘备集团会陷入如此窘迫的绝境中?

原因就是刘备在不久前,做出了一个选择。

刘表死后,继任的刘琮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二话没说就选择投降,把父亲刘表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拱手让给了曹操。

当然,刘琮败的是自家的基业,这倒也没什么,问题是,你败家的同时,好歹给驻守樊城的刘备说一声啊。

但是刘琮没说,这就导致刘备在一夜之间,被数十万曹军团团围住。

当初,刘表临终时,拉着刘备的手,请求刘备将来摄政荆州,旁人也规劝刘备,让他听刘表之言。

而刘备却于心不忍,不愿辜负刘表之恩,而如今一转眼,就被刘琮给卖了。

即使如此,当诸葛亮劝说刘备,不如攻打刘琮,趁机占据荆州,但刘备还是不忍相夺,只是来到荆州城池下,希望刘琮能给自己一个说法。

结果刘琮自知理亏,害怕地连跟刘备见面都不敢。

若换成曹操,管你什么恩情和同宗同族,让我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那样的话,荆州怕是早易其主了。

但是刘备没有,并且还是在他最需要安身立命之所时,依然没有强行夺取荆州。

而在之后,刘备做出了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做的一个重大选择,那就是“携民同行”。

当时,刘琮的左右亲随、荆州的当地民众,在听说刘备要走时,纷纷前来投奔,要跟着他一起逃亡,最终,竟有十万余民众聚集而来。

这些人抛弃了自己的房屋田地,带着包袱和物资,拖家带口的前来投奔即将离开的刘备军团。

他们跪在刘备的马前,高声哭喊着“刘使君”,希望刘备能带着他们一起走,而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刘备。

他望着这群将身家性命托付给自己的民众,最终决定,放弃和拒绝臣下提出的轻骑速行的逃亡方案,选择“携民同行”。

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在明知道带着这些拖家带口的民众,不仅影响自己的速度,同时也会让自己陷入极大的危险中时,刘备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带民众一起走。

甚至,他还将精锐部队交给关羽,让他从水路速行,而自己则率领这步骑弱旅,保护着民众缓缓而行。

试问,在当时的时代,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刘备之仁,名副其实。

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英雄,并不是看他在意气风发时如何骁勇善战,而是看他在面临危机时,是不是愿意将弱者护在自己身下。

刘备刘玄德,做到了这一点,如果这都不是英雄,那真的不知道什么才算是英雄了。

也许有人会说,刘备这样做,那也是有目的的,他是想借助这种行为,来为自己积攒名声,甚至,还有人说刘备虚伪,是一个沽名钓誉之徒。

这一点,我不否认,在三国那种时代,任谁的第一目标都是想办法活下去并壮大自己,曹操如此、孙权如此,刘备也是人,自然也是如此。

但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刘备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就是,他有道德包袱。

他不像曹操,可以杀一个运粮官来稳定军心,更不会用屠城来解决粮草问题,甚至为了自保,可以斩草除根。

别人可以滥杀,但刘备做不到,也正是因为他做不到,所以,他一直没有曹操顺风顺水。

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曹操的处世方针和手段,显然更适应那个时代,对此刘备也十分清楚,但他并没有这么去做,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更为艰难的方式。

纵然是收买人心,纵然是沽名钓誉,但除了刘备,谁还会这么做?

追求成功的欲望人人都有,不能因为一个人有这些欲望就说这人品行不好,而是要看他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是不是还能保持内心的操守,这才是最重要的。

况且,如果真如旁人所言,刘备是那种虚伪之人,那他是如何做到“从一而终”的虚伪的?

《三国志》中,记载了刘备早年间的一个小故事。

刘备在担任平原县县令时,乐善好施且平易近人,哪怕是那些非士子的平民百姓,都能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因此在当地深得人心。

不过,有个叫做刘平的郡民,不愿服从刘备的管理,所以,就暗中找了个刺客,准备对刘备进行行刺。

而这个刺客在来到刘备府上时,毫不知情的刘备,对其礼遇有加,让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对其下手,最终,把实情相告后离去。

“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三国志》

这还只是刘备早年间的一个小事,而在他于白帝城临终之际,所干的另一件小事,同样也能彰显他的仁慈之心。

夷陵之战后,刘备一方大败,而他的部下黄权,因被吴军包围,无奈之下,又不愿投降东吴,最终不得不率部投降了曹魏。

黄权投降曹魏的消息传来后,有人就建议刘备,将黄权的家人缉拿起来,以儆效尤。

但刘备是怎么做的呢?他对手下人说,是自己当初的部署害了黄权,所以黄权没有对不起他的地方,相反,自己才是对不起黄权的人。

因此,刘备不仅没有抓黄权的家人,反而仍向之前那样对待他们。

“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三国志》

这两件小事,分别发生在刘备人生的早期和晚期,但不管刘备当时的境遇如何,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或者是已登基称帝,但身份的改变,都没有影响他施以仁慈之心。

如果这是虚伪,那么试问,谁能够像刘备这样,做到几十年如一日般的虚伪。

况且,在刘备临终之际,对儿子百般叮嘱,希望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能说出这样话的人都不是好人,那这世上真不知道谁还是好人了。

最后,再来说说刘备的一生,坦白来说,他的一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事业无着落,前途尽渺茫,偶然间看着自己大腿上的赘肉,感叹时光飞逝自己却一事无成,不由泪流满面。

这就是刘备,而他在当时的状况,如果放在现在我们身上,会作何反应呢?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然后退而求其次,得过且过,混混沌沌的活下去,至于曾经的梦想,还是算了吧。

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在年老之际谈梦想,无疑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但正如前文所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刘备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梦想,甚至为了实现梦想,甘愿放低姿态,去找一个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继续矢志不渝的奋斗下去。

这种时刻不忘初心,且能虚怀若谷的心态,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吗?

可以说,刘备的一生,不仅是处处施以仁慈、仁爱之心的一生,更是充满了励志的一生。

也正是因为从刘备身上,我们看到了有如你我那样的平凡,因此我们才会愈加对他感到亲切,而从他出身平凡,屡败却又屡战的创业过程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怀揣梦想、不忘梦想的坚定信念,所以,钦佩他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简单总结一下,刘备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仁义,他的不忘初心,以及他的“有所为有所不为”,都是三国时代中,最亮丽的一抹色彩,他虽然没有做到最完美,但他做到了尽力,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后人钦佩。

更多文章

  • 自古套路得人心,看看赵飞燕武则天,是如何套路老公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飞燕与赵玉环,赵飞燕的晚年生活,赵飞燕最后死在哪里

    金翠莲人生一定要先显得很高级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青睐,如果没有显赫的身世,那些诗词歌赋弹唱歌舞就一定要学习一下,这些东西真的是能给自己加分的。咱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曹操的卞夫人为什么能够得到曹操的喜爱,相信很多人说因为她贤惠,贤惠这个东西是他跟了曹操之后才能显露出来东西,直观上吸引曹操的是卞夫人年轻和卞

  • 董卓手下猛将排名,前六名谁可以入围?他的地位无可取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十大猛将排名董卓,董卓最厉害的谋士,董卓手下的所有将军

    东汉末年,汉室衰颓,各诸侯纷纷拉拢势力,于乱世中争霸。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曹操、孙权与刘备。但是他们三人的实力虽强,却并不是东汉末年最先反叛的。最先反叛东汉的,是董卓。公元189年,董卓受何进、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而在其进京后,借着讨伐十常侍的名头,迅速吞并了京城附近的两大军阀兵力。随后废

  • 为什么刘封能拿下上庸,诸葛亮和姜维却拿不下上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上庸刘封,刘封夺取上庸后的兵粮情况,刘封在上庸有多少兵力

    因此,蜀汉对上庸的态度,作出过数次调整。前刘备时代:被遗忘的角落刘备的势力到来前,上庸一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汉末乱世开始后,申耽、申仪在此聚众数千家,形成独立王国。依照东汉的行政划分,上庸等地是益州汉中郡下面的县。然而,刘焉、张鲁等“上级部门”都不愿经营上庸,只让申家兄贵在那里“自治”。此后,曹

  • 为什么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求和交凶手,刘备仍然不肯罢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东吴孙权简介,正史刘备讨伐东吴的原因,刘备被孙权收服了吗

    东吴举国惊骇,紧急向蜀国求和。然而,刘备拒绝了东吴的求和,坚持东征。这是怎么回事呢?东吴的求和221年七月,刘备东征。很快,蜀军攻破吴将李异把守的巫和陆逊所守的秭归。东吴紧急求和,并让诸葛瑾写信劝刘备息兵。尽管东吴求和的条件,史未明确记载,但由诸葛瑾的信件看,其求和条件基本可以确定。诸葛瑾指出:关羽

  • 西汉赏赐丰厚,动辄就是几百斤,这些黄金后来都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女王的黄金赏赐,真实的西汉黄金尸骨,西汉赏赐大臣的金是铜吗

    《文献通考》记载:“汉时赐臣下黄金每百斤,二百斤,少亦三十斤”,《史记?平淮书》则提到因北击匈奴,卫青及其部下“受赐黄金二十馀(余)斤” 可见汉朝赏赐非常丰厚。再加上彭信威先生在《中国货币史》中统记了西汉赏赐黄金有一百多次,数量合起来应超过百万斤,折合约现在250吨左右。可见西汉的确多金。金饼但到了

  • 吕后为何会看上比自己大15岁的刘邦?原来他才是最大的“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邦与吕后,吕后对刘邦怎么样,吕后在刘邦的地位

    话说,刘邦和吕雉认识的这会儿还是吕姑娘,还不是那个黑化了的吕后,她的婚姻,是由他爹吕公说了算的。在《史记》里这样描述:吕雉的父亲吕太公作为一位善于相面的高人,在一次聚会的时候,淘到了宝,混混出身的刘邦,面相竟贵不可言。于是,主动请求要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吕雉下嫁给小亭长。吕雉的母亲愤怒的表示了自己的疑惑

  •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杀马谡,不能让他戴罪立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和马谡,诸葛亮到底杀没杀马谡,街亭之战诸葛亮为何用马谡

    马谡必死的原因之一:马谡造成北伐失败马谡主动请命,恳求诸葛亮任命他为第一次北伐的先锋,并且立下了以性命为赌注的军令状,但是马谡在北伐战争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在马谡的错误管理下,北伐军军心涣散,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一向以忠诚无双著称的蜀国军队竟然出现了向敌军投降的情况。在马谡的错误指挥下,北伐军2万雄

  • “战国四君子”分别是谁?他们最后都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四公子中谁最惨,战国4君子,中国战国时期四大君子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子)。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战国四君子,都有怎样的精彩事迹呢?他们最后都是什么结局呢?[var1]平原君赵胜首先,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 秦国,娶媳妇的条件比现在还苛刻,仅第一条,就有好多人都达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朝人结婚的流程,秦国的纳妾制度,历史上的秦国女人

    [var1]商鞅然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施独特的奖励耕战,要求老百姓“斩首一级”或者“内(纳)粟千石”即可得爵一级,得到爵位之后有什么好处?可以“益田益顷,益宅九亩”,有房子有地,都是实打实的实惠,除此之外,秦国还官爵一体,也就是说,当官必须得有爵位,一级爵位,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二级爵位欲为官

  • 河北一村庄,秦始皇在那病死,赵王在那饿死,后世帝王再不敢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始皇与河北的关系,历史上的秦始皇的墓地,赵王的悲惨下场

    皇帝怎么会害怕自己管辖的土地呢?这可不是某一个帝王的忌讳之地,而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所有的帝王都对这个地方避而远之。这是什么地方,让天下之主都畏惧三分?其实这个地方就是秦始皇的命陨之地——沙丘。[var1]沙丘平台遗址沙丘被人们称为“困龙之地” 其实就是一个占地10000平方米的沙丘,位于今天的